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題在論文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巧妙的在標題中運用修辭,可吸引大眾,獨樹一幟。本文以《編輯學刊》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所刊登的論文的標題為研究對象,對標題的修辭進行歸納分析。在228個研究語素中,大多不同程度的運用了一種或多種修辭,如比喻、擬人、引用、借代、對比、對偶、設問、反復,值得思考。
【關鍵詞】標題;修辭;編輯學刊
標題是現代傳媒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信息最直接的體現,在信息系統的運行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高速度、論文多產性的時代,標題的作用在學術期刊的發表中表現越來越突出,是論文的學術價值是否得到認可的決定性因素。另外,論文標題的層次要求也更為嚴格,既要有創新意識,又要在包含論文所要論述的內容基礎之上,簡潔準確、新穎生動。
一、標題是在論文競爭中最有利的法寶
近年來,中國國內論文的數量極大,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需要畢業論文;碩士生、博士生在校期間需要發表論文;行政事業機關評職需要論文等。湯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團推出近十年論文發表方面的國家和地區排名(統計時間段為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31日)。從發表的論文總數看,中國占據榜單前五位,其中,美國在過去10年共發表SCI論文297.4萬篇,是日本論文總數的3倍多,中國10年發表了65萬篇SCI論文。[1] 此次調查明確的反映出中國數量論文多產性的現狀。我們將何去何從,如何使自己的論文脫穎而出也成為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問題,此種情況下,人們又將行為目標轉向論文標題,普遍認為它是論文競爭中最直接的體現。另外,論文投稿萬象嚴重,編輯在審稿時,首先看到的是論文標題,從中可以判斷出論文的社會價值及學術意義。標題是在論文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它的好壞直接的影響到論文的發表與否,在論文的發表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如果說論文是一張網,那么題目就是綱,綱舉目張,如魚得水,即標題能窺見整片論文的實質和精華。標題在論文中的作用非比尋常,那么在標題中運用修辭,可以敘事透辟,表意凝練,意味豐富,引人入勝。
二、標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比喻擬人,生動引人
標題在論文中不僅要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簡潔,還要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滿,而這些表象正是比喻擬人的主要特征。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翟說:“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2] 講得簡潔而中肯。《一個快樂的“老小孩”任溶溶》將任溶溶比作小孩,生動形象,“老”和“小”又形成鮮明的對比,交叉修辭,吸引讀者,辭藻豐富,也為“結緣翻譯”和“創作熱情”的論述埋下了伏筆。《為出版插上飛翔的翅膀》主要以活字印刷術的誕生為論說基點,結合前印刷時代、印刷時代和后印刷時代這三個歷史時段來探討技術的變革和進步為出版帶來的影響和作用。從結繩記事到超高速計算機,出版就像鳥兒一樣在技術的變遷中飛過了歷史的滄桑,形象具體,讓人浮想聯翩,陶醉其中。
《為我國圖書版權貿易把脈》別出心裁,咋一看,古時看病時望、聞、問、切的場面映入眼前。回歸現代,“把脈”一詞用在圖書版權貿易上,以調侃的口吻為我國圖書版權貿易輸出引進失衡現象進行診斷,有血有肉,鮮活生動。《裝幀,要講“精神氣” 》、《世界時裝之苑——永恒的優雅步伐》和《<老漫畫>留下的背影》都巧妙的運用了擬人修辭,為論題賦予人格的特征,形象有趣。
(二)引用借代,新意十足
引用,即引用現成語 (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借代,即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恰當的運用引用和借代,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增強說服力和語言的形象性,而且使表達簡潔精煉,含蓄典雅,新意十足。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風吹動浪千層,有時一粒浮湯面,野渡無人舟自橫。” ( 沈石田《薄粥詩》)。“野渡無人舟自橫”原出自韋應物之言,沈石田引用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在所研究的標題中,引用修辭的表現手法也絡繹不絕,引出新意,毫不遜色。