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46.1.2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0-0106-03
本標準由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本標準由山東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1、范 圍
本標準規定了無公害食品香菇(Lentinusedodes)的產地環境、培養基質、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管理、采收、病蟲害防治和生產檔案管理等技術要求。適用于山東省無公害食品香菇的生產。
2、產地環境
生產場地要求清潔衛生、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產地環境應符合NY5358和NY/T5333的規定。水源要求:按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執行。空氣質量要求: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執行。
3、培養基質
培養基質原料、化學添加劑種類和用量及基質處理方法,應符合NY5099無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和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規定。
4、生產工藝流程
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菌絲培養→脫袋排場→轉色管理→出菇和采收管理(重復出菇和采收管理)。
5、生產管理
5.1 栽培季節
常規栽培春季1-3月份,秋季7-9月份開始接種栽培較為適宜。
5.2 菌種
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能好的適齡菌種。生產符合NY/T528的規定,其質量符合GB19170香菇菌種的要求。
5.3 培養基
5.3.1 培養料主要配方
配方1:雜木屑78%,麥麩16%,葡萄糖(或蔗糖)1.2%,石膏2.1%,尿素0.2%,過磷酸鈣0.5%,玉米粉2%,含水量60%為宜,pH調至5.5-6.5。
配方2:玉米芯50%,木屑26%,麩皮20.3%,蔗糖1%,硫酸鎂0.5%,尿素0.2%、石膏2%,含水量60%為宜,pH調至5.5-6.5。
配方3:雜木屑、玉米芯73%-80%,麥麩15%-25%,糖1%,石膏粉1%,含水量58%-65%。
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雜木屑和玉米芯之間的比例。
5.3.2 配制方法按配方比例準確稱量原料,攪拌均勻,適量加水,達到適宜的料水比。
5.4 裝袋
栽培香菇專用薄膜筒或袋,有低壓聚乙烯、聚丙烯和高壓聚乙烯3種,質量符合GB 96、GB9687食品包裝用聚乙稀、聚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規定。各地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型號的塑料筒料,截成長50-55cm的袋子,裝料前先將一端用線扎口,用火融封,也可用折角袋。要求裝料緊實、均勻。
5.5 滅菌
高壓蒸汽滅菌工作壓力0.15MPa,保持1.5-2.0h,常壓蒸汽滅菌工作壓力為零,溫度達到100℃以后,保持10-12h。
5.6 冷卻
滅菌后的菌袋及時搬進冷卻室內,冷卻至28℃以下。
5.7 接種培養
5.7.1 打穴接種嚴格按無菌操作技術要求接種,接種箱(或無菌室)裝入料袋和菌種等→接種箱(或無菌室)空間器物消毒→料段表面酒精消毒→打孔→接種→套袋→培養室培養。
5.7.2 培養在消好毒,溫度控制在23-27℃,空氣相對濕度不高于60%的培養室內培養發菌。培養5-7d后進行一次翻堆,檢查發菌情況和菌袋是否有雜菌感染,污染袋及時處理。
5.7.3培養期一般60-90d菌絲長滿全袋。
5.8 脫袋
5.8.1脫袋時間一般菌袋發滿菌后5-7d脫袋。
5.8.2 脫袋標準
袋壁周圍菌絲體若膨脹、皺褶、隆起瘤狀物占整個袋面2/3,手握菌袋瘤狀物,有彈性松軟感,接種穴四周呈現微棕褐色。
5.8.3脫袋要求脫袋最好在氣溫22℃以下,無風的晴天或陰天進行。菌棒排放在菇床的竹木條橫桿上,與地面成夾角70-80°,呈傾斜狀。棒與棒間距3-4cm。
5.9 菌棒轉色
轉色的溫度以15-22℃為最適,通常脫袋后7-8d菌絲開始轉色。可采取增加通風次數,與通風時間和噴水次數等措施,加快轉色。
5.10 出菇管理
5.10.1 陽畦設計畦面寬1.4m,可立放香菇菌棒8-9個。畦高15cm,長度以10-15m為宜。畦與畦之間設寬40cm的人行道。動工時先開好浸水溝,溝寬60cm,深70-80cm,長度視場地而定。
5.10.2 設排茵架菌棒不能平放在畦床上,多采用“魚鱗式”的斜排法,必須在菇床上搭好架子。
5.10.3 催菇加大晝夜溫差一產生原基一分化為菇蕾→4-5d變溫處理→增加通風→調空氣相對濕度至80%左右。
5.10.4 子實體形成生長發育期管理
①溫度:子實體發育適宜溫度5-25℃,以15±(1-2)℃最佳。根據不同品種的溫型調節其最適溫度。
②濕度:出菇期以保濕為主。菌棒前期以噴水保濕為主,后期則浸水噴水結合,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為宜。
③光照: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分化和發育都需要光。可以通過控制光強和光照的長短來修飾菇體的色澤。
④酸堿度(pH):出菇期基質的酸堿度多在pH3.8-4.2為宜。
6、采 收
6.1 采收適期
一般在子實體八成熟,即菌膜已破,菌蓋尚未完全開展,尚有少許內卷,形成“銅鑼邊”,菌褶已全部伸長并由白色轉為黃褐色或深褐色時,為香菇最適采獲期。采收前24h不能噴水。
6.2 采收時間
宜選擇晴天采收。遇陰雨天氣或氣溫較高時,可提前采收。
6.3 采收方法
應捏住菇柄基部輕輕旋動拔起,整菇采下,不帶出培養料,保持菇體潔凈。采下的鮮菇要按菇體大小、朵形好壞進行分類,然后分別裝入盛器內,便于分等加工。
7、病蟲害防治
7.1 主要病蟲害
主要有木霉、鏈孢霉、青霉、根霉、毛霉、疣孢霉和菇螨等。
7.2 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進行無公害防治。應符合NY/T5333無公害食品食用菌生產技術規范的要求。
7.2.1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性好、抗逆力強、適應性廣的良種;選用優質培養基質;采用科學的培養料配方;適時栽培;科學管理;搞好菇房及周圍環境衛生。
7.2.2 物理防治及時摘除病菇;受雜菌污染的菌棒應遠離菇房實行封閉式清除、銷毀;通風口安裝防蟲網;菇房內設置粘蟲板、黑光燈等光源誘殺害蟲。
7.2.3化學防治產前結合場地整理進行藥劑消毒與滅蟲,生產過程中應定期消毒與滅蟲。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或已在食用菌上登記、允許使用的藥劑進行有針對性地防治,但出菇期不得向子實體上噴藥。農藥的使用執行GB4285和GB/T8321農藥安全使用和合理使用標準的規定。
8、生產檔案管理
應建立無公害食品香菇生產技術檔案。對香菇的產地環境條件及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環節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詳細記錄。建立的生產記錄檔案應保存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