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味范疇在古典美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現代美學研究以及文學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拔丁弊鳛橐粋€獨立的美學范疇,一方面是指審美客體的美學意蘊,一方面是指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活動。根據其內涵,它分為創作論和接受論兩個類型。味范疇主要具有主觀體悟性、情景交融性和主客互動性的特征。
關鍵詞:味;審美活動;美學意蘊
一、味范疇的性質和內涵
“味”一方面是指文學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感力量和審美特征,另一方面是指審美活動中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判斷;一方面表現為審美客體的美學意蘊,另一方面表現為審美主體對客體所蘊含的這種美學意蘊的欣賞和體悟。因此,“味”作為一個獨立的美學范疇,其含義是雙重的,涉及審美活動中的主客體兩個方面。而作為一種審美體驗方式,味不僅指要體味作品表面所具有的韻味,而且還要發揮接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深入到作品的內部去探求和挖掘其所隱藏的深刻意蘊和潛在精神。
從實質上來看,“味”體現了發生在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審美活動過程。食物之味是客觀存在的,其酸甜苦辣等味道在沒有被人品味之前,只是處于未被發覺的狀態,一旦食物被人品嘗,其各種味道也就被開發出來。沒有食物豐富的味道,人們不能從中體驗出滋味,同樣,如果沒有人的品味和體驗,食物之美味也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這與美學意義上的味是一致的。審美對象之味是審美主體進行審美體驗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而審美主體的審美欣賞、審美判斷是促使審美對象之美感特征展現出來的關鍵性因素。如此,味就包含在審美主客體之間的雙向性活動之中,缺了其中任何一方,味的動態審美過程都不能實現,其美感特征、美感力量都不能被發現。
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審美活動意義上的味的發生過程。審美活動意義上的味,其審美體驗的發生與人們品味美食的步驟是相一致的。首先,食物以其美麗的外形、新鮮的色澤吸引人們的注意,從而把人的精神與精力聚焦于其身;在審美活動中,審美對象以其獨特的外在形式特點吸引審美主體的注意,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長時間的注意,精神高度集中,并逐步進入審美感知狀態。在這種審美狀態下,審美主體要去除雜念,拋卻功利欲望的干擾,以一種超功利的心態來觀賞對象。中國古代美學中的“虛靜”“坐忘”以及“澄懷”等思想可謂對這種審美狀態的精確表達。其次,人們被食物所吸引,進而咀嚼品味,在唇舌之間細細體味食物所帶來的美妙滋味;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完全進入美的欣賞階段,在面對審美對象時,審美情感汪洋恣肆,進入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的階段,得到更多美的享受。最后,人們品味食物時,最高境界往往是由某種食物進而體悟到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人生體驗,領略某種人生滋味;而在審美活動中,則是進入到最高的審美狀態,即由此領悟到審美對象的真諦,進入到宇宙、人生的境界,簡單來說,就是“暢神”的階段。
這種審美活動過程,主客體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審美主體從審美對象中獲取刺激,而審美對象也從審美主體中獲取主觀性、個體性色彩。這兩個過程同時發生,相互產生作用,共同促進審美活動的完成。辛棄疾有詞:“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可以看作對這種審美活動過程的概括。審美主體面對審美客體產生審美情感,而審美客體也會影響審美主體的欣賞與體驗活動。當然,體味的過程,伴隨著主體性的感悟與體驗,也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個體性色彩,所以,同樣的情景在不同的主體面前,會引起不同的審美感受,主體也就會創作出不同的文學藝術作品。劉禹錫在描寫秋天時獨樹一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泵鎸η锾斓膱鼍?,他產生了和其他創作者不同的審美感受,這與其自身的審美內在結構息息相關。對這種審美主體的內在精神狀態或者內在涵養,我國古代文論家、美學家也作過研究和探討。例如,劉勰就曾評論說:“子云沉寂,故志隱而味深?!焙笫烙钟兴究請D《二十四詩品》,聯系詩人的情感、志趣、修養等等來探討詩作的風格特征。
二、味范疇的類型
味范疇,根據其內涵來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指對象的審美力量和審美特征,這是屬于作品論的層面;另一方面是指對對象的審美力量和審美特征的領悟和判斷,這是屬于接受論的層面。而這兩個層面,又可以根據味自身的內涵和運用狀況,進行更為詳細的劃分。
作品論意義上的“味”,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指意蘊,側重于作品的內涵方面,是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所傳達出來的意蘊,如意味、情味等。張戒《歲寒堂詩話》:“大抵句中若無意味,譬之山無煙云,春無草樹,豈復可觀?”這里的意味就是側重于作品的內涵而言的。又如:“詩人之工,特在一時情味。”這里的味,是飽含了作者的意蘊和情感的味。
