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是一個學術化的名詞,老百姓買東西拿出來支付的物件叫做“錢”,到了經濟學家嘴里,叫做“通貨”。原來一塊錢買兩個燒餅,現如今一塊錢買一個燒餅,老百姓說“錢毛了”、“錢不值錢了”,經濟學家說“通貨膨脹了”。
按經濟學通常的解釋,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就是說票子發多了,商品沒增加,票子這水把商品這船抬高了。
專家們有專家們的依據,一是2009年銀行總的新增貸款額為10萬億,2010年的新增貸款已經超過預設的上限,達到8萬億左右。在外部,美聯儲轟隆隆地開動印鈔機,多印了6000億美元,差不多相當于4萬億人民幣,一下子把國際大宗商品(主要是資源類、必需品類商品)的價格抬了上去,這也是貨真價實的“錢毛了”,不過是美金毛了。
令老百姓不明就里的是,美聯儲大規模地濫發貨幣,人家美國的低通脹好日子還是一直過得很滋潤,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還在發愁,美國的通脹率過低,一直達不到當局的預期,國家管理層愁死了,因為預示著即便印了這么多鈔票,消費還是偏冷。而美國卻沒有關心這股禍水流入了不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就深受其累,專家說這是“輸入性通脹”。
內外因素夾攻,通脹才如此火熱。
但社會各階層的感受顯然是五花八門,就說這兩年信貸高漲帶來的流動性過剩,貨幣的洪流七彎八拐都去了哪兒,最后到了誰手里,誰受益最多,普通老百姓不知道,恐怕專家學者也難以一下子說清楚。
但有幾撥人被分析人士盯上了,一是炒房的,這幾年的銀行信貸增長最多的一個領域是房地產,開發商得到的開發信貸、購房者拿到的購房按揭,一直支持著堅挺的高房價;二是炒農產品的,綠豆、大蒜、生姜、白糖、棉花#8943;#8943;被挨個炒了一輪,最近管理層嚴斥的“囤積居奇”資金屬于這一類;三是炒股的,這里指的是握有大筆流動資金的機構或人士。
話說回來,通脹與炒風是一對難兄難弟,人人都希望自己手里的流動性資產不斷地增加,起碼是維持原狀,而通脹卻是吞噬個人資產的元兇。通脹愈烈,對自身資產縮水的擔憂愈深,參與各種各樣的投資的欲望愈強。所以,對社會上各色各樣的炒作,也要區別看待,誰都不想資產縮水,投資實體經濟利薄周期長,在商品流通領域可以快進快出,想走捷徑是人和資本的天性。
通脹和保值增值二者交替相互推動,有可能造成惡性循環。政府管理層是深知這個厲害的,所以出手抑制物價,最近一段時間,抑制通脹的舉措在蔬菜價格上開始顯效,這個對普通民眾說是一大利好。
而懸在社會、民眾頭上的通脹之劍的威脅,并未解除,作為民眾心里一個重要通脹指標的房價,今年以來一直在漲。業內和專家估計明年還得漲,房價漲,證明流動性還是很足。
如果把思維擴大一點,在抗通脹的同時,想方設法,讓大多數民眾手中的財富增長跟上通脹的步伐,要脹一起脹,低收入階層生活無憂,中等收入階層財富無慮,通脹帶來的生存壓力和不安全感就會淡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