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80后、90后青少年中,只要接觸了網絡,別的可以不知道,不知道“淘寶”二字的恐怕少有了'淘寶是伴生在他(她)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哥們兒、姐們兒般的角色。簡單地說,淘寶就是指在網絡上做買賣。而且,時下在中國的網絡商界,并非淘寶網一枝獨秀,還有讀書人愛“逛”的當當網、卓越網,買小電器的人愛去的京東商城等等。大家把淘寶掛在嘴上,是因為淘寶在中國是個先行者,也就成了一個網絡購物的符號。
淘寶并不是網絡購物的發明者,網絡購物分兩種,一種叫做Consumer To Consumer(個人對個人),To跟Two(英文的2)發音相同,老外就玩了一把諧音,簡稱為C2C了,還有一種叫做Business To Consumer(商家對客戶),同理,老外也諧音了一把,叫做B2C了。要說最先先把C2C、B2C做出名堂的,也是老外,比如世界上最富盛名的C2C平臺eBay,最富盛名的B2C網店亞馬遜(Amazon)。
世界上的低門檻產業,只要被中國最具商業頭腦的浙江人發現并且開始模仿,就做不成“獨門生意”了,C2C、B2C也一樣,在網絡技術、網絡支付平臺、網絡交流平臺等技術已經成熟的環境下,進入C2C、B2C的門檻其實不高。
浙江人馬云與敢于在歐洲傳統的皮具產業大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挑戰當地的中低檔皮具廠商并且最終占領大部市場的浙江溫州人具有同樣的特質,在中國的C2C、B2C市場上,當仁不讓地把這個舶來品的原生“持有人”趕出了中國市場。目前,淘寶網已然成為亞洲最大的網絡購物網站。據稱,淘寶占據中國網購市場80%的份額,2009年全年交易額達到2083億元人民幣。相形之下,當年氣焰萬丈地進入中國的亞馬遜,選擇的是悄悄地離場。
一個“淘”字,把中國的網絡購物的內涵形容得淋漓盡致。“淘”是一個動作,說粗點叫做“扒拉”、“翻找”,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中游走的和擺攤的也可以稱之為“淘”,以潘家園的市場文化和潛規則,“淘”是要冒“打眼”(買到假貨、贗品)的風險的,在網絡上“淘”,就有更多一層的風險,那就是網絡的虛擬性。在潘家園淘貨的,至少可以摸一下物品,在網絡上淘貨的,恐怕只是一個圖片甚至文字的描述可資判斷了。
虛擬的市場造就了虛擬的購物文化,物品的檔次不能太高,日常的小玩意、趕潮流的非耐用物件等居多,買時不傷錢包的大局,不合意時棄之也不太傷心。在中國乃至在世界上做零售生意,開實體店也好,開網絡虛擬店也罷,價格永遠是不二的制勝法寶,美國的打折店門前人山人海地排隊,每人限購三五件的火爆,經常成為媒體上的軼聞。
虛擬購物替代不了逛商店,商場提供的購物和瀏覽文化也是一種享受。淘寶的熱鬧,并沒有降低80后、90后青少年進入王府井、西單ZARA、iPhon專賣店、上品折扣打折店的熱情。
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開了一“商店”,省去的開實體店的諸多花費和煩惱,這在人人想當老板的年代,每賣出去一件東西,甭論利潤多寡,帶來的是一種成功的快樂;同樣,用比街上的實體店要實惠的價格,買到一件可意的東西,帶來的也是一種“沾了便宜”的快樂,還有足不出戶,東西到手帶來的便捷的快樂等等。哪怕是賭一把真貨還是假貨,帶來的何嘗不是一種冒險的快樂。
淘寶,淘的是一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