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前世界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但對于仍深陷失業困境的人們來說,危機遠沒退去。歐美目前的失業率正處于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水平,這一現象在被老齡化困擾的發達國家出現令人費解。為什么會出現高失業與職位空缺并存?三位經濟學家在搜尋與匹配理論領域進行創造性研究而榮獲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搜尋與匹配理論
現實交易中會遇到各種形式的障礙,即摩擦,買方很難找到需要的產品,賣方也難以發現潛在的買家。摩擦的形式各不相同,產生摩擦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工人與廠商的異質性、不完全信息、交通成本等。
搜尋與匹配理論為分析現實中有摩擦的交易提供了理論框架,并針對勞動力市場提出了新理論。搜尋與匹配的均衡模型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隨后得以發揚光大,包括對存在搜尋與匹配摩擦的經濟中的價格離散及效率問題的研究,最著名的是現代搜尋與匹配失業理論。今年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戴蒙德、莫滕森、皮薩里德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導致搜尋和匹配高昂成本的特定摩擦,結果導致市場無法及時出清。買賣雙方需要為搜尋對方和簽訂合約(匹配)付出成本,而根據傳統的標準市場理論,有大量的參與者同時交易,參與者可以無成本地獲得相關信息,尤其是所有交易者將按同一價格進行交易。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有搜尋摩擦的市場中價格信息如何發揮作用,可以觀察到的價格差異有多嚴重,偏離競爭均衡價格有多遠?
戴蒙德通過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答,他認為:第一,搜尋和匹配摩擦并不足以形成均衡離散價格。第二,即使只有一分鐘的搜尋成本也會導致均衡價格偏離充分競爭價格,唯一的均衡結果是壟斷價格。此意外發現被稱為“戴蒙德悖論”。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搜尋市場是否搜尋過度或搜尋不足,即市場是否有效運行。由于未執行交易和買方未能鎖定賣方使資源閑置,即市場被認為無效率運行。
然而,與無摩擦經濟進行比較并不合適,假定摩擦是經濟運行中不可避免的因素,那么相關問題就是,經濟運行效率是否被抑制。研究發現,隨著搜尋的增加,總福利并不隨之提升,因為搜尋是有成本的。
戴蒙德、莫滕森、皮薩里德斯對效率問題研究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結論是市場效率不可預期,政策干預尤為必要。
戴蒙德認為搜尋與匹配環境可能導致因協調交易困難出現宏觀經濟失業問題,為此他研究出多重靜態均衡模型,其研究為管理總需求提供了依據,涉及關鍵問題是搜尋的外部性。因為搜尋者不能把搜尋活動對其他搜尋者帶來的收益和成本內部化。
搜尋與匹配理論應用廣泛,但其影響最大的領域是勞動力經濟學。長期困擾經濟學界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會存在失業,人們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看起來勞動力市場并不能“出清”,即一方面失業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廠商卻招不到需要的員工。實踐證明,要實現失業與空缺的匹配均衡是一件難事。
搜尋和匹配市場的主要問題
價格信息
最初的系列搜尋活動模型主要是對工人或消費者,在工資和價格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最優搜尋行為進行的研究。戴蒙德的論文“一個價格調整模型”提出了著名的“戴蒙德悖論”。他指出,在通常情形下,買方和賣方相互搜尋,賣方在與買方相遇時先報出價格,單一的壟斷價格卻相當流行。他感到吃驚的是,即使是很小的搜尋成本,成交價格也會嚴重偏離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均衡價格。
對“戴蒙德悖論”一種啟發式的解釋如下:假定有許多相同的買家,他們在搜尋一種貨物,愿意為這種貨物支付的最高價格為P,假定有許多相同的賣家,在活動開始前他們各承諾一個售價。假定買家完全知曉價格的分布,但每一時點每個買家只知道所遇到的賣家的報價。每個買家必須決定是接受報價還是繼續搜尋,假定繼續搜尋的成本是一個固定值。最優搜尋策略涉及一個截止價P',截止價的水平依賴于模型的參數,比如固定搜尋成本及內生的價格分布。假定所有買家有相同的搜尋成本,面臨相同的價格分布,因此他們擁有相同的截止價P'。然而,如果價格不存在差異,搜尋更多的報價將不是最優選擇。于是,唯一的均衡是所有賣家報出買家們愿意支付的最高價P,即壟斷價格。不同的是,沒有低于P的截止價P'成為均衡價格。即使有賣家報價略低于壟斷價格,但偏離程度之小使買家不值得繼續搜尋,因為需要付出搜尋成本。
