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把《弟子規》誤讀成儒家經典
一直聽聞《弟子規》在民間很有市場,不僅讀儒的人會讀,一些人把它視為經典,甚至還有企業把它當做培訓教材。
我想,《弟子規》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的簡明易行。顧名思義,《弟子規》講的就是為人子弟的規矩。它以《論語》中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綱領,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學生守則》,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觀念,落實為人的具體行為。既然是規矩,不免生硬,無論理解與否,都得照著執行。這既是《弟子規》的優勢,也是它的缺陷。
我們知道,一種觀念轉化成人的行為,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如同兩個人,即便對愛情的理解差不多,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可能干差萬別一樣,孝、悌、仁、愛這些觀念,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如果硬要規定怎么做才是正確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那些并不信奉孝悌仁愛觀念的人,會因表面行為合乎了規范,反而更易得到人們的認同。從這個角度說,《弟子規》無論如何談不上是儒家經典。
可以說,《弟子規》傳達的那些孝悌仁愛觀并沒錯,它的問題在于把一些觀念,變成了生硬的規矩。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一句如果當做規律你不這么做,就可能被視為不孝。但孔子在《論語》中并不是這么看的。宰我曾有疑問,認為三年之喪太久,認為有一年就夠了。孔子問道:“你守喪一年吃稻米,穿錦衣,心安嗎?”宰我答:“安呀!”孔子說:“你既心安,就可如此做。人們守喪三年,是因食之不甘,聞樂不樂,按日常起居總覺心不安,因此才這樣做。現在你若覺心安,就可照常生活?!卑纯鬃拥睦斫?,雖有對宰我的不快,但他并沒強制宰我非得按照某種規范來做,他只是將孝道歸結為“心安”二字。真正的君子,只要做到了心安,即便在各種場合有不同的行為,在孔子看來也是正常的。
再比如《弟子規》的最后一句“圣與賢,可馴致”,一般解釋就是圣與賢通過“馴化”是可達到的。這也與《論語》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鬃訌娬{的多是弟子“當仁,不讓于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怕的就是學生的被馴化、唯唯諾諾。但孔子這些思想,在《弟子規》中卻極少得到體現,而更多地被轉化成了“話說多,不如少”“對尊長,勿見能”之類的斷章取義的觀點。《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戒條式的口吻,是違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要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僅重視學習的樂趣,而且期望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并不是一上來就告知學生當做什么、不當做什么。
在我看來,《弟子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誤讀,丟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貴的情懷和常識。完全以《弟子規》為準則,倒是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不一定能培養一個孩子健全的人格。(作者 葉匡政)
學會說話
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曾評說一些中國高官出訪不會說話,不懂得如何與外國人交流。有的代表團萬里迢迢到國外招商引資,講話不分場合,不看對象,穿靴戴帽,啰啰嗦嗦。本是介紹自己的城市和優勢,但一上臺先說天氣:“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來到美麗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張口伊始,離題萬里。好不容易講到正題了,又是一大堆云里霧里的套話、空話和廢話,把大量時間浪費在無效交流上,讓人家聽得莫名其妙。
實際上許多官員不但出國同外國人打交道說不到點子上,就是在國內與民眾交流也不得要領,同樣“不會說話”,不會講實事求是的話,不會講生動鮮明直奔主題的話,不會講與民眾關系最大民眾也最愛聽到的話。近日江西就有一位官員,因為太“不會說話”,引火燒身,成為眾矢之的。
今年入夏以來,江西省有3條主要江河發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其中,撫河干流右岸唱凱堤決口,嚴重威脅下游14萬多人的生命安全。6月21日晚央視《24小時》報道撫河汛情,主持人連線江西防總辦公室副主任詢問汛情。電話接通后,這位官員從唱凱歷史上的多次決口談到省委書記、省長,以及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長、副部長、水利廳長等一大串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重要指示”。主持人不得已兩次打斷他的回應,急切地追問“決口有多大?下游的群眾有沒有轉移?”這些人命關天的大事,可是這位官員仍然“省”不掉那些強調“領導”、“重視”之類的官話、套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繼續四平八穩地按身份高低逐條介紹“領導指示”。這段視頻播出和新聞報道后,輿論一片嘩然,對這位“雷人”官責難不絕,惡評如潮。
往往在驚天動地時刻最能顯露一個人的素質品格。一些官員平日說辦事,只為討得上司賞識可不怕得罪平民百姓,官腔應付場面已習慣成自然,所以,即使到了非常時期.也會依然故我,“嘴不由己”,令“正確的廢話”脫口而出。
為官常要講話,作為負責官員講話是一種指導推動工的重要方式。好的講話既要有新的知識,使人聽了有所提高;有新的信息,使人聽了有所收獲;有新的思考,使人聽了受到啟迪。更要講真話、實話、心里話,講有自己個性的話。這樣的官員人們才會敬重信賴,他們所講的話才能打動人心。然而,也有一些官員不是這樣講話,而是“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結果講的人言不由衷,沒有底氣;聽的人當耳旁風,沒有興趣。(作者 魚春)
(本文摘選自《今晚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