摘要:“奴”一詞在中國歷史中淵源深厚,歷史上有“農(nóng)奴”“官奴”“書奴”等,當代以“房奴”“卡奴”“車奴”“病奴”等為代表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本文主要從歷時角度討論“奴”的語義變化發(fā)展,揭示其受到的宏觀和微觀影響。
關鍵詞:奴;語義;義素;X奴
一、歷史文化語境中“奴”的語義發(fā)展
“奴”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三種釋義:1.舊社會中受壓迫、剝削、役使而沒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權利的人,如奴隸、農(nóng)奴。2.青年女子自稱,如奴家。3.像對待奴隸一樣地蹂躪、使用,如奴役。在《中華大字典》中“奴”卻有十種釋義,在中國漢語史中,“奴”的內(nèi)涵有著豐富的變化。“據(jù)歷史文化語義學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術語意涵的變化是與歷史文化的演進聯(lián)系在一起的。隨著歷史文化的流衍,有著固定詞義與具體指涉的語匯被用于不同的情境,其指示性隨之變得模糊,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各種不同的詞義。”[1]
奴是會意字,小篆寫為 。《說文解字》:“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從女從又。”“辠人”即罪人。段玉裁注:“又,所以持事也。”徐灝《段注箋》云:“奴之字蓋起于女隸,而因以為男子入于罪隸之通稱。”他從“奴從女從又”推斷“奴”最初是指靠雙手為別人提供勞動服務的女子。徐灝的說法有失,據(jù)許慎《說文》中古文“奴”的寫法,從人;據(jù)六朝古文出土物,戰(zhàn)國·包山楚簡中寫為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作,都與“女子”無關。最早“奴”應是男女通稱的,并有文獻記載女子用“女奴”或“婢”,“奴”多指“男奴”。《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第七》:“妻衣褐兮為婢,夫去冕兮為奴。”“罪人”包括戰(zhàn)爭中的俘虜,《論語》:“‘箕子為之奴’罪隸之奴也”。而為何“從女”至今并沒有較為確切的證據(jù)可以得知。后來“奴”擴展到良民,《管子·輕重八·山權數(shù)》:“使貧民變成富人之奴隸。”秦國時,迫使奴隸的子女繼續(xù)為奴隸,即“收孥”,“奴”包括其家屬。可見上古時期,“奴”指階級社會中被統(tǒng)治階級控制,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財產(chǎn),從事各項勞動的人。“雇傭供役亦曰奴。”[2]因為“奴”所從事的勞動近于“仆”(僕),所以兩者常混用或連用,如《漢書·公孫弘等傳贊》:“衛(wèi)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
魏晉時,“操賤業(yè)者亦曰奴,如牧豬奴、屠販奴”,也指“奴才,謂才下如奴”[3]。《晉書·卷九六·列傳第六六》:“宗氏罵曰:‘屠販奴!豈有害人之夫而欲加無禮,于爾安乎?”《晉書·卷一○一·載記第一》:“元海曰:‘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顏氏家訓集解卷》:“何焯曰:‘後人所罵奴才,亦駑材耳。’盧文弨曰:‘字林,駑,駘也。駑駘,下乘,此亦謂下材也。’”因為“奴”有指“地位低下”“駑鈍”之人之意,就引申為對人的賤稱、鄙稱。也有用作尊對卑的稱呼或自己謙稱的,如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周侯)撫其背曰:‘奴好自愛。’”
漢代開始,大量關于“奴”的雙音節(jié)甚至多音節(jié)詞出現(xiàn),稱植物、動物、地名等為“奴”,如“木奴”等。在“奴”走向“X奴”的過程中,“奴”的意義不斷受到影響發(fā)生變化,但此時是人們將“主奴”意識投射到自然界的結果,“X奴”指把“X”當做奴隸或奴仆。唐以后,“奴”在前朝的基本用法都沿襲了下來,“奴”專用于婦人謙稱,甚至成為一種美稱、愛稱,在古代大量方言中流傳著,亦稱“儂”,如趙長卿《點絳唇》:“愛道奴家瘦”,蘇軾《次韻代留別》:“應記儂家舊住西”。
明代起,“世之鄙人之不肖者為奴材”(《輟耕錄》)。明清兩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清朝皇帝對旗籍官吏亦以奴才稱之。這與滿洲人“嚴分著主奴”的意識有關,是滿洲人入關前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遺留的社會烙印。魯迅先生在《隔膜》里說:“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yōu)待,賜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數(shù)等。”明清奴仆對主人亦自稱奴才。《紅樓夢》:“這會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們奴才了。”奴才還引申為奴性十足,甘心供人驅使的人。“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極力扼殺人的獨立性,培植人對上依附、順從的奴性。”[4]“它在人際關系上所造成的是人身依附關系,即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主奴尊卑的關系,導致人身的依附。”[5]“奴”的這些含義都深刻體現(xiàn)了尊卑貴賤、上下有別的漢民族傳統(tǒng)心理文化。
