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經營管理時限規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問題
商業銀行推行時限要求和管理的必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缺乏時限約束可能妨礙或損害銀行經營管理效益的實現。商業銀行各種經營管理行為的完成普遍具有時間性,時間不僅是機會成本的要素,也是構成經濟成本的重要因素,監管法規約定的時間更是銀行法定權益的保護基礎因素。其二,缺乏時限的約束可能造成銀行內部人員經營管理權利的不當運作。經營管理權利運作在程序及其各環節運作中,時間是重要的因素,時間上的不合理安排或限定,可能導致經營管理行為的不當或者嚴重錯誤,尤其是各種推諉、扯皮而延誤管理時機的現象難于遏制。缺乏具體時限約束的經營管理行為,也構成對權威法律法規相關時限機制的侵蝕或挑戰。其三,缺乏時限約束會滋生經營管理中的腐敗。在沒有時間限制的自由裁量空間中,經營管理權的行使者可能利用自由裁量權迫使相關內部人員或者外部人員通過各種物質或非物質利益來推動其盡快進入權利實現程序。如無時限約束,在具有審批性質的財務、信貸審批管理部門更容易發生此類問題。其四,缺乏時限約束是局限銀行經營管理效率和對外市場形象、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銀行經營管理的效率與其形象、競爭力息息相關。一些具有銀行管理部門的管理人員或工作人員運用時限的無約束空間,使得市場競爭中種種拖延、低效的服務大大挫傷客戶的信任,妨礙了銀行對市場和客戶的有效維護。
實際上,一些商業銀行,特別是一些新興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開始關注經營管理各環節中的時限管理,尤其是在信貸審批領域已有不少銀行設置了各個流程中的審查、審批具體時限。盡管如此,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時限規制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時限約束尚未普遍性建立。一些大型銀行往往在各地區分行個別業務領域中推行了時限管理,信貸審批領域中對時限的運用較多,但是諸如財務管理領域則少有銀行關注。(2)在同一銀行中時限規制的普遍性仍有局限。目前各商業銀行很少建立普遍適用于全系統的時限規則體系,不同地區的分行在同樣業務領域中的時限管理有較大差異。這雖然反映了地區管理文化和社會習慣的差異,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一體化市場中客戶追求服務的標準化、統一化目標帶來不便。(3)對經營管理時限規范的文件的專門性、系統性和權威性較差。多數時限經營管理規則個別地體現在一些業務管理文件中,其內容往往無法突出,較為原則化,而且文件的透明度有限。(4)時限規定普遍過長。有些銀行對一筆個貸辦理時限長達7個工作日,而且還僅限定為“一般”,為特殊情況留下空間。(5)問責機制不健全。多數銀行在經營管理時限的規制方面缺乏較為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僅限于通報批評的范疇,且通報批評的執行缺乏相應約束機制。(6)有關時限執行的監督催辦規制過于簡單,缺乏可操作性。一些銀行在業務時限的規則中幾乎未涉及催辦機制,尤其是上級對下級的催辦未能體現出來。
健全經營管理時限規制的注意事項
重視時限管理的規范化。進一步強化權威性的經營管理時限規制,對商業銀行普遍提高其經營管理效率有重要意義。商業銀行總行應該引導某些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業務領域建立較為統一的時限管理機制,尤其是諸如信貸審批和財務管理領域涉及的審批事項,不僅關系到銀行內部的效率問題,而且可能直接給銀行的競爭力帶來重要影響。對于大型銀行而言,至少應該在省級分行層面,就具有較強時效性的經營管理領域適時提煉時限管理規則,并以較為權威的文件形式來規范,避免一些效力層級較低的文件給時限的嚴肅性造成不利影響。
健全管理時限的制約機制。在總分行的體系架構中,上級銀行必須構建監督下級銀行的時限管理機制,專業化的管理部門應該積極引導和推進下層級機構完善有關經營管理領域的時限約束機制。我國各類型的商業銀行管理體系均有很強的層級性,同樣相應的時限約束也具有層級性,上級機構或部門應該重視對下級機構管理時限的監督,并且通過強制性的規范性文件對一定區域內銀行經營管理時限機制的建立健全做出明確要求。
強化時限觀念和文化的培育。銀行經營管理的時限性不僅受制于制度建立,而且有賴于相應的經營管理文化和習慣的影響。為此,銀行的各級管理人員應努力培育管理時限的理念和氛圍,無論會議、簽報、談判、演講等事項均應盡可能反映時限要求,尤其主要負責人應帶頭執行時限管理規則。實際上,很多時限規則對主要負責人的依賴性很強。
