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年初以來,我國金融機構(含外資)外匯貸款呈現超常規增長的態勢,截至2010年6月末,外匯貸款余額為4117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39.4%,比去年同期快31.32個百分點,也比今年同期人民幣貸款增速快21.2個百分點。當前外匯貸款超常規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商業銀行自身經營、國家宏觀調控和外匯管理都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各界應高度關注外匯貸款變化趨勢,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范潛在風險。
外匯貸款超常規增長的原因
當前外匯貸款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進出口貿易快速回升使貿易融資規模上升。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52.7%和35.2%,累計實現貿易順差554億美元。進出口貿易旺盛使貿易融資規模大幅上升,今年1~6月,我國新增進出口貿易融資額122億美元,占同期新增外匯貸款額的38%,是外匯貸款中增長最多的品種。
人民幣信貸規模縮減。今年的新增人民幣信貸目標為7.5萬億元,相比2009年的9.59萬億元減少了近22%,并且各金融機構要按季度均衡投放,這使得很多企業和項目自年初就面臨巨大的融資壓力。由于目前央行對外匯貸款尚沒有明確的額度管理,因此很多企業通過外匯貸款的方式來緩解人民幣融資的壓力。
本外幣利差大,套利收益可觀。目前,1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為5.56%,而今年以來,LIBOR市場上1年期美元拆借利率為1%左右,歐元利率保持在1.2%左右。對企業來說,其可承受的外匯貸款利率是在LIBOR基準利率基礎上加400點左右,而實際中商業銀行給予重點客戶的外匯貸款利率為LIBOR基準利率加200~300點,此利差帶來的套利收益進一步刺激了外匯貸款增長。
企業外匯貸款需求的變化與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期密切相關。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外匯貸款猛增,增幅達到創紀錄的50%多,下半年則因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人民幣貶值預期而使外匯貸款增長迅速回落,并在2009年上半年出現了連續4個月的負增長。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強化,外匯貸款需求持續增長,并引起今年以來外匯貸款的激增,2010年3月末,外匯貸款同比增長73.77%,增幅創下新的紀錄。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的情況下,外匯貸款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外匯貸款規模超常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幣中長期升值預期不變。在此預期下,企業利用外匯貸款可以進行無風險套利,導致貸款需求呈現剛性。同時,由于監管部門對外匯貸款沒有明確的約束,商業銀行為了增加盈利、維系客戶關系產生很強的貸款沖動。
外匯貸款超常規增長的影響
外匯貸款超常規增長已對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和商業銀行的外匯業務產生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如不及時加以規范和引導,其負面效應將進一步凸顯。
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
當前外匯貸款的超常規增長是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的市場化行為,增加外匯貸款是企業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背景下的理性選擇,從國家宏觀管理層面則需要積極關注這一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利于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由于央行只對人民幣信貸提出了增長目標,并強制實行貸存比例管理,而對外匯貸款則沒有硬性約束。因此,當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企業必然轉向外匯貸款,盡管境內的外匯貸款不能結匯,但總體上仍然增加了銀行的信用投放,這就與緊縮性貨幣政策目標產生了沖突。
外匯儲備產生匯率敞口風險。在銀行體系外匯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會與央行進行外幣掉期以獲得外匯資金,在貨幣掉期的到期日,一旦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了掉期的價格,外匯儲備將會“縮水”。
外匯儲備面臨的匯率風險進一步增加。對商業銀行來說,以人民幣質押進行外匯貸款不僅可以使其獲得一筆穩定的企業定期存款,還可以取得無信用風險的外匯貸款利息收入。對企業而言,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存款利息收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還可以通過購買遠期美元鎖定匯率風險。企業原本可以用自身外匯收入或購匯進行對外支付,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企業轉而將外匯收入結匯,用結匯而來的人民幣資金做質押借入外匯貸款,在企業獲得無風險套利的同時,外匯儲備則因大量增加而面臨更大的匯率風險。
