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山東沂源偏僻山村走出來的董方軍,經歷一波三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演繹著多種角色的替換,從稅務員、企業主到學者……現在,他又有了一個新頭銜: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最終,他的愿望是做一個慈善家。
“慈善是個大產業”——這是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董方軍的理念。他的辦公室設在基金會貌不驚人的黃色小樓里,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只有一張書桌,兩副書柜,以及喝茶的小桌和沙發,十分簡樸。誰能想到,他的身家已上億。
憶年少,揮斥方遒
董方軍出生于山東省沂源縣一個偏僻山村,中學畢業以后在沂源縣徐家莊鄉稅務所擔任協稅員。對于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來說,這份工作雖然穩定但缺少激情。干一段時間后,他評估下自己的事業發展,決定下海。
當時,董方軍在家鄉了解到萊蕪鋼鐵集團大量需要一種經鐵精粉結成球團的原料產品,而這種原料在當地以及周邊地區礦藏十分豐富,且生產工藝并不復雜。于是,1992年他出資7萬元開始人生的第一次創業。他回憶道:“當時我是自置設備、自置廠房,找了十幾個人準備大干一場。誰想到,很快就遇到人生的第一次失敗。”
這一次的失敗讓十幾萬元的產品都變成了廢料,他心里十分苦惱。但心中尚存的一絲不甘心,讓他重拾勇氣,再次試驗,并用最簡單的設備做出質量最優的產品。憑著勤奮與努力,創業第一年,企業實現產值300萬元。到1995年,7萬元錢起步的公司產值已達三四千萬,并做到山東省同行業第一。這讓董方軍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但年底算賬時,他又發現了問題:“別人看著紅紅火火的事業,但到年底一算賬,卻發現沒賺到什么錢。”苦惱的董方軍開始反思自己的事業,他發現,在企業還在“小作坊”階段時,靠感情、講關系、領導親力親為就可以推動企業發展,而當企業發展壯大之后,管理水平跟不上將會讓企業停滯不前。于是,他又做出了驚人的決定:脫產學習。1996年,他到山東財政學院學習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大學的進修,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戶。
1998年至2009年,董方軍在經營企業的同時,完成了從專科到博士的學業,成為山東省第一位考取統招博士生的民營企業家。
學習歸來后,董方軍的事業越做越大。他先后成立了山東沂源匯泉公司,出任董事長。當時,山東沂源匯泉公司已成為一家以資源為主,集物流、高效農業開發為一體的綜合型、規模化民營企業。2005年,他審時度勢把公司總部遷到北京,更名為北京匯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使企業實現了向資本方向發展的飛躍。
風乍起,吹皺春水
1998年,董方軍雄心萬丈,事業也蒸蒸日上,卻突然遭遇到人生的另一次重大打擊——一場車禍。他回憶說:“當時我們的車在高速路上,忽然后胎爆胎,車飛出去一百多米,坐在后座位上的我一下飛出六十米,血流滿面。”
這場車禍在當時真如天降橫禍,徹底改變了他,從一個健全人成為殘疾人,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僅是來自于生活的不便,還有精神的失落,曾經充滿了鮮花與夢想的未來似乎一下子灰暗了。重大的人生變故,讓他的心情變得低迷,甚至有了極端的想法。
而這時,當地殘聯給了他溫暖。一個時間不長的會面,幾句溫暖親切的話語,讓董方軍重拾信心。他說:“如果沒有那么多的人一直給我鼓勵和支持,我想就不會有今天的董方軍。”回想那段艱辛的歲月時他說,“當我是個健全人時,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么一個組織,當我成了殘疾人后,我才知道這個組織給人的幫助和溫暖,正是他們的扶持和鼓勵,打開我心中封閉許久的門。”
正是親身感受到被幫助的溫暖,本來就樂善好施的董方軍更能體會弱勢群體的痛苦與需求,不時為他們送去溫暖。近幾年來,他熱心各項社會公益事業,扶貧救困、抗旱救災、修路筑橋、擁軍優屬……處處都有他的身影,他已累計捐款捐物達千萬元。
1999年董方軍結婚時,他用準備結婚的10萬元錢捐建了沂源縣徐家莊鄉匯泉希望小學,讓山村的孩子也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讀書。
多年來,公司陸續安置了上百名殘疾人,這讓他們也跟正常人一樣體會到快樂與被尊重。
欲回報,裸捐新解
2010年,“慈善”風潮不斷。
青海玉樹震災,再度引發捐款熱潮。9月,比爾#8226;蓋茨與巴菲特兩個大人物來中國“勸捐”富人,陳光標高調響應“裸捐”。初秋,李連杰拋出另一啞彈:“壹基金關門”……
冷眼旁觀今年的慈善熱點,作為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的董方軍認為:慈善是個新興的大產業,但關鍵要看怎么做。他認為:“向善是每個人心中自然而然的感情,只要有合適的土壤,這個感情就會生發出來。中國老百姓、企業家心中都懷著慈善之心,不需要比爾#8226;蓋茨來指手劃腳。但同時,我們也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制度和健全法律法規,轉變觀念,順應市場需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等一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包括眼下熱議和正在修訂的《慈善法》,我們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在為中國式慈善事業進行著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對中國未來的慈善事業充滿希望。”
至于裸捐,董方軍也有自己的定義:他認為自己也是在“裸捐”,但他捐出的不僅是“錢”,而是這個“人”。 他說:“現在我所有的時間幾乎都給了這個基金會。我希望把我所學到的知識、積累的實踐經驗和創業干事的激情用于慈善事業。單體的力量太小了,所以我希望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做出更大的成績,走一條新路,幫助基金會建立一支專業隊伍,打造一個品牌,做幾個好的項目。”
他集結專業團隊,引進創新型公益理念,并籌劃實施了愛心果園項目、話務員培訓項目、送教上門項目、助殘電視活動等。這些項目的建立,無不體現著一個企業家的務實作風與獨特的市場敏感性。不僅幫助了更多的殘疾人就業,同時也穩定了一個群體的生活保障。
愛心果園將獻愛心、近郊采摘、殘疾人就業等不同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使愛的形式由無形變有形。愛心果園計劃,就是愛心人士只要認捐果樹(每棵每年500元),即可收到5個愛心果箱,內有數十斤新鮮有機水果、殘疾人手工藝品以及傳播助殘小知識的書簽。北京順義張鎮已成為第一個實驗園。愛心果樹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市民、企業的歡迎,讓更多的殘疾人受益,讓更多想做公益的人士參與到公益中來。
采訪即將結束時,董方軍激動地告訴記者:“12月3日,在央視播出的由我們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策劃,并和CCTV共同承辦,獻給全國8300萬殘疾人的大型助殘公益晚會‘隱形的翅膀’,節目播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的震撼和共鳴,更多的愛心人士和團體表示要加入我們助殘愛心隊伍當中來。”
“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雖然董方軍經歷了旁人無法想象的痛苦,但他借助隱形的翅膀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并將用自己的翅膀帶動更多的人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