突出時限管理重點領域和事項。銀行應重點在影響經營管理效率、客戶權益、市場競爭力的領域中強化時限管理。涉及各種審批環節的經營管理領域尤其應該多加關注。總分行制下的銀行管理層級、領域和事項的廣泛性、復雜性以及根植于傳統的管理文化,決定了時限管理不可能在短期內普遍推行。首先應該在內部公文流轉領域設置時限規則。尤其對商業銀行及分行來說,其內設機構數量較多,如果公文流轉多個部門,無具體時限,完全靠部門負責人的自覺,則容易發生延誤分支機構業務時機的問題。實際上,公文在部門之間的流轉,僅僅在中間環節就可能耽誤較長的時間。其次,在直接影響客戶業務服務效率,且有較為復雜授權控制的授信審批等業務領域需要設置時限規則。一些額度較大或者總部限制較嚴的授信審批項目的申請、審查、審核、簽批等不僅環節多、機構層級多,而且存在自有裁量空間和審批機構人員緊張等制約,其時限缺乏嚴格限制,很難滿足基層行客戶需求,也直接形成對業務競爭力的不利影響。再次,銀行內部資源配置審批部門也需要時限的約束。內部資源配置不僅影響到經營管理和對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影響到內部資源配置的成本控制和收益優化。銀行機構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內部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缺乏時限的資源配置,不僅為一些管理人員尋租創造了條件,也滋長了所謂權力部門的懶惰和推諉習氣。第四,必須重視機構中高級管理人員審簽環節的時限規制。從商業銀行內部運作的實際來看,各層級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的時間觀念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各類業務審簽的效率。在授權有限的機構中,高級管理人員如果缺乏時限約束,則會使所有環節和流程中的時限功虧一簣。
防控交叉管理中的時限漏洞。銀行許多業務都離不開跨部門的協調,協調時限是銀行經營管理中時限管理的難點。這與不同部門對某特定業務的管理職能及其所需時間的差異有關,如果時限統一得簡單則會帶來部分部門的反對,如果時限過于寬泛則勢必導致約束的效能低下。從政府在行政管理事務有關時限規制的實踐來看,中央政府早在1999年就跨部門之間會簽文件確立的時限機制,即國務院《關于克服官僚主義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有關問題的通報》中明確規定“各部門之間征求意見或會簽文件時,協辦部門必須在7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否則視為失職”。當然,這里的“答復”比較含糊,不過相比沒有時限約束的程序,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銀行各級機構不同部門之間,以及跨機構的業務合作中,需要較高層級機構就常見的業務領域設置時限機制。
設置合理的最長時限機制。由于任何經營管理行為都會面臨各種復雜的環境,有時需要時限的靈活和例外,但是為保障經營管理效率和時限機制的權威性,有必要廣泛設置最長時限機制。例如貸款業務種類繁多,可就某類貸款業務無論其情況如何復雜或特殊,設定一個月的最長時限;又如基建項目審批,可設定十五個工作日為其最長時限。推出最長時限,可防止各類事項的管理人員和經辦人員以種種借口突破原則性的時限約束。最長時限的時間跨度應設置合理,對于最長時限的適用應該設定嚴格的限制程序和監督機制。最長時限的定位不是常態,而是例外的補救。
科學、準確限定時限的起始和終止日期。任何管理事項的起始和終止時間,如果缺乏明確的界定,則無法達到時限約束的目標。因為管理事項每個環節都有相對獨立的時限,如果多個環節組合的時間起始和終止日界定不明,可能導致跨部門、跨環節為時間起始和終止的計算推卸責任。筆者在經營管理實務中,對下級機構上報文件的收文時間,確立了以最快可閱讀的“公文系統的明文瀏覽庫”收文時間為“收文日”起算時限,因為某文件的處理流程到特定的審查審核部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這就造成事實上的時限延長,無法達到預期時限的效率。為此,銀行機構在為任何業務事項制定時限時,均需慎重考慮起始和終止日期的設置,必須明確而且合理。
建立配套的時限監督與問責機制。銀行內部時限管理規則必須明確規范催辦、督辦機制,確保流程透明,建立相應管理事項時限的電子化公示平臺,借助專門化的監督和一定范圍的群眾監督來促成時限的落實。同時,對于違反時限的不同情形賦予相應的違規違紀責任機制,在一些不習慣受時限約束的業務領域,可在試用期從寬問責;對于一些嚴重影響競爭力的業務領域應該逐步建立較為嚴格的責任機制,其處罰不能僅限于通報批評,嚴重者應該給予記過、記大過甚至解除勞動合同等處分。時限管理協調部門還要加強時限規則執行情況的適時簡測、統計、分析和通報。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