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32.5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1301—4942(2010)11—0111—02
針對生姜當前生產上存在的種植方式單一、產量低、品質下降等問題,我們進行了大拱棚生姜延長生育期栽培技術試驗,結果表明,以“寒露”開始蓋棚膜至“小雪”收獲的處理產量最高,每666.7m2增產444.05kg,增產16.6%。
1 產地環境條件
為確保生姜高產、優質、無公害化生產,在產地環境選擇上,注重選擇無污染,地勢高、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酸堿度適宜的土壤。
2 生產技術措施
2.1 搭建大拱棚
一般在4月份,生姜播種前,在選定的姜田上,搭建南北向大拱棚支架,規格根據姜田的大小靈活掌握。
2.2 適期播種
生姜有喜溫暖、不耐寒、不耐霜的特性,因而生姜的整個生育期應安排在溫暖無霜的季節,同時播種期應考慮以下3個因素:一是在終霜后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播種;二是從幼苗至初霜適于生姜生長的天數應在135天以上,生長期間有效積溫達1200—1300℃以上;三是把根莖形成期安排在晝夜溫差大而溫度適宜的月份,以利于器官的形成。所以生姜應適期播種,不可過早或過晚。根據本地氣象資料,郯城縣生姜適宜播期為5月上旬。同時試驗也表明,播期與產量的關系極為密切,5月8日播種的666.7m2產量達2978kg,而6月8日播種的僅1334kg。因此在適宜播種時間內,以適當早播為好,播種越遲,產量越低。
2.3 培育壯芽
培育壯芽是獲得生姜豐產的首要環節,培育壯芽通常按3個步驟進行,即曬姜困姜、選種、催芽。
2.3.1 曬姜困姜于4月上旬從地窖里取出姜種,用清水洗去姜塊上的泥土,平鋪在草席或干凈的地上晾曬l—2天,傍晚收進室內,以防夜間受凍。姜種晾曬1-2天后,即可置于室內堆放2—3天,并覆蓋草簾,以促進養分分解,稱“困姜”。一般經2—3次曬姜、困姜,即可開始催芽。
2.3.2 選種生姜品種選用本地品種——小黃姜。選種時應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及無病蟲危害的健康姜塊,嚴格淘汰瘦弱干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
2.3.3 催芽在室內一角用土坯或磚建一長方形催芽池,池墻高80cm,長、寬依姜種多少而定。放姜種前,先在池底及四周鋪一層10cm厚的曬過的麥穰,再鋪上3—4層草紙。選晴天晾曬,曬好后趁姜體溫度高時,將姜種層層平放池內,堆放厚度以50—60cm為宜。姜種排好之后,經一夜散熱,于第二天蓋池。蓋池時先在姜堆上部鋪10 cm厚的麥穰,再蓋上棉被或棉毯保溫。保持池內20—25℃的溫度,經10—12天幼芽萌動,再過10天左右,即可下地播種。
播種前的種芽大小對生姜生長及產量有顯著影響,因而適度催芽就顯得十分重要。種芽大小以芽長0.5—2cm,直徑0.5—1cm為認定標準,其形態上要求色澤鮮黃光亮,頂部鈍圓,芽基部僅見根的突起,該類芽可稱為“短壯芽”。用短壯芽比大芽播種可增產20%以上。
2.4 施肥與整地
姜田整地前,一般每666.7m2施優質腐熟廄肥3000kg,過磷酸鈣50kg。然后進行精細整地,將地面整平耙細,按南北向開溝,溝距50cm,溝寬25cm,溝深15cm左右。為便于澆水,溝不宜過長,一般以20m以內為宜。先在開好的溝內用窄镢頭沿姜溝—側開—小溝,叫施肥溝,再將粉碎的餅肥集中施入溝中,每666.7m2施餅肥100kg,氮磷鉀復合肥50kg。
2.5 播種
2.5.1 播前準備掰姜種:種姜催芽時,姜塊較大,因此在姜種下地前要進行掰姜。掰姜的過程實際上是進行塊選和芽選的過程。掰姜時一般要求每塊姜上只保留1個短壯芽,少數姜塊可保留2個壯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以便養分能集中供應主芽,保證苗全苗旺。掰姜時若發現幼芽基部發黑或掰開的姜塊斷面褐變,應嚴格剔除。掰姜除應選留壯芽外,還應考慮姜塊的大小,種塊以75g左右為宜。種植時按大小分區種植,視生長情況進行管理。
