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漢語語法學建立以來,漢語詞類劃分一直爭議不斷。隨著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功能說”被廣泛接受并在學界日益形成共識。在郭銳的《現代漢語詞類研究》一書中,作者亦主張語法功能標準,但也多次提及分布標準。分布和語法功能有何區別?能否并存同現?本文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分布;語法功能;漢語;詞類
漢語詞類的劃分問題自《馬氏文通》問世時被提出,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這期間漢語語法學研究逐漸發展繁榮起來,同時也引進了西方許多理論和方法。而學界對詞類的劃分標準問題始終爭論不休,至今沒有達成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
郭銳的《現代漢語詞類研究》提出根據詞的語法功能標準劃分詞類。這個標準在近年來的語法研究中越來越深入人心。郭銳亦在書中寫到:“漢語詞類劃分應以詞的分布為依據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1]這里我們發現,郭銳使用了“分布”和“語法功能”兩個術語,一起作為劃分詞類的標準。那么,二者概念等同嗎?如果不等同,為什么交替運用?如果等同,語言學家為什么還要用兩個術語來作為劃分詞類的依據呢?這樣不是違背語言使用的“經濟性”原則嗎?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分布”和“語法功能”的源頭說起。
一、美國描寫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分布觀”
“分布”的概念最初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派提出來的,它是指某一種類型的語言單位可能在話語中出現的一切環境的總和。布龍菲爾德說:“結構中的每一個有次序的單位是位置。結構中的每一個位置只能被一定的形式填充。形式所占據的位置就是功能。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形式組成一個形類。詞的形類就是詞的類。語言中最大的詞的類就是這個語言的詞類。”[2]其中提到的形類和位置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關系,這就包含著分布的內容。即語法性質不同的語言單位,其所能出現的環境有所不同,語言描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分析音位在音位組合中的分布關系、語素在語素組合中的分布關系。后人因此也把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稱為“分布主義學派”。
哈里斯曾對“分布”進行過詳細的論述。他指出:“一個成分的分布就是它所出現的全部環境的總和,也就是這個成分的所有的(不同)位置(或出現的場合)的總和,這個成分出現的這些位置是同其他成分的出現相關聯的。”[3]那么,分布可以看作是一個詞所出現的環境。也就是說,分布就是一個詞所出現的各種語法位置。它是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從組合、聚合關系理論中衍生和發展出來的一種重要概念和分析方法。
站在美國描寫結構主義學派的立場上,詞類就是根據詞的全部分布劃分出來的類,詞類是分布類。
二、結構主義影響下的漢語詞類“功能說”
(一)陳望道的“功能說”
在漢語詞類劃分標準問題上,最先明確提出以功能來劃分詞類的是陳望道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法革新討論中,他就說:“當今文法的思潮已經從意義和形變的注重轉向到function的注重。function這個字代表著因素和因素間的互相依賴互相對應的交互關系。它在文法學中也可以稱為功能。我們不妨就注重這種‘功能’來研究來討論我們的文法。”[4]在他的遺著《文法簡論》中,則更為全面地論說了“詞類從本質上說,就是詞的功能分類。詞類區分的準據是功能”[5]的觀點。
陳氏認為:“結合功能”與“句法功能”不是兩類東西,而是功能表現的兩個方面,即“詞在組織中的活動能力(功能),具體表現為詞與詞組相互結合的能力和詞在句子里擔任一定職務的能力”[6]。這就給“功能”作了比較科學的解釋。他運用功能觀點來分漢語詞類,特別強調了配置功能和會同功能。他認為:詞的分類要以詞的配置功能作樞紐,從配置求會同,從會同定詞類。其實陳氏的配置功能和會同功能就是結構主義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7]
“功能說”破除了單憑意義和單憑形態為標準來劃分漢語詞類的觀念,致力于從漢語語法特點來確立漢語詞類的區分標準;不過可惜的是,陳望道對于必須以詞的語法功能作為劃分詞類的標準這一點卻論證得并不很充分。而后隨著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漢語詞類的認識也不斷推進,功能觀點被廣泛接受并在學界日益形成共識。
(二)朱德熙的語法功能說
朱德熙也堅決主張根據語法功能標準區分詞類。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語法講義》和《語法答問》中,他將這一觀點明確地提出來,而且強調對漢語來說是這樣,對于別的語言一樣適用。他說:“印歐語根據形態劃分詞類,歸根到底還是根據語法功能,因為凡是具有相同形態的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是一致的,形態不過是功能的標志。”[8]他在《語法講義》里強調:“漢語的詞的分類‘只能根據詞的語法功能’。”[9]在《語法答問》里他再一次說:“劃分詞類的根據只能是詞的語法功能。”……語法功能簡單一點說是詞和詞之間的結合功能。說得準確一點,一個詞的語法功能是指它所占據的語法位置的總和,用現代語言學術語即詞的分布。[10]從這里可以看出,朱德熙在詞類研究中充分繼承并發展了美國描寫結構主義的分布分析。他把語法功能等同于分布,詞的語法功能就是詞的分布。
(三)郭銳的語法功能說
2002年郭銳的《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出版。他在書中對“分布”和“語法功能”這兩個術語作出了明確的解釋。“詞所占據的語法位置是詞的分布。詞所占據某一特定語法位置的能力是一個詞的語法功能。”[11]可以看出,兩個定義很相近,但卻有明顯區別。如何理解這兩個定義呢?“分布”與“語法功能”等同嗎?郭氏在書中“詞類的本質和表述功能”一章里,詳細論證了分布本質論的悖論。“分布本質論就是指詞類是分布類,詞類的本質是分布。這是自結構主義語言學產生以來的普遍觀念。”[12]郭氏認為詞類不是分布類,無論什么意義的分布都無法自圓其說,并從單項分布觀、總體分布觀、部分分布觀三個方面論證了分布本質論的悖論,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詞類的本質是表述功能。
分布不是劃分詞類的標準,分布不等同于語法功能。分布比語法功能更具體,它是一個詞所占據的語法位置。而語法位置包括層次和語法關系信息。例如“山”“水”等詞占據主語、賓語、體詞性偏正結構中心語等語法位置,出現在謂語的前面,但不出現在“不”“很”等副詞的后面,反映的是主謂、偏正等語法關系,表明了“山”“水”的分布環境。這是我們可以直接在例句中看到的,比較具體。而語法功能指的是詞所具有的占據某一特定語法位置的能力,包括與別的詞或詞組結合的能力,作句法成分的能力。簡單地說,語法功能就是詞具有什么樣的組合能力,能同哪些詞組合,不能同哪些詞組合,以及組合后作什么成分。這是比較抽象的。作為分類方法,分布比語法功能更容易操作。所以就詞類劃分標準的抽象性與具體性來說,二者可以并存。分布標準可以看作是功能標準的具體操作標準。所以,詞類從本質上說不是分布類,但屬于同一詞類的成員有大致相似的分布,因而可以以詞的分布為劃分詞類的形式標準。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充分繼承和發展了美國描寫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分布觀”和“功能說”是一脈相承、可以并存的漢語詞類分類標準。“功能說”意味著現代漢語詞類劃分這一老大難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注釋:
[1][2][3][11][12]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33頁、第119頁、第119頁、第121頁、第65頁。
[4] 陳望道:《文法的研究》,陳望道等編著《中國文法革新論叢》,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75頁。
[5] 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49頁。
[6] 陳望道:《文法簡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44頁。
[7] 參見陳望道《文法簡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44頁。
[8]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1-14頁。
[9]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頁。
[10] 參見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1-14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