效率
摩擦市場所涉及的搜尋外部性不會被參與者內部化。考慮一個失業者決定找工作努力程度的模型,找工作越努力,找到工作的機會就越高。然而,個人找工作時有兩方面外部性未考慮:一方面,失業者找工作越努力,其他失業者找到工作的機會就會下降,即境況變得更壞;另一方面,失業者找工作越努力,在職的工人境況將得到改善,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填補空缺職位。在搜尋與匹配模型中這兩種外部性很常見,通過搜尋和工資設置的分散決策能否使上述外部性內部化尚不確定。
在一系列研究中,戴蒙德對有摩擦市場的效率進行了檢驗。通常簽約(匹配)的質量是隨機的,簽約的個人可以繼續搜尋以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戴蒙德對違約補償規則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違約補償規則并不能產生理想的結果。皮薩里德斯對搜尋強度內生的經濟體進行了研究,發現搜尋強度通常太低,均衡失業率通常過高。另外,皮薩里德斯對匹配生產率隨機的搜尋經濟效率進行了分析,發現存在著求職者拒絕接受職位過多或過少的情況,他認為失業救濟金會鼓勵求職者拒絕接受低生產效率工作,也就是說,失業救濟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協調失敗
戴蒙德認為搜尋外部性甚至可能產生宏觀經濟協調問題。研究發現市場上搜尋成本與搜尋者的數量正相關,即市場上搜尋者(包括求職者和廠商)越多,雙方接觸的機會就會越大,搜尋成本會越低,即勞動力市場也存在著規模經濟效應。協調問題曾經是凱恩斯研究的重心,被視為情緒對經濟的影響,投資者“動物沖動”就是情緒之一。高失業救濟會減少求職者數量,增加搜尋成本,甚至降低就業后的凈收益,從而導致協調失敗,最終導致失業率長期高于均衡水平。
均衡失業
從社會角度看,失業意味著生產機會的喪失和市場運行結果的無效率。DMP模型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石。工資通常由廠商和工人談判決定,市場摩擦的存在意味著一旦勞資雙方簽訂合約,就有節約搜尋成本而形成的租金需要分享。典型的租金分享方式是納什方案,但基礎模型與其他工資設置規則相容。DMP模型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匹配方程,方程顯示新就業數量與求職者數量和職位空缺數相關,這不同于傳統的貝弗里奇曲線所描述的失業率與職業空缺率之間負相關關系。由于匹配效率的降低,特定職位空缺率對應的就業率下降,導致貝弗里奇曲線外移,失業率與職業空缺率之間的關系弱化。美國2000年以來的失業率和職位空缺率數據表明,在金融危機以前,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但金融危機以來,盡管職位空缺率上升,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表明勞動力市場摩擦上升,匹配效率下降。
政策分析
搜尋和匹配模型對各種政策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提高失業救濟金將增加失業的收益,減少就業者從工資協議中的所得,從而使工資面臨上升的壓力,使得創造的就業崗位減少,同時也抬高了實際工資。提高實際利率不利于就業崗位的創造,會導致空缺職位減少,從而推高失業率并降低實際工資。研究證實,空缺職位成本上升、職位流失率升高及工人談判力量的增強將導致失業率的攀升。在空缺職位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匹配技術的改進將直接減少失業,通過降低雇傭成本,鼓勵崗位創造將間接減少失業。生產率對失業率的影響相對復雜。根據以上基準模型,生產率提高將有助于降低失業率,對崗位創造的積極影響將抵消工資上漲的壓力。有爭議的是,以上結論適合于短期,對長期無效,因為生產率上升是長期趨勢,而失業率并沒有下降的長期趨勢。
雇傭和解雇成本對失業率也有影響。解雇成本的影響依賴于復雜的就業保護法規,解雇成本通常以遣散費的形式支付給失業者,這并不改變匹配的總剩余,即不影響失業率和職位創造。解雇法律成本會降低失業,但也減少了職位創造。對OECD國家失業數據的分析發現,勞動力市場的政策和制度對長期失業率有明顯的影響。研究發現,政策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簽約量,像就業保護法律對總失業率幾乎沒有影響,只是增加了年輕人的失業率和失業者的平均再就業時間。
對搜尋與匹配理論的評價
此前搜尋與匹配理論在經濟學領域影響有限,從創新角度講,仍然屬于以交易成本為核心的制度經濟學范疇,是制度經濟學在勞動力市場的應用。但在整個發達國家為高失業率所困擾的時代,搜尋和匹配理論強調市場摩擦,指出僅靠市場力量并不能使失業率回到充分競爭的均衡水平,這意味著需要政府在減少市場摩擦方面有所作為,調整過高的失業救濟金或許是發達國家解決失業問題,克服財政困難的必然選擇。對于并未將失業率作為宏觀經濟核心指標的中國,需要更多地關注失業問題,健全失業保障制度,提高社會福利。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