第二,指作品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例如,回味、余味、遺味等等。這里的味主要表達作品產生的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鑒賞效果,這種效果,除了需要創作者采取各種手法賦予作品之外,更需要接受者的積極領悟與鑒賞。元好問《與張中杰郎中論文》:“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詩中“余味”就是指文章帶給人的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這里意識到作品富有余味的藝術效果,不僅需要作者的創作,還需要讀者的不斷閱讀和欣賞。
第三,指作品的整體性的、綜合性的藝術魅力,譬如韻味、風味、真味、鮮味、至味等等。王灼《碧雞漫志》:“趙德麟、李方叔皆東坡客,其氣味殊不近?!?這里的“氣味”是說二者整體上的風格、面貌,是情趣與格調,是作品具有整體性和獨特性的藝術魅力,而不再專指某一方面。又如蘇軾《與鮮于子駿書》:“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薄帮L味”大體是指作品的風格特征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力量。
以上三種作品論意義上的“味”,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在具體運用中,也經常會發生意義之間的混雜,所以,在使用和研究中,不能完全割裂。
接受論意義上的“味”,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審美欣賞意義上的味,更側重于單純性的審美欣賞和接受,而不注重理性思考的成分,如玩味、體味等。宋梅堯臣《和長吉上人相遇》:“復遺三百言,玩味自挽髭?!庇秩?,“至于張衡怨篇,清典可味”(《文心雕龍·明詩》),這里的“味”,最直接地表明了審美欣賞的涵義。第二,審美判斷意義上的味,主要包括品位、辨味、回味等。袁枚《品味》:“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咸世不知。第一要看香色好,明珠仙露上盤時。”“品位”不僅指要感受、領悟作品的內涵、韻味,而且還要具有審美判斷的能力,對作品進行評判。如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边@里的“辨味”,就包含了更多的審美判斷的成分。辨味,要辨別詩作是否有味,還要辨別詩作所包含的味是何種味,是哪種風格的味。
三、味范疇的特征
(一)主觀體悟性
味覺訴諸于人的主觀感受,食物的味是“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呂氏春秋·本味》)的,美學意義上的味也具有這個特點。它需要作為主體的人去感悟和品味,因而帶有更多的個體性和體悟性。這種個體感受和體悟,往往很難傳達出來,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性。而越是在這種不可言傳和朦朧模糊的情況下,人們越是能夠發現藝術作品的魅力。因為,它們能給接受者留下足夠的空白去填空、去想象和聯想,因而,這一特性,也成了人們對藝術創作的要求。葉燮《原詩》論到:“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之義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边@是對詩歌創作的要求,也可看作對味特征的闡釋。
(二)情景交融性
味揭示了審美對象的審美特征和美感力量,這種美感力量,不僅來自于對象的外在形式,還來自于主體情思。景是作品情思的載體,主體的情感內容通過景傳達出來,二者的契合,才能產生出有味的藝術作品來。歷代美學家、文論家,都對這方面有所闡釋?!爸甘略煨危F情寫物”和“思與境偕”都是要求詩歌創作要一方面注重對外在物像的描摹、對景物的刻畫,另一方面注重傳達創作者的主體情思,要求情與物的結合。這揭示了意境的美學特征,實際上也是對味范疇內涵的闡發。只有景物刻畫與主體之思之情的和諧統一,才能創造出有味的作品?!熬叭肜韯菡?, 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文鏡秘府論》)這是要求景與意兼重,要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作者不僅看到了情感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還討論了理的內容,論述了理與景的關系以及對產生作品之味的影響。理與情都是作為主體的人的主觀內容,它們都包含在主觀情思之中。“詩以全美為工,即知味外之旨也。”“全美”可以理解為作品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以此為基礎,才能產生味外之味。謝榛《四溟詩話》論詩云:“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边@是對詩歌詩性特征的概括,也是對味特征的認識。
(三)主客互動性
味,一方面需要創作者賦予作品以美感力量和審美特征;另一方面,也需要接受者的審美鑒賞、審美接受把作品之味充分挖掘出來。這個過程需要主客雙方的互動。西方接受美學認為,文學藝術作品,呈現為一個召喚結構,吸引讀者、欣賞者積極參與其中,他們在文學藝術作品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作品之味,需要讀者的參與,才能完全把其審美特征和美感力量挖掘出來。有味的作品,在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空白,這些空白,需要接受者去充分地發揮聯想和想象,從而不斷地使作品的意味顯露出來。而接受者的填空不是毫無根據、憑空臆測的,他們需要根據作品本身已經存在的意味為基礎。單就詩歌這一體裁而論,正如張利群《辨味批評論》所言:“詩味論對詩味的討論一方面著眼于對味的創造和味的表現特征上;另一方面也著眼于對味的品鑒和味感、味覺的表現上。也就是說,詩味論一定要聯系主客體雙方以及主客體的關系來論味,強調了兩者互為因果、互為補充、互相統一和交流的辯證關系。同時也充分體現出主客體交流中主體的表現性、經驗性、體驗性、主體性。詩味充分體現出詩人在創造詩味時的心理和情感活動狀態,體現出詩人的抒情言志的表現性以及對創作對象的體驗性、想象性、象征性,從而創造出詩味。欣賞者在接受中也是以自身的經驗和品位的體驗和感受,對詩味進行想象、聯想、回憶等,使詩味在辨味過程中體現出來。”[1]
注釋:
[1] 張利群:《辨味批評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頁。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