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201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被圈定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具體的培育和發展舉措,將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等等。
可以看出,該文件傳遞的政策主旨與年初國務院領導就科技部等七部門報送的《關于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報告》所作的批示一脈相承。科技金融合作是加快自主創新的重要保障,也是長期以來的實踐難點。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機制、創新模式,促進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對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情況
總量統計
據《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和《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度報告》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資源中應用技術類成果比重較大,轉化需求旺盛,項目源充足。1978~2009年全國累計登記各類科技成果近70萬項,年均2.25萬項。2009年當年全國登記科技成果38688項,年增7.55%。其中,應用技術類成果33905項,占比87.64%。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及以上的成果9559項,占比29.4%;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21680項,占比66.68%。
交易及轉移
2009年,全國技術市場交易中共簽訂技術合同21萬項,成交金額3039億元,占GDP的0.91%。其中,技術轉讓合同為13282項,成交金額538億元,分別占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及成交金額的6.21%、17.72%。技術轉讓合同的簽訂數量是體現技術轉移及擴散能力的最重要指標,目前的占比情況顯示水平較低。
資金投入
2009年,登記的科技成果累計投入33487.96億元。其中,大學、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自有資金累計投入占比57.58%;國家計劃累計投入占比8.01%,較2008年下降2.44%。國家財政科技投入配置逐步向企業傾斜,尤其是部門對企業投入出現大幅度增長,占部門總投入的51.6%。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制約因素
據《2009年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適宜于技術轉化的應用類科技成果中,未應用或停用的原因仍以資金問題為首要制約因素,占比50.21%,其次是技術問題,占比26.27%,市場、政策及管理問題依次為9.82%、9.54%和4.16%(見圖1)。
具體而言:
資金瓶頸
經驗表明,研發階段、成果轉化階段與產業化階段的資金投入比大約為1∶10∶100。在現行的科技投入體制下,各類科技計劃經費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的研發階段,對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中試和工業化試驗階段的投入明顯不足。在現有的金融監管及市場環境中,銀行信貸及社會資本難以跟進,資本市場的進入門檻及融資成本使得大部分科技成果轉化無從憑借。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當前,在我國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技術創新體系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自身技術沉淀較少,科技成果的吸納及承接能力明顯不足。科技成果從研發主體向企業讓渡的中間組織和服務平臺亟待完善,以承擔接續技術承接落差及修復供需對接中介服務體系的重要職責,同時推動和引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市場體制不健全
首先,高校及科研院所對終端市場信號缺乏敏感,使得部分科技成果在立項階段便已脫離市場及實體經濟的現實需求。其次,目前的中介機構良莠不齊,很多機構定位混亂,不重誠信,缺少協同。尤其在專業化的服務中問題嚴重,諸如風險評估、技術評價、技術定價等方面,導致標準不一,惡性競爭,科技成果難以順利進入市場。
缺乏激勵
首先是缺乏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產品(服務)市場激活政策,市場不暢通。其次是大部分研發機構的績效考核仍以論文及專利為主要指標,對成果是否轉化沒有跟進性獎勵政策。再次是目前的很多科技成果轉化受國資管理限制,評估定價及交易轉讓等程序復雜。最后是現有的相關財稅政策有待完善,諸如對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可以考慮施行先分(收益實現)后稅的優惠政策。
推動金融創新,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近幾年來,盡管有來自監管部門和市場體系的多重意見和種種爭議,仿照硅谷銀行業務模式的“科技銀行”仍在各地以不同形式和稱謂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實踐著。這些“科技銀行”基于各地區域科技資源分布的異質性、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專業性以及風險的可控性,選擇具備條件的區域進行先行先試,將地方政府信用、區域科技資源、政府主導多元化籌集資金、獨立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等進行有機結合,大力發展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信貸業務,相應的風險監管問題,通過地方政府的發債擔保、資本金風險承諾補償、直投業務控制、內部風險隔離和防范等監管措施,將風險盡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同時,還通過地方政府新增稅收返還以及較為靈活的利率定價增強銀行抗風險能力。
對目前的業務績效和風險控制進行總體評估,這些先行先試的實踐是值得稱許的,有很多經驗已經比較成熟。從全局及長遠的角度看,我們理應將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創新活動上升為一種戰略高度的制度化建設,可以考慮:
建立有利于銀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容忍機制
(1)加快建立和完善專門服務于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銀行信貸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適當簡化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審貸程序及允許適度的風險容忍,借鑒類似硅谷銀行的相關管理模式,允許在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銀行信貸業務中優先考慮或適當簡化有創投資本介入的科技企業審貸程序并酌情提供授信額度。
(2)進一步明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在資本金管理和規模控制上區別對待,呼吁監管部門就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信貸業務施行相對寬松的風險監管模式及額度管理,不占用資本金及信貸規模。
(3)優先鼓勵和積極推廣銀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產品創新活動。基于“降低信貸門檻及融資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則,在中國銀行和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探索符合市場規律和風險收益均衡契約的銀企共贏模式。
建立有利于銀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控制機制
鑒于初創企業的市場應變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風險因素,通過政府中介服務平臺的建設,及時提供投行輔導和增值服務,最大限度地在中間環節吸納、規避和控制風險,以扶持企業突破融資瓶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諸如:
(1)充分調動并有效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行業發展及自律規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以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平臺建設。
(2)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在盡職調查及企業資信等方面的咨詢和服務功能。
(3)加快完善征信服務系統建設,培育和提升市場及企業經營的誠信環境,降低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成本。
(4)引導和協同轉化項目與投行專家之間的密切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推進,以最小成本釋放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中的風險損失。
建立有利于銀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補償機制
鑒于早期的審貸簡化和風險容忍,綜合江蘇及大連等國內省市的先行經驗和實踐探索,建議設立銀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為銀行分擔和吸納、消化部分風險損失。
出資及規模。專項資金由中央財政出資,按年度追加,余額控制,總體規模視業務跟進及效果評估情況決定增長及緊縮幅度。
組織架構。成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工作領導小組,制訂相關細則,履行業務監管和運營推動職責,并定期對項目運行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
運作模式。選擇若干家具有規模優勢和業務經驗的協作銀行,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按一定比例放大后形成專項貸款,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方向、政府扶持政策,兼顧就業、稅收等指標,重點支持有核心競爭力、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確需政策支持的科技成果轉化。在具體業務操作和項目評估上,體現政府導向,發揮銀行信貸專家的獨立評審作用。
運作機制及工作原則。第一,風險共擔,由政府和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順序共同承擔信貸風險和損失抵補。第二,熔斷停發,當政府資金本金墊付代償金額達到本金的一定比重時,啟動熔斷機制,停止新發放貸款。第三,收益循環,如果項目整體不良率控制得很好,則銀行從信貸資金利息收益中劃出用于風險補償的那部分資金將在風險資金池形成沉淀,使風險資金池依靠自身造血獲得增長。第四,止損退出,通過資產保全、股權轉換和司法機關快速處置等措施,將不良貸款損失降至最低,形成可持續運行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