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7日至10月10日
焦點
鼓勵“政府購買服務”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李玲
“關于公立醫院改革的幾個問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2010年9月29日
關于公立醫院改革,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政府和公立醫院是什么關系。對于該問題,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政府應從外部監管、內部治理等多方面著手,維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對公立醫院有限授權;另一種認為,政府只做公立醫院的出資人和購買者,把管理權限充分下放給醫院,由醫院通過市場競爭來提供服務。這種做法稱為“政府購買服務”,是英國上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但由于實踐失敗,已經放棄了。
英國是實行全民醫療服務制度的國家。政府通過稅收資金舉辦公立醫療機構,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上世紀90年代,撒切爾和梅杰政府把企業管理與法人制度引入醫療機構,在管理體制上實行“購買者與提供者分離”,即政府只承擔購買者的職能,放權給公立醫院,充分競爭,稱為“內部市場化改革”,俗稱“政府購買服務”。
這一改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醫療質量提高,病人自由程度增加,但不久后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一是衛生服務體系出現割裂,大小醫院各自為政,難以提供統一連續的衛生服務;二是競爭導致醫院攀比設備,重復建設,醫療費用上升;三是醫療服務追求利潤,過度商業化,損害患者利益。1997年,工黨政府在競選中提出廢除“內部市場機制”。
英國在經歷“內部市場”改制的反復后,深有體會。首相布萊爾多次談及,他說,“是比較而不是競爭驅動效率”“是合作而不是市場,才是最優先確保大多數人獲得(醫療服務)機會和安全的最好途徑”。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第一,政府需同時抓好籌資和服務;第二,對公立醫院的管理,需內外治理并重,且更加重視內部治理,通過行政問責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制度
E11就業市場尚待改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
政治研究所 張宇燕 田豐
“新興經濟體的界定及其
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第4期
盡管產出在增長,但E11(G20中的11個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市場仍有待改善。就中國而言,雖然中國的城鎮失業率僅為4.3%,但兩個因素使我們對該數字保持謹慎樂觀。
首先,該數字處于2002年12月以來的高位,而且由于中國勞動力數目龐大,0.1%的失業率漲跌意味著失業人數的巨大變化;其次,該數字僅代表了城鎮的失業狀況,而城鎮就業人口僅占中國總就業人口的40%。
高失業率將直接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從而抑制其消費傾向。在投資領域,私人消費的穩定與增長是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高失業率將通過影響企業對于消費、經濟增長和盈利的預期,進而約束商業支出的增加。而如果沒有企業投資的增長,糟糕的就業狀況恐怕難以得到改善。在進出口領域,高失業率通過國內政治制度的傳導,將促使一些國家決策者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觀點
三條脈絡看中國發展干預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朱曉陽 譚穎
“對中國‘發展’和
‘發展干預’研究的反思”
《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4期
從人類學視角回顧和評述中國的發展干預及相關研究,可圍繞三條脈絡。
首先,在最近30年的發展主義展現過程中,國家的發展大計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主要背景,可以說,在實踐的很多場域中難以區分國家與非國家(或社會)的聯結點。
其次,國際性發展產業的介入和由此催生的自下而上的發展干預活動,是發展干預研究的另一條重要脈絡。
第三,在上述兩條脈絡交錯下,還凸顯出關于發展的人類學理論性探索和爭論,這條線索可以概括為:從進化式發展到多樣現代化,再到后發展。
在中國面向“發展援助輸出國”轉變的時刻,重新理解中國的發展干預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涉及到對過去30年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特征的重新認識。關于發展干預的人類學討論,應該從對中國的現代化、工業化“獨特性”的深入理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