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
古代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過渡,古人認(rèn)為是由于水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山海經(jīng)》記載:“昆侖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后來的古文學(xué)中逐漸用弱水來泛指險而遙遠的河流。比較有名的是蘇軾的《金山妙高臺》中的詩句:“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西游記》第二十二回描述流沙河的險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這是第一次正式用弱水三千的提法。再到后來弱水引申為愛河情海,如《紅樓夢》第九十一回賈寶玉表白愛情時語:“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便是今天常用的“弱水三千”的意思。
山呼萬歲。
古代百官朝見皇帝,總要“山呼萬歲”。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載:元封元平春,武帝登上嵩山,隨從的臣僚聽到從山中隱隱傳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武帝把這作為“祥瑞”寫在詔書里。后世的統(tǒng)治者遂把“三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禮儀,稱之為“山呼”。據(jù)《元史·禮樂志》載“山呼”的儀式是:朝見皇帝的人,先跪左膝,司儀官高喊“山呼”,朝見人叩頭并應(yīng)和說“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朝見人又叩頭喊“萬歲”;最后司儀官喊“再山呼”,朝見人再叩頭,說“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