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外匯資金來源“捉襟見肘”。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基本呈現了單邊升值的走勢,金融機構外匯資金短缺的壓力開始顯現。一方面,企業和居民外匯存款意愿降低,結匯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企業外匯貸款需求大幅增加,導致金融機構外匯資金頭寸緊張。2006年9月,外匯貸款余額首次超過存款余額形成貸差,之后外匯貸差額不斷擴大,2010年6月末的貸差額達1990億美元。
為了滿足企業外匯貸款的需要,商業銀行“多管齊下”,力圖擴大外匯資金來源,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一,通過提高外幣存款利率增加外匯存款的方式因人民幣升值預期而效果有限。第二,國內同業拆借的方式因其規模有限和穩定性較差而效果亦不理想。第三,商業銀行從境外借入短期外債以增加外匯資金來源的做法受到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嚴格控制。第四,利用貨幣掉期融入外匯資金的做法因其風險敞口仍保留在資產負債表之內,導致銀行進行此操作的積極性不高。最后,商業銀行利用自有資金支持外匯貸款的做法由于受自有資金規模的限制和匯率風險敞口的影響,也難以滿足外匯貸款快速增長的需要。
外匯貸存比高企致使流動性風險突出。早在1996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就頒布了《關于印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監控、監測指標和考核辦法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外匯各項貸款與外匯各項存款之比不得超過85%”。但由于目前國內實行本外幣一體化監管,即實行本外幣一體化的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致使外匯貸存比率沒有被納入監管范圍之內。
外匯貸款并不在信貸規模控制范圍內使得銀行外匯貸款增長不受限制,從而削弱了銀行外匯業務風險監管和監測的效果。在外匯存款增長放緩而外匯貸款激增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外匯貸存比已高達200%。目前,商業銀行外匯存款活期化傾向明顯,而外匯資產又多集中在風險高、流動性差的信貸資產,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之大不言而喻。
潛在的匯率風險不容忽視。隨著我國銀行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匯率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市場風險之一。特別是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啟動之后,人民幣呈現單邊升值趨勢,如果商業銀行利用自有外匯資金向企業提供外匯貸款,商業銀行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如果貸款到期時人民幣已升值,則企業的匯兌收益就是商業銀行的匯兌損失。此外,商業銀行外匯資金來源與外匯貸款出現錯配也可能使銀行產生匯兌損失。
政策建議
本文認為,外匯貸款需求的變化與人民幣匯率預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的情況下,外匯貸款需求將持續旺盛,對宏觀經濟管理和商業銀行經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實現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浮動是化解上述風險的根本之策。
在宏觀管理層面,監管部門應建立外匯資本金和外匯資金運用監測機制,在防范外匯資本金匯率風險的同時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要對以套利為目的的人民幣質押貸款進行適當控制,規范銀行外匯業務核算方法,增強銀行自身結售匯政策和外匯業務綜合頭寸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對短期外債管理政策操作進行微調,加強實時監測,規范銀行跨境資金運作,提高短期外債管理的針對性。加強對銀行的業務指導,及時進行風險提示,如進行形勢通報、國際貿易風險提示和外匯資金異常變動情況報告,并在外匯存貸比過高時進行窗口指導等。
在商業銀行經營層面,要做好外匯業務的資產負債管理。為了防范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要適當壓縮外匯貸款規模,特別是對以套利為目的的外匯貸款應逐步退出。同時,在外管局核定的外債額度內開展海外代付等業務,尤其是開展不占用短期外債額度的90天以內的海外代付業務,作為對貿易融資需求的外匯貸款的替代。
此外,商業銀行需要擴大外匯資金來源。一方面,采取提高外幣存款利率、豐富外匯理財品種、結合遠期匯率鎖定方式吸收大額協定外匯存款的措施。另一方面,通過同業拆借、境外籌資、充實資本金等手段增加外匯資金來源渠道。此外,還可以通過調整外匯資金運用方向,在確保整體流動性的前提下,適當將存放和拆放境內外同業的款項、投資款項調回并用于外匯貸款,從而加大外匯貸款在資金運用上的比重。
加快金融市場建設,推動金融產品創新。自人民幣匯改以來,我國相繼推出了人民幣遠期和掉期產品,但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還不能滿足商業銀行和企業管理匯率風險的需要。隨著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開辦和運營,人民幣期貨和期權等產品的推出日益迫切。只有建立一個品種齊全、交易活躍的人民幣衍生品市場,才能使商業銀行和企業更好地應對人民幣國際化和匯率市場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