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因素帶來的關聯直接影響了政黨報刊在創建、運作中的各種特質。中國的士紳在傳統的歷史進程中充當了官民之間上下協調、傳達互通的角色,而在近代劇變的社會結構中,他們的處境基本無法穩定,這種角色位置自然也無法穩定。
狹義來說,士紳是憑科舉取得功名的一撮人;廣義來說,士紳泛指富裕家庭,尤其是地主豪族。但是士紳不等同于地主,他們有很大區別。一般士紳都是地主,但并非所有的地主都是士紳。
士紳集團在近代的分化有三次。
第一次在鴉片戰爭后,部分通商口岸的士紳盡管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但由于接觸西學較多而從士紳集團中分化出來,他們是西化或部分西化的士紳群體,如王韜等人。
第二次分化在洋務運動時期,一些與西方打交道較多的官僚從士紳集團中分化出來,他們主要通過科舉獲得職位,其原有儒家知識體系的基本架構沒有發生改變,但由于長期接觸西方文化,與西化的士紳相比他們更具有保守性。
第三次分化在甲午戰爭后,更多的士紳迫于國家生存危機的壓力,開始接受西學,并試圖打破“中體西用”的框架,以儒家今文學派的基本套路和經世致用的基本理念為基礎,試圖打通中學和西學。
一、作為社會窗口的士紳文化
鴉片戰爭過后,部分通商口岸的開放給士紳提供了西化的環境因素,他們的儒家教育雖然仍在起影響,但是西方的更新的知識體系給他們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士紳可以說是最先較為全面系統地了解西方社會文化并受之影響的一群人中的一部分。士紳文化中的這種外向性,為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些許指引式的氣息。
這種窗口作用帶來的指引直接地投影在了政黨報刊的初期建設中。以中國共產黨的初期黨報建設為例,《解放日報》(改版前)的最初建設思路方針就是由黨內留學歸國的青年領袖制定的。經過對西方主要國家新聞業的借鑒,他們的辦報方針立足高、角寬。在這個指導方針下,“以外為主”是最主要的特征。以國內外新聞為頭版(實際上是國際新聞為主)的版面安排,社論登載,同時還有國際新聞專版,儼然一份國際大報的風范。由于對西方報業集團中的大報的學習,創辦者力圖將這份黨報辦成一份大報,從而也幫助把共產黨塑造成一個大黨的形象。
而后,《解放日報》在1947年進行了改版,指導方針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其仍舊借鑒了蘇聯的黨報宣傳方略。
這種打開窗戶看世界的文化心理習慣,在古老的中國傳統中,其實并不多見,正所謂當時所號稱的“天朝上國,物阜民豐”。那么這種打開窗戶向外學習的心態從何而來?如果說中國傳統社會的士紳與近代政黨中的構成成分及傳統確實有聯系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受到沖擊的士紳文化在解體過程中應激而產生的這種外向性,就理應成為新聞業運作過程中傾向于借鑒外部世界的直接闡釋。
二、作為社會堡壘的士紳文化
在政治、文化層面上,士紳又是影響社會的一支舉足輕重的文化及政治勢力。其文化權力來源于科舉制度下他們掌控儒家思想的解釋的獨特地位。
從以下事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晚清主要政治運動及其結果都可以從士紳爭取文化權力的斗爭中得到解釋。如太平天國反孔的文化立場遭到了士紳的激烈抵制是其失敗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晚清的自我改革運動由于侵犯了士紳的文化權力而遭到失敗;近代鄉村由于士紳勢力的沒落而導致鄉村文化和政治危機等。士紳文化當面對挑戰時,不光有向外學習的一面,更有自身作為堡壘“堅硬頑固”的一面。
而事實上從上面第一大點就可以分析出來:為什么士紳文化會首先受到沖擊而產生應激性反應,恰恰正是因為這種文化的堡壘作用在阻礙外部世界的文化進入中國。這種對撞與沖擊之中,原有的士紳文化的獨特且極有影響力的地位在發生劇烈改變。
傳統的士紳并不如官僚一般,用權力去管束百姓,而是用自己在當地的聲望、榮譽去影響百姓。但是在清末民初各派政黨竟相出現的社會劇變期,他們的模式已然發生變化。從非權力性的德望影響模式到集團式的利益影響模式,“蛻變”了的士紳在政黨的氛圍中成為了利益堡壘,進一步影響政黨報刊的發展。這種劇變將文化堡壘作用的發生點轉移到了政黨的集團利益上。
綜合士紳文化的固有獨特地位和其后發生的劇變,政黨在其文化心理上的傳承性都是顯見的。
三、總結:一個新角度的闡釋
寫作這個題之前筆者在思考,究竟對于黨報運作的研究是否一定要延展到將來,才會具有某種現實價值,如果一直追溯過去,會不會有什么新鮮的發現?于是筆者將探尋的筆觸投向了中國的一個傳統“精英階層”——士紳,繼承了他們的某些精神特質,從這個角度看到的黨報發展似乎顯得更為自然與合乎情理。
循著這個新的角度,筆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士紳文化一方面經歷了外來文化的洗禮后應激地產生了“新鮮的血液”,在社會的轉變中活躍地“流動”;一方面又仍保有自己的一些守成元素。這種矛盾的對立就都整合在同一個階層身上,并對近代政黨報刊運作產生了相應的深遠的影響,這些在文章中都用例子得到了解釋。也正是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對立,體現了該階層歷史分化的必然性:最終是一部分消亡,另一部分發生演變。
參考文獻:
[1]吳廷俊.中國新聞史新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王先明.士紳階層與晚清“民變”[J].近代史研究,2008(1).
[3]魯迅.魯迅春信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4]鈴木虎雄.中國詩論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5]孫明君.建安時代“文的自覺”說再審視[J].北京大學學報,1996.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