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篇來稿的選用,使我們頗為忐忑,理由有三:一是毛澤東時期即建設時期我們的體制是市場壓制型的,一切跟著計劃走,信貸跟著財政轉,國內金融業乏善可陳;二是毛澤東晚年是將商品貨幣都視為資產階級法權,金融在毛澤東心中更無地位;三是從各類黨史資料看,奪取政權時期早期銀行工作由毛澤民負責,延安時期的各項財經舉措又多由陳云同志出主意,現在如果將之統統歸為毛澤東的金融思想,不知與史實如何銜接?好在我們的思想平臺欄目本就是個思想觀點的爭鳴之地,希望廣大讀者能關注和參與這類談論。
鏟除高利貸剝削,摧毀舊金融體系
19世紀中葉以前,舊中國沒有銀行業只有前資本主義的錢莊票號。19世紀末,清政府和買辦化的官僚開始創辦銀行。北洋軍閥時期銀行業又有進一步發展,但這一時期的銀行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買辦性,并且是帝國主義控制中國金融的工具。在接收北洋軍閥創辦的銀行的基礎上,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又成為了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列強經過借款給中國政府,并在中國開設銀行,壟斷了中國金融和財政”,“從中國的通商都市直至窮鄉僻壤,造成了一個買辦的和商業高利貸的剝削網,造成了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買辦階級和商業高利貸階級,以便利其剝削廣大的中國農民和其他人民大眾”。因此,為了發展民族經濟,必須摧毀舊的金融體系,建立新的為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的金融體系。
舊中國的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是十分殘酷的。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曾寫到:“錢利三分起碼,也是普通利,占百分之七十,加四利占百分之十,加五利占百分之二十。通通要抵押,有田地的拿田地抵押,無田地的拿房屋、拿牛豬、拿木梓抵押,都要在‘借字’寫明。”不僅利率高,“而且是利上加利的計算,農民的房屋財產老婆兒女每每要做還債的東西。”除了錢利,還有谷利和油利。谷利,貧農向富農及中小地主借谷,年息均是加五,即借一石還一石半,還債期限一般為3個月到6個月,如按年利率計算則合到100%至200%,利率高得驚人。油利則一律為“對加油”,即借一斤還兩斤,百分之一百的利率。還貸期限,以九月打油時期為限,九月以前一年內不論什么時候借的,一概對加利。
為鏟除高利貸資本,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設立國家銀行,以最低利息開發農工商業”。廢除高利貸剝削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斗爭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打擊高利貸者,民主政府還召開公審大會,對重利盤剝的劣紳判處死刑。舊的金融機構如票號、當鋪等隨著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擴大,進一步被取消了,一些私營銀行錢莊業務也不斷納入到國家銀行的控制之下。舊的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摧毀為建立新的貨幣金融體系,保障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建立根據地銀行,發行自己的貨幣
由于根據地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為適應財政經濟發展和對敵經濟斗爭的需要,創辦銀行勢在必行。抗戰爆發時,根據地只有一個銀行,即陜甘寧邊區銀行。它是由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西北分行于1937年10月1日改變名稱而建立的。根據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需要和國共兩黨協議,邊區銀行停止了蘇票發行,用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回收。這樣陜甘寧邊區在抗戰初期便成為法幣流通區域,只是后來為解決市場鋪幣短缺問題,由光華商店于1938年6月發行了“光華商店代價券”,面額為2分、5分、1角、2角、5角、7角5分共6種,作為法幣的輔幣,由于其信譽好,實際起到了本位幣的作用。
1938年下半年,經過一年的抗戰,八路軍挺進敵后,建立了不少抗日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下,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擴大的六中全會報告中提出:“有計劃的與敵人發行偽幣及破珠法幣的政策作斗爭,允許被隔斷區設立地方銀行,發行地方紙幣。”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頑固派多次掀起反共摩擦,妄圖破壞統一戰線,毛澤東更加敏銳地認識到這種依靠國民黨發行的法幣作為邊區流通貨幣這一金融狀況的危險性,明確提出各根據地要組織發行自己的貨幣,甚至要求部分在外部隊也“應盡量發行貨幣”。
