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4月,壬子兵變后的保定民窮財盡,廣大商家希圖盡快扭轉市面,擺脫瀕臨破產的現狀,遂請直隸都督應允由直隸省銀行借款接濟以維市面。“迄今賠償撫恤一未見諸施行……請由直省銀行借撥銀貳拾萬兩以資接濟。既于公款無虧亦不至難于籌措,當即擬定辦法十條。一、借款以災商為限。二、以房地契及股票作抵押物。三、借款數目不得逾所損失數目五分之一。四、常年出息三厘按年由銀行向各商家支取。五、還款至長期限以二十年為限。六、借款契約由商會簽押。七、商會擔保履行契約。八、還款期滿不歸本金,由銀行會同商會變賣抵押物歸款。九、無抵押物者不準借款。十、借款只準營業,如作他項之用,一經查出由商會追繳。”商會代表保定商民所請借款的十條言辭懇切,受到直隸總督的贊許“所擬辦法甚為妥善,具見體恤災商苦衷。”但是由于借款時間長達二十年,被直隸總督婉言拒絕“惟查直隸銀行雖有公家成本,實兼營業性質,自上年變亂以后生意蕭條,每月公家用款挪移甚巨,已屬勉強支持,借款之事礙難照辦。”沒有借到款的保定商會不甘心失敗,繼而想出以省煙酒稅作抵,籌借外債的辦法。“以直隸煙酒加稅籌借外債六百萬兩,保定得一百二十萬兩,其余作為天津救濟災商之款,分十年籌補。”但是這樣必須由省議會核準,當時的省議會已經解散,沒有實施。后來省議會重新組建,商會通過時任直隸提督兼民政長的馮國璋希望早日將議案通過,立即施行。
馮國璋曾任直隸都督兼民政長,后為民國代理大總統。他多年在保定生活,并在保定開設多家近代工商業。1917年,馮國璋與王占元各出股金45%創建“保定電燈電力有限公司”,為保定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18年,馮國璋與王占元合資在倉門口開設“濟世質庫”,后又在西河沿開設了分庫,與保定商會亦頗有交往。由于有這層特殊關系,1915年12月保定商會籌借省紡紗廠的利息款才得以實現。馮國璋在給商會的公函中說:“保定商業凋殘已達極點,非籍格外維持實不足以救窘迫,是以屢經請求,準在省紡紗廠息款項下撥給銀圓萬元無需抵押并免繳利息,兩年還清,以資接濟。”在獲得馮國璋的恩準后,商會行文保定道尹許元震,“查明承借商號均屬殷實可靠,按準借之數妥為分配茲據各該商號書立借據,取具環保。承借商號分配數目敝會擔負完全責任。”至此,在保定商會的擔保下,各個商號借款成功。
借款的成功得益于保定商會同地方政府官僚的密切聯系和長久相互合作的關系。馮國璋繼任民國大總統,1917年7月13日,保定商務總會專門發電報向他表示祝賀,從這一件小事上即可看出馮國璋與保定商務總會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這當然也使地方政府給予了保定商會不少的關照,但隨著1918年馮國璋在北京的下野,保定商會也失去了一座靠山。
除了馮國璋外,直系軍閥的另一重要人物就是曹錕。曹錕久駐保定,使得保定逐漸成為直系軍閥的大本營。曹錕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不斷搜刮民脂民膏,以充軍備。直隸督軍兼省長曹銳是曹錕的弟弟和繼任者,他繼續執行曹錕的方針政策,1918年1月借款到期,曹銳訓令,務必于本年1月25日以前照數繳還。由于壬子兵變對保定商家的損害極大,次年又遭水災。商戶雖然得到了杯水車薪的借款,但是仍然不可能快速恢復元氣償還借款,省紡紗廠息款并沒有能夠按時歸還。保定商會請示道尹“準予展限二年,以恤商艱。”由于借款時日已到,省長又接二連三的催促還款事宜,道尹許元震百為其難,但商會的實際情況已經惡劣,確實無法按期繳還借款,只能代為轉請省長后僅同意延期一年,不得再拖。
無奈社會動蕩,災禍不絕,商業舉步維艱。轉眼一年到限,1919年2月商戶仍難繳還,商會雖然再次懇請予以寬展一年,但卻沒有報太大希望,因為上次延期一年已屬格外通融,“再請展限未免有失信用。”道尹許元震斷然拒絕了商會的請求并回復保定商會,“此系公家要款,斷不能任意一誤再誤,仍希貴會復催各商號迅速照數呈繳,限舊歷正月初十日以前一律繳清,不準籍詞延拖。”還款情勢萬分緊張。
保定商會召集各商戶陳明政府態度,然而眾商再三要求實在無力一次償清。保定商會利用自己的各種關系,多方和政府接洽,最后經省長、道尹同意計劃分三次還清欠款。首次于五月節前還款三千元,再于八月節前歸還四千元,剩余三千元于舊歷十一月底一律繳清,仍由商會擔保。商會在與政府達成一致意見后,三期省紡紗廠息借款基本繳清。只有在第一期還款時商戶楊仙洲欠款二百七十元,在第二期還款時商家誠意號欠款三百六十元,安懷堂藥鋪欠款七十四元沒有按時還清,商會嚴加催促,令商戶以商會信譽為重,務必湊齊銀元,按期償還借款。最終,三家商戶百般周折于第三期還款到期前還清欠款。1919年11月26日,保定商會擔保所借省紡紗廠息款一萬元全數還清。
保定商會不僅為商戶擔保提供無息的借款,還在很多方面為周轉困難的商戶提供有息借貸的擔保。保定商會自始至終為商戶的正常經營與政府、銀行進行著艱難的磋商。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保定商會怎樣努力,由于經濟命脈的主動權始終被政府控制,保定商會只能對政府保持著非常強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