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賄賂神仙
麥高恩在《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中指出,中國人認為,一樁買賣開業前,有必要贏得神的認可,如果一個神說的最終失敗了,他們也不會責備這個曾作出錯誤預測的神,而只是怪罪自己品性不純潔,生得晦氣,或者說是天生命不好。他還寫道,中國人在所有的神靈身上都賦予了鮮明的人的感情。它們愛財如命,這與它們的崇拜者——人類是一樣的,如果付給滿意的報酬,他們也會去做任何事情。
麥高恩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近代中國人的生活掠影》中寫道:中國人認為,要想菩薩保佑自己,一定要給它送點錢。送大量的現金他們當然負擔不起。為了讓菩薩看到自己的誠意,他們就發明了一種紙錢,代表金塊、金幣及現金,都是成百上千的。紙錢都是用錫紙做的,顏色是銀色的,還帶點金黃色。人們希望能用金子來取悅一下菩薩。混色的錫紙用漿糊糊在一張一定大小的粗糙的紙上,當著菩薩的面燒掉。大家都認為,菩薩是分不出真錢還是假錢的。100張紙錢就代表100美元,燒了100張就說明菩薩的金庫里又多了100美元,其實菩薩的金庫里已經存了數不清的錢了。如果再燒100塊金塊的話,菩薩就會開心得來保佑他們了。
麥高恩進一步寫道,冷紙錢燒了以后,錫紙就慢慢地落在灰里,廟里的和尚就會把它們細心地收集起來,到一定時候再賣給打錫的人,他們能將這東西再加工成紙錢。老百姓們想要菩薩保佑自己的時候,總會多多少少地給它燒點紙錢。出于節儉,他們總是把錫紙從紙錢燒剩后的灰堆里揀出來,第二天小販來的時候賣掉換點錢。這樣,他們既賄賂了菩薩,又給自己的口袋里賺了點錢。
美國旅行家蓋洛在《揚子江上的美國人》中記載,他在云南瀾滄江附近旅行時,借宿的一戶人家有一位107歲的壽星,那戶人家的上房中供奉著財神爺的神像和神位牌,中間還貼著一張畫著天和地的張貼畫。在一張供桌上,擺著焚香器皿,里面滿是香灰。壽星的孫子走上前來,在財神爺的面前放上了兩個香爐,明顯是祈求財神爺保佑他早日發財。
美國傳教士兼外交官衛三畏在《中國總論》中記錄,在中國新年到來之際,許多店鋪裝扮得輝煌奪目,紅紙中間點綴著“金花”,這些人造的花葉小枝在南方城市用銅箔制成,用金屬絲扎牢;可以作為送給廟宇的新年獻禮,也可以放在家中牌位面前。
他還提到,虔誠的人一般在年前要和諸神取得諒解;新年前幾天,寺廟里非常擁擠,前來求神拜佛的貧富男女都有。有的人經過齋戒,請僧侶代為說情,要求赦免罪孽,在鑼鼓鐘鈴的喧聲中向塑像跪拜,將老賬勾銷。每當除夕,滿街人群往來匆匆,以了結壓在他們身上的許多事情。
紙錢化身財產
美國傳教士兼外交官何天爵在《真正的中國佬》一書中指出,在中國存在著祖先崇拜的情結,蕓蕓眾生相信,死去人的魂靈依然游蕩在他們住處的周圍,而且他們死后也要與那些魂靈為伍;同時,眾生還相信,那些魂靈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對子孫降臨禍福。因此,一定要經常對魂靈供奉祭祀,以博得它們的好感。更有甚者,一些愚昧無知的人還認為,魂靈們實際靠那些擺放在墳頭的供品過生活,沒有那些供品,它們便無法生存。人們還相信,祭祀時所燒的紙錢,會以某種無法解釋的神秘方式在陰曹地府轉換成硬通貨,神靈們就是以它作為日常的開銷。
何天爵認為,這些想法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直激勵著絕大多數中國人兢兢業業而樂此不疲。也許在這些觀念中存在著一些孝敬祖宗的成分,但同時也更多地包含了敬畏心態和急于與祖宗的魂靈們睦鄰友好、求福避禍的熱切期望。因為他們相信,逝去親屬的神靈具有呼風喚雨的魔力。