抗日根據地在先后建立起自己的銀行后,就把發行邊區人民自己的貨幣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最早成立根據地銀行和發行自己貨幣的是晉察冀邊區。1938年3月20日,晉察冀邊區銀行成立于山西五臺縣,并開始發行石印的紙幣,規定與法幣等值。山東根據地1938年8月在掖縣成立了北海銀行,發行北海幣,與法幣等價并行流通。在晉冀魯豫邊區,1938年9月曾于長治成立了上黨銀號,發行上黨票;1939年冀南銀行成立后,上黨銀號并入該行。在晉綏邊區,1940年5月成立了晉西北農民銀行,發行西北農民幣。在新四軍創建的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起,也先后成立了淮海地方銀行、鹽阜銀行、江淮銀行、大江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江南銀行、浙東銀行等,并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結合斗爭實際,實行分散發行地方性貨幣、分區管理、互不流通、各自建立獨立自主金融體系的金融方針,發行的地方性貨幣至少有500多種,毛澤東關于各抗日根據地發行貨幣的主張得到了有效貫徹。同時,對于開展對敵貨幣斗爭,支持戰時財政,保護和促進根據地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積極開展貨幣斗爭,保持幣值穩定
抗戰時期,根據地貨幣斗爭的對手,先后有土雜鈔、各地方省鈔、各種敵偽鈔和法幣等。其中同法幣、偽幣的斗爭時間最長。貨幣斗爭的內容主要是陣地斗爭和比價斗爭,斗爭的目的主要是爭奪物資,穩定物價。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抗日根據地的貨幣陣地斗爭,主要是驅逐敵偽鈔和肅清土雜鈔、各地方省鈔的斗爭,對法幣一般采取保護政策,除少數根據地外,多數根據地和敵占區仍然流通法幣。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由于日寇不能再用法幣到國際市場上兌換美元和英鎊,轉而排擠并將法幣投入根據地來掠奪物資,因此各抗日根據地對法幣便由保護政策改為停止流通和排擠政策。1942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法幣貶值各根據地應采取的對策的指示》,分析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香港等地的金融動態和國民黨政府以增發貨幣彌補赤字的金融政策的形勢,充分估計了法幣將會嚴重貶值、敵偽可能以大量法幣對根據地進行經濟掠奪的金融態勢,要求華北各根據地完全不用法幣,并應在經濟上實行必要的反封鎖,華中各根據地應盡快建立銀行發行自己的貨幣,減少法幣貶值的損失。“在抗戰最后勝利之前,法幣一定繼續跌價,法幣有逐漸在華北滅跡之可能。雜幣更會跌落,偽幣亦會有一定程度的跌落。邊區紙幣如數量過多,亦會跌落。問題中心在于邊區紙幣應維持不低于偽幣之比價”,到1943年,各根據地基本肅清了土雜鈔、偽鈔和法幣,統一了貨幣市場。
在對敵貨幣的比價斗爭方面,抗戰時期主要是根據地貨幣與偽鈔、法幣之間的斗爭。邊幣發行初期,邊幣與法幣的比價是1∶1,到1944年2月則降到11∶1,1944年3月以后才逐步穩定下來。各根據地停止法幣偽幣流通之后,根據地與淪陷區、國統區之間,不可能沒有貿易往來。為保護和方便根據地的出入口貿易,自然要由根據地銀行兌換法幣或偽幣,并規定合理的比價。為了在貨幣兌換中爭取有利的比價,鞏固根據地貨幣幣值,有利于進出口貿易,開展貨幣比價斗爭是必不可少的。比價斗爭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形勢與需要,靈活掌握兩種貨幣比價,其原則是有利于保護根據地的物資,有利于根據地的物價穩定,有利于根據地對敵區的商品交換。二是根據兩種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高低和對外貿易出入口狀況及外匯供求狀況,來決定外匯牌價,其原則“接近市價、吸引市價”。三是加強外匯管理,在統制對外貿易的基礎上,實行有計劃的供結匯制。由于黨的貨幣斗爭措施得力,從而使得抗戰時期本幣對法幣偽幣比價大大提高,本幣流通范圍大大擴張,各根據地銀行掌握的物質和金銀也越來越多。
開展信貸活動,實行低利率政策
抗爭時期,各根據地銀行在發行貨幣和開展對敵貨幣斗爭的基礎上,也逐漸開始辦理信貸業務。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論述新的戰時財政經濟政策時,就提出:“由國家銀行辦理低利借貸,協助生產事業的發展及商品的流通。”并將其列入十項財經政策之一。開展信貸業務時一般是先辦理機關性往來存、貸款和農業貸款,后辦理其他貸款和存款。
抗日根據地銀行的投資信貸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發展過程:一是,1941年以前根據地銀行初建階段,由于資金力量薄弱,貨幣發行主要用于財政開支,只發放了少量商業貸款和其他貸款。二是,1941年以后至1943年,由于形勢惡化,財政供給緊張,各根據地軍民開展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銀行開始發放大量生產貸款,但主要是支持公營企業、合作社經濟和機關生產,對私人經濟支持較少。三是,1943年以后,隨著根據地大生產運動廣泛展開,生產貸款也走出狹小圈子,轉向支持私營經濟,面向群眾,大力發放農業貸款。1942年12月,毛澤東指出:“要使農業獲得發展,幫助這個極大數量的農民群眾解決他們的困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這里的一個辦法就是增加農貸。”在農貸方面,毛澤東指出:“放款的組織要改善,即應經過當地區鄉政府及在群眾中有信仰的合作社去放款。因此,要使區鄉干部認識農貸對于發展農業的重大意義,不要將農貸看作賑災救濟,不可采取平均分配政策及不負責任的態度。”
(作者單位:國家開發銀行寧波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