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過的中國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次全會具有里程碑意義,現在,“十二五”規劃的詳細內容尚未公布,但胡錦濤和溫家寶的講話已明確了中國試圖通過下一個五年規劃對以往30年發展模式進行徹底調整的決心并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基本方向。我們的領導人歷來總攬全局思慮周詳在戰略問題上面面俱到,因為他們的職責是對全黨全國做工作指導,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需要的只是要領和關鍵點。我認為,“十二五”要確定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關鍵在瞄準三個戰略支點:(1)國內消費需求;(2)科技創新應用;(3)強化市場機制。
在創造經濟神話的30年中,中國是一靠出口二靠投資,而國內消費需求在GDP拉動方面則一直貢獻度較低。出口導向經濟本來沒錯,但中國的出口大多屬低附加值產業,外貿型企業大都存在增匯不增收的情況,很多企業靠國家的出口退稅維持運營。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由于外需大幅萎縮,致使沿海地區出現大面積工廠停工、工人下崗,全社會短暫失業人數達到2300多萬的嚴重狀況。為了不使經濟增速嚴重下降,中國政府果斷采取了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使得中國在全球經濟形勢普遍趨冷的情況下,仍保持了近9%的高速成長,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的引擎。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只是一個建立在非市場內生消費需求基礎上的不具有長久良性作用的短期應急措施。它以大規模基建投資為核心并依托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因而也留下了7萬多億地方政府債務隱患。因此,從長期看,中國要想在下一次全球危機中不受大的傷害,要獲取市場內生性需求動力就必須著眼于提升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度。
國內消費需求并不能僅憑信用手段,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不能像美國人那樣靠借錢過日子,中國必須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貨幣增收、中高收入家庭的支出意愿提高以及城鄉分配差距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性調整。如果調整措施得當,不僅能解決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難題,而且還能緩解中國走市場經濟道路30年來累積起的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的社會矛盾。前不久,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這個概念的中心意思就是讓全體社會公民共同分享中國經濟奇跡的成果,就是要通過這次調整逐漸消彌中國社會目前已逐漸激化的階層矛盾。所以,拉動國內消費的需求一定要以中低收入家庭的貨幣增收為著眼點,只有這部分老百姓的錢袋鼓了,醫療、教育、養老保障等各項改革都到位了,國內消費需求的擴張才能具備堅實的發展基礎。
科技創新應用應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第二個戰略支點。
據說,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和專利年度申請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的產品卻極少有世界名牌,出口產品有知識產權的也寥若晨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除了科技管理體制以及微觀經濟基礎方面的原因外,至少有兩點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的整體研發投入水平并不算低、年度專利申請量并不算少卻在創新科技應用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市場經濟體:一是大部分新申請專利實際科技含量并不高,在中國還沒有見到有什么橫空出世性的自主創新科技成果;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缺少充裕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市場化的科技成果孵化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成長型的民營科技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中國的創業板股票市場恰逢開業一周年,過去我們對這個市場千呼萬喚并指望它能夠通過遴選高成長型科技企業上市對全社會的儲蓄投資循環流程產生影響從而能夠從融資制度上搭建一個規范的創新企業金融支撐平臺,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這些估值高高在上成長性節節倒退的創業板上市企業的高管們在股票一年禁售期結束時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離自己的企業而去。一個連自己高管都不看好的企業其前景可想而知。這至少說明兩點:或是這些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初始創業期是由一些目光短淺的投機逐利者掌控,或是中國證監會及創業板發審委對上市目標企業選擇失當即這些企業根本就不具有成長為偉大企業的潛質,純粹是一些扶不起來的阿斗。也許,中國創業板市場第一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還有一個制度設計方面的原因,即這個市場并沒有體現創業投資與創業企業之間的天然聯系,創業板市場的發審委中幾乎沒有中國1998年以來一直對中國創業投資體系建設起到過巨大推動作用的人物,創業投資機構對創業企業的股票上市幾乎沒有發言權。這種局面說明溝通儲蓄與投資循環流程的金融中介——創投機構并沒有能在創新和成長導向型企業上市融資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其直接和間接后果就是遲滯中國工業基礎技術改造和升級的進程。中國不僅在科技成果發表上大量造假,現在,在創業板市場上市企業遴選中也出現違背創業板市場設立初衷的情況,這種結局實在讓人痛心。本輪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歸根到底將是科技創新的競爭,是創新科技應用能力的競爭,中國要想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就必須從科研管理體制、科技成果應用環境、創新型企業融資制度性支持等方面進行徹底改革。
強化市場機制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第三個戰略支點。
實事求是地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微觀經濟基礎的質量改進已乏善可陳,關鍵標志就是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退民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根本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在最近的十多年中,國有企業的數量雖然減少許多,但其占用的資源卻大幅增加,從表面看,中央所屬國有企業的盈利總量在逐年增加,然而其運行效率卻無明顯改進。由于信息不透明,因而我們無法估算出國有企業占用資源的巨大影子成本。但從我們所接觸到的一些微觀證據看: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也就是花錢沒人心疼的現象根本沒有得到解決。那么,是誰在推動國進民退呢?顯然是體制,是政府主導改革同時也主導發展的體制模式導致中國的微觀經濟基礎越益畸形。本輪全球危機中,中國政府出臺4萬億刺激計劃,其依托力量主要是地方政府平臺公司,地方平臺公司實際就是地方國有的投資管理公司,因此又衍生出一大批拼命借錢大手大腳花錢的地方國有企業,這些企業負債據官方統計已達7萬多億元,形成了幾千個不良資產地雷。這種現象在市場經濟國家是難以見到的。它之所以能在中國滋生,毛病就在于國有企業這種帶有天生弊端的不良微觀經濟基礎。在這樣結構畸形的微觀土壤里,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自然就順理成章。十多年的國進民退的事實是對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的一種背離。現在,要把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關于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精神落到實處就必須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國有企業轉制和改革問題,讓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逐步退出、強化市場機制、給民營資本民間投資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樣,中國經濟增長才能在內生因素推動的基礎上保持持續的發展勢頭,從體制上切斷經濟浪費的最大源頭,使宏微觀經濟效率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我的觀點: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三個戰略支點就是通過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購買能力將國內消費需求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加強科技創新應用將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條件培育作為政策著力點;強化市場機制繼續深化改革讓民營資本民間資本成為經濟擴張和經濟運行效率提升的基本推動力。
“十二五規劃”只有五年時間,五年時間并不能做太多的事情,但只要將這三件事抓好,中國決策層和經濟學家們一直引以為憂的中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持續能力不強的問題就能有效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