《星星之火,已經燎原?》既引用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最后以疑問的口吻結尾。多種修辭手法的交織模式,凸顯出此標題的與眾不同,大有“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與威武,也與文中新世界中國出版視野下的新技術,新的商業與文化相吻合。《紙墨更壽于金石》對于一個文人墨客來說,感觸良多。它原出自魯迅給鄭振鐸的信中,以此為題,可以激發受眾的熱情,是情感的交融,文字的共鳴。《未到香山也論劍——對出版社幾大問題的感想》中的“未到香山也論劍”,鋒芒相對,主體突出,表現出出版社幾大問題的尖銳性和緊迫感。《話說易中天“初出茅廬” 》,增強表達鮮果,吸引大眾。《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科學發展觀”
符合中國的政治熱點——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又與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相結合,中國的理論應用于美國的的實踐,引用得絕妙而深刻,翻出新意,吸引大眾。
《責編與“托兒” 》借“托兒”來諷刺有些責編放棄出版者應該承擔的把關任務,對抄襲剽竊的作品亮綠燈的行為,揭示真相,形象生動。《面臨數字出版大潮的三條“秘笈” 》中的“秘笈”一詞,很容易便聯想到“武功秘笈”,中國功夫可謂家喻戶曉,此標題借“秘笈”指代長尾現象、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管理,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簡潔凝練。 《出版界遭遇投稿“滑鐵盧”——從戴捷投稿案看投稿補償制的缺陷》、《數字化生存之零敲牛皮糖》、《學習趙家璧先生的“三個精神” 》等都靈活的運用借代修辭,修辭效果極佳。
(三)對比對偶,簡練相連
對比、對偶的修辭手法是事物兩者在二維情感里的碰撞,內容簡練,意義相連。不同的是,對比是把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而對偶是把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者排列在一起。
對比修辭,亙古有之,比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在現代修辭中,人們也把對比運用得爐火純青,《“老”圖書,新營銷》,一“老”一“新”,對比鮮明,論點明確,圖書的“老”更加反襯出策略的“新”,增強了標題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虛“熱”莫如冷讀》,“國學熱”、“讀經熱”是好事,但隨潮流、虛火生的熱就未必好了,還是需用冷靜的頭腦,冷峻的眼光去讀“四書五經”。對比手法的運用,確實給人一種深刻的印象和啟迪。
《讀大師 勿畏之》、《綠色童年 綠色閱讀》、《高亦未高,平尤不平——編輯家高國平追思》等對偶的修辭,形式工整,節奏鮮明,語言凝練,互相映襯,增強標題語言的表現力,讓人回味無窮。
(四)設問反復,扣人心弦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確定答案,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設問。同一個詞語或句子連續或間隔的出現叫反復。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強調的作用,引人駐足,扣人心弦。
《我們需要國家出版城嗎——關于建設國家出版城的思考》,這篇論文引起學術爭鳴,反響頗大,這與標題引的妙是有很大關系的,設問運用于標題中,既揭示了主題,又引起人們的思考。《做美食家還是藝術家——策劃編輯的創造力在圖書裝幀設計中的體現》,設問的引入,結構清晰,要表達的內容就是策劃編輯的創造力在圖書裝幀設計中的體現。《“農家書屋”發揮作用了嗎——中國西部羌名族地區農家書屋的建制及使用功能分析》、《文學可以在哪里盛大?——盛大文學CEO侯小強專訪》等標題中設問的修辭,針對性和啟發性強,引人深思。
《一“波” 一“波”又一“波” 》,反復中帶有雙關,感染力強,層次清晰,扣人心弦,強調三“波”,即長江北圖中心的黎波、萬榕書業的路金波、鳳凰聯動的張小波這三位出版人。
三、結語
通過對《編輯學刊》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的論文標題進行歸納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修辭對于標題的擬定頗為重要,一些標題之所以吸引人們,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巧妙的運用了修辭。標題是眼睛,畫龍點睛,方顯修辭之神通;標題是衣錦,錦上添花,方顯修辭之魅力。但是不要純粹的為了運用修辭而畫蛇添足、嘩眾取寵,要恰到好處、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祖丁遠.中國論文數量質量和影響力[M].
[2]耿振東.淺析《管子》論說文論證技巧[J].學術探索,2007(2).
作者簡介:高進,男,河南駐馬店人,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