澆底水:為保證幼芽順利出土,必須在播前澆透底水。澆底水一般在溝內施肥后,于播前1—2h進行,澆水量不宜過大,否則姜壟濕透,不便下地操作。
2.5.2 播種生姜的播種量受姜塊大小和種植密度的影響,一般每666.7m2種姜用量在200kg。底水滲下后,將事先準備好的姜種按南北向擺放溝內,幼芽一律向上。放好姜塊后,用手輕輕按人泥中,使姜芽與土面相平即可。種姜排好后,將壟上的濕土扒入溝內均勻蓋住種姜,一般要求覆土厚度為4—5cm。
2.5.3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實現豐產的重要措施。一般要求行株距為50cm×20cm,每666.7m2種植7000株左右,這樣能夠保證植株生長健壯,群體表現良好。
2.6 遮蔭和增溫
生姜為耐蔭植物,在花蔭狀態下生長良好。因此,夏季可在大拱棚支架上覆蓋樹枝等遮蔭物,或提前覆蓋舊棚膜進行遮蔭,棚膜四周要離地1m左右,保持通風,有條件的也可覆蓋遮陽網。生姜不耐低溫,因此從“寒露”開始氣溫下降時,可將遮蔭物或遮陽網揭除,將遮蔭棚膜的四周封嚴,以提溫增墑,延長生姜生長期,達到增產的效果。
2.7 中耕除草
及時除草是生姜田間管理中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中耕除草一般只在出苗后,結合澆水淺中耕1—2次,起到松土保墑、提高地溫、清除雜草的作用。姜田中耕次數不易過多,最好采用化學除草劑除草,不僅效果好,而且簡便易行。
生姜播后苗前的化學除草:每666.7m2可用90%禾耐斯45ml,對水30kg噴霧,可有效控制姜田單子葉雜草(如狗尾草、馬唐、牛筋草等)。
生姜生長期化學除草:每666.7m2可用10.8%高效蓋草能25ml,對水30kg噴霧,可有效防治馬唐、狗尾草、稗草、看麥娘等單子葉雜草。
2.8 合理澆水
2.8.1 發芽期水分管理為保證生姜順利出苗,播種時必須澆透底水,到出苗達70%左右時,開始澆第一次水,但也要根據當地的土質及墑情靈活掌握。澆了第一次水以后,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土壤表面板結,影響出苗和幼苗生長。
2.8.2 幼苗期水分管理幼苗前期以澆小水為宜,澆水后趁土壤見干見濕時進行淺鋤,松土保墑;幼苗后期,處在炎夏季節,天氣干熱土壤蒸發量大,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經常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70%。夏季以上午或傍晚澆水為宜。另外,暴雨之后,應以澆跑馬水的方式澆井水降溫,并及時排水,以防姜田積水。
2.8.3 旺盛生長期澆水“立秋”之后,植株生長快,生長量大,需水較多,應經常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85%,以利于生姜的生長。
2.9 追肥與培土
為使幼苗生長健壯,通常在苗高30cm左右具1—2個小分枝時,進行第一次追肥,稱為“壯苗肥”,一般每666.7m2可施硫酸銨20kg。8月上旬進行第二次追肥,每666.7m2施細碎餅肥50kg,另加復合肥20kg。9月上旬,當姜苗具有6—8個分枝時,進行第三次追肥,每666.7m2施復合肥25kg。施肥方法:在姜苗一側距植株基部大約15cm處開溝,將肥料施入溝中,然后覆土。隨著生姜的生長逐漸將姜溝培成姜壟。
2.10 病蟲害防治
生姜的病害主要有姜瘟病、斑點病、炭疽病等。姜瘟病發生時可用姜瘟靈等農藥防治;斑點病、炭疽病發生時可用甲基硫菌靈、苯菌靈等噴霧防治。蟲害主要有姜螟、小地老虎等,發生時可用敵百蟲、辛硫磷等農藥防治。
2.11 適時收獲
一般于11月下旬“小雪”時收獲。收獲前3—4天,先澆一遍水,使土壤濕潤,便于收獲。若土質疏松,可將莖葉整株拔出,輕輕抖掉根莖上的泥土,然后自莖稈基部(保留2—3cm地上莖)掰去或用刀削去地上莖,隨即將帶有少量泥土的根莖入窖儲藏,無需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