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為試材。研究了兩個黃瓜品種對瓜蚜的抗性。結果表明:接種瓜蚜后,有毛黃瓜幼苗瓜蚜數量始終多于無毛黃瓜,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瓜蚜數量在接種第2天達到最大值,隨后減少;用蚜量比值法計算感蚜指數,并進行抗蚜性鑒定,表明無毛黃瓜為高抗材料,有毛黃瓜為高感材料。
關鍵詞:無毛黃瓜;有毛黃瓜;瓜蚜;感蚜指數
中圖分類號:S436.421.2+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7-0074-03
瓜蚜(Aphi,gossypii Glove.),又名棉蚜,是為害黃瓜(Cucumls sativus Linn.)的主要有害生物類群,屬于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其若蟲和成蟲多聚集在黃瓜葉背、嫩梢和嫩莖上刺吸汁液,傳播植物病毒病,導致結瓜期縮短,黃瓜的產量和品質降低。
無毛突變類型黃瓜最早發現于1964年,1980年曾有報道,表明無毛黃瓜均具抗溫室白粉虱和瓜絹螟的特性,有重要的利用價值。我國無毛黃瓜最早報道于1999年。
抗蟲品種的選育,首先要選擇良好的抗源親本。而理想抗源的獲得,必須從現有的品種資源中進行抗蟲性的鑒定與篩選。植物抗蟲性的鑒定與篩選是一切抗蟲性研究的基礎。然而迄今,關于無毛和有毛黃瓜接種瓜蚜后,植株有毛、無毛性狀與抗蚜性關系的研究尚為空白。本研究以有毛和無毛黃瓜幼苗為試驗材料,詳細記錄了接種瓜蚜后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上瓜蚜數量變化,對兩個品種進行室內抗蚜性鑒定,為改進無毛性狀不足、探討黃瓜抗蚜性研究機理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品種:無毛黃瓜來源于“大青把”自交系,無毛性狀穩定遺傳;有毛黃瓜,品種為新泰密刺。均為曹辰興老師提供。2008年9月21日,于山東農業大學園藝試驗站播種育苗,紗網隔離防瓜蚜,苗期管理同一般生產苗。至3葉1心期,選擇生長良好的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進行試驗。
供試蟲源采自山東農業大學園藝試驗站黃瓜植株上自然發生的瓜蚜,在人工氣候室內飼養繁殖,溫度(20±1)℃,相對濕度為65%,本試驗選擇2齡幼蟲。
1.2 方法
1.2.1 抗生性試驗 取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各50盆(1株/盆),分別放置室內,各排成1行,行距為5 m,每株黃瓜幼苗第3個葉片均接種瓜蚜10頭,用防蟲網分別罩住2行黃瓜幼苗。
1.2.2 選擇性試驗 取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各50盆(1彬盆),混合(間隔)放置室內,20盆排成1行,行距為1m,每株黃瓜幼苗正前方20Cm處放一個葉片(均分布瓜蚜10頭),用防蟲網罩住全部100株黃瓜幼苗。
接種瓜蚜后0、1、2、3、4、5 d,對抗生性和選擇性試驗中的植株逐一進行調查,統計并記錄單株瓜蚜數,繪制接種前后瓜蚜數量動態變化曲線,計算感蚜指數(Index of Aphids Susceptibility,IAS),進行抗蚜性鑒定。
IAS=各品種單株平均蚜量/總鑒定品種的單株平均蚜量
其抗性標準劃分為:感蚜指數在0~0.60、0.61~1.20、>1.21時,抗性程度分別為高抗、中抗和高感。
2 結果與分析
2.1 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接種前后瓜蚜數量變化分析
利用接種前后所得到的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上瓜蚜數量,繪制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接種前后瓜蚜數量隨時間變化的動態曲線(圖1)。分析表明: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瓜蚜發生量均在接種第2天達到最大值,使用SASV8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品種間瓜蚜數量差異極顯著(抗生性試驗:F=62.96。P=0.0001<0.01;選擇性試驗:F=98.74,P=0.0001<0.01)。接種第3、4天逐漸降低,且有毛黃瓜幼苗葉片上瓜蚜數量始終多于無毛黃瓜。另外,由觀察得知,在選擇性和抗生性試驗中,有毛黃瓜幼苗葉片上瓜蚜分布集中,而無毛黃瓜分布較分散。

5次調查平均每株瓜蚜發生量為:抗生性試驗中,無毛黃瓜8.2頭/株、有毛黃瓜45.6頭/株;選擇性試驗中,無毛黃瓜13.2頭/株、有毛黃瓜61.4頭/株。選擇性試驗中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上瓜蚜平均數量大于抗生性試驗,說明瓜蚜對無毛黃瓜和有毛黃瓜具有選擇性。
2.2 無毛和有毛黃瓜幼苗抗蚜性分析
根據有毛和無毛黃瓜的感蚜指數,進行抗蚜性鑒定(見表1),可知無毛黃瓜屬于高抗材料,有毛黃瓜屬于高感材料。

3 討論與結論
近年來國內外在植物品種抗蚜性研究中,其抗性評價多以蚜量比值、蚜蟲繁殖力、種群生命參數、蚜情指數等為依據,其中利用蚜量比值法[Weibull(1991)、童和平等(1991)、蔡青年等(2002)和內稟自然增長率(nn)[Bohidar etal(1986)、Hesler et al(1999)評價抗性是兩種重要方法。另外,Rabbinge等(1982)研究冬小麥對麥蚜的抗性,結果表明被害莖率的概率單位與平均每莖蚜數的對數呈直線相關,由此認為測定抗蚜性的可靠依據是蚜群在麥莖上的積累增長情況,標準是蚜蟲頭數/100莖。韓文智等(1991)通過研究菜豆種質資源對豆蚜的抗性,以每株的平均蚜量定級,共分5級,并以此作為品種抗蚜性的評價指標。陳巨蓮(1993)對植物品種抗蚜性研究表明,在室內和田間進行麥蚜抗級評價結果類似,且幼苗階段取得的抗級與成株的測定結果類似,因而提出以室內抗性鑒定代替田問抗性鑒定,以未春化處理的植株檢測抗性,可以避免物候限制,縮短鑒定過程。
本研究中抗生性試驗檢驗的是瓜蚜對無毛和有毛黃瓜的不選擇性,而選擇性試驗檢驗的是瓜蚜對無毛和有毛黃瓜的選擇性。室內鑒定結果表明,瓜蚜對無毛黃瓜和有毛黃瓜具有選擇性。平均每株瓜蚜發生量為:抗生性試驗中,無毛黃瓜8.2頭/株、有毛黃瓜45.6頭/株;選擇性試驗中,無毛黃瓜13.2頭/株、有毛黃瓜61.4頭/株。
本試驗根據感蚜指數進行抗蚜性鑒定,結果表明,無毛黃瓜屬于高抗材料,有毛黃瓜屬于高感材料。關于無毛和有毛黃瓜抗蚜性鑒定的其它方法(種群生命參數、內稟自然增長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