二、句法·語義組合中“奴”的義素描寫
如前所述,“奴”的本義是“有罪從事勞動之人”,核心語義是“奴隸階級”,后來發(fā)展為“奴仆”“被役使的人”“操賤業(yè)之人”“奴才”等,其語義的變化與“奴”的構詞有密切的關系。“詞的義位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對象、行為、性質等,都是高度抽象化了的孤立的觀念,但義位一旦進入句法·語義組合(義叢·義句)”[6],就會受“這個由語義結構的宏觀控制和義位組合的微觀制約”[7]。
下面我們來對比一組“奴”的義素:
(1)為齊奴,為齊奴隸也。
(《戰(zhàn)國策·卷一》)
(2)然則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謂之酋矣。
(《墨子間詁·卷七》)
(3)貴至封侯,賤至奴仆。
(《論衡校釋·卷二》)
(4)班命郡國,百姓因荒自賣為奴婢者,悉免為良人。
(《晉書·卷一一七·載記第一七》)
(5)秉謙、廣微亦曲奉忠賢,若奴役然。
(《明史·卷三○六·列傳第一九四》)
(6)欽差大臣大學士兵部尚書,奴才彭朋跪奏。
(《彭公案·第一百五十三回》)
以上例句中關于“奴”的詞語所盛行的時期大致依循:
先秦(1、2) 兩漢(3)魏晉(4) 明(5) 清(6),在具體語境中我們可以對“奴”的義素作如下描寫:
(1A)奴隸[+階級性][+被束縛、控制][+為他人服務][+有罪][+不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下][+男性][+人]
(2A)女奴[+階級性][+被束縛、控制][+為他人服務][+有罪][+不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下][-男性][+人]
(3A)奴仆[+階級性][+被束縛、控制][+為他人服務][-有罪][+不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下][±男性][+人]
(4A)奴婢[+階級性][+被束縛、控制][+為他人服務][-有罪][+不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下][±男性][+人]
(5A)奴役[-階級性][+被束縛、控制][+為他人服務][-有罪][-不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下][±男性][+人]
(6A)奴才[-階級性][+被束縛、控制][+為他人服務][-有罪][-不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下][±男性][+人]
可見古代“奴”主要用在社會階級稱謂詞匯場里,核心義項為[+被統(tǒng)治階級束縛、控制][+人]。明清開始其領域已經(jīng)由被統(tǒng)治階級擴展到一切被控制的人(如例5、6),為“奴”的人既有財產(chǎn)也有政治權利,甚至屬于統(tǒng)治階級,“奴”與“主”的依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一方為另一方所有,階級性等義素已脫落。
時至今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社會結構深刻調整,人民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這些變化在詞匯中也反映了出來,產(chǎn)生了大批“X奴”結構的新詞語。如:壟奴、房奴、卡奴、車奴、氣奴、油奴、基奴、租奴、婚奴、妻奴、節(jié)奴、禮奴、孩奴、班奴、貓奴、墓奴、病奴、醫(yī)奴、藥奴、分奴、證奴、學奴、考奴、恨奴、權奴、欲奴、愛奴、賭奴、財奴、錢奴、貪奴、舞奴、車位奴、工作奴、生活奴、教育奴、學位奴、論文奴、外語奴、專利奴、職稱奴等,大量的類推造詞導致“奴”的義素受到其他義位的語義干涉而不斷脫落,“奴”的意義越來越虛,走向泛化,成為一個代表“被某事物控制或影響的一類人”的標志。
注釋:
[1] 余來明:《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光明日報》2007年3月30日。
[2][3] 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19年版。
[4][5] 李潤桃:《“奴”的文化蘊涵》,《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6][7] 王艾錄:《語義干涉和義素脫落》,《漢語學習》1994年第6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