英國商人巴爾福在《遠東漫游》中提到,中國人對他們死去的親人在另外一個世界是否舒適與安寧特別關心,總是習慣地為逝者提供下列必需品,如可以吃的東西、紙錢等。
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記載了他在浙江天臺山旅行時的見聞:在一個叫賈里鎮的地方,有很多商店出售死人用的房子和衣物,不僅有紙做的,也有絲綢的。許多人甚至不惜大把花錢,把這種房子和衣物做得像活人用的一樣。商店出售大量紙錢,有成捆的紙錢和紙做的金元寶。
美國旅行家蓋洛在《中國十八省府》中,記錄他在杭州的親眼所見。他曾走進一個賣冥錢的店鋪,那兒的鷹洋用紙板做成,外面再用錫紙包裹。這種錢在墳墓前焚燒后,據說就能被存入冥間銀行,供死者使用。五個月之前,當一位親王下葬的時候,總共花了一萬塊鷹洋,其中很多錢被用來購置紙做的物品、家具和冥錢,以便死者在冥間過上富足的生活。這些是由王府的女輩們所做的,據說這樣能體面風光地把死者送往來世。
蓋洛還記載了鄉間的一場葬禮。從死者的房屋可以看出,他生前窮困,但在一根30英尺高的柱子上掛著幾十個直徑三英尺的環,每個環上都飄動著上百片紙條,每條紙片代表1000文錢。所有這些都要燒掉,以供死者在冥界使用。這些紙在今世沒什么價值,但在冥界很寶貴,燒掉之后,就變成了他在冥界的財產。
年俗清償債務
衛三畏注意到,中國人迎接春節時保留著一個習慣:清理賬目,清償債務。店主忙忙碌碌,等候顧客,債權人追著債務人了結債務。欠款不允許超過新年;都要完滿解決,或做出滿意的安排,而且盡量避免留下尾巴;如果總債務超過資產,這時候就要結業,將一切可利用的財產轉到債權人手中。這樣總清償就導致借錢利率很高,當鋪擁擠,大多數品種的貨物和商品跌價。這樣做也有不少益處:自覺意識到創業艱難,省卻為索取債務而訴諸法律程序的花費,使大家遵行和維護規矩,于是,“不老實的、不成功的、狂熱的投機者就從誠實的經營者中間淘汰出去”。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鄉村生活》指出,新年是歡慶的時節,但無論誰的喜悅都不如一個瀕于破產的債務人的喜悅來得強烈,因為他在周密計劃之下成功地擺脫掉了哪怕最無情的債權人的追逼,至少又可以推遲12個月。因為,“一旦渡過了年底窄險的峽口,負債者就重又進入到了遼闊而寧靜的深水之中,在這里,他不會再受到侵擾了”。萬一他與債主在大年初一相遇,他們也不會說起頭天不光彩的追逐和躲避,甚至根本不去提生意上的事,因為這樣做“不成體統”,而對中國人來說,“成體統”(或者說“合規矩”)是一種傳統美德。
何天爵在《真正的中國佬》一書中進一步指出,中國商人商業信譽好,原因之一就是,在清朝帝國之內,每年有三天固定的“清債日”,在此日期之內,各個階層之間的一切生意往來都要結算清楚。經過雙方一致同意,結算可以拖延一下,但不得超過最后一天的期限。毫無疑問,極少有人違反這條規則或者對其打折扣。然而還是有可能通融之處。在清朝帝國的某些地區,債權人可以根據債務人的要求,在每年最后清賬的十天期限內,把借貸的利率降低幾個百分點。但是,除了那些極其貧困無告者之外,很少有人要求對方做出那樣的讓步,因為那會很自然地降低他們的信用,從而影響日后的借貸。
他還描述到:中國有一約定俗成的習慣,即任何一個體面的人若在夜幕降臨之后出門做事,他都要打著一只燈籠,不管月色多么皎潔明亮。作為遵守和利用這一習俗的結果,在大年初一的大清早,每個中國城市的街頭巷尾便會出現一大景觀:穿著一新的人們在晨光熹微中來去匆匆,這邊手里拿著一捆票據,那邊手里提著一只點亮的燈籠。這樣,對于他們來講,時間仍然是新年前的除夕。只有當他們把該還的還完,把該收的收回之后,新年第一天的曙光才算真正來臨。這時他們才會把燈籠熄滅,喘息一口氣,無債一身輕地沐浴在燦爛陽光之中。
(作者系廣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