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聯合國氣候談判波恩會議,形成了一份70頁的文案;天津談判,便是期望能夠逐步去掉這份文案中的數百個括號說明;但這份文案注定要帶著諸多括號走向坎昆
10月4日至9日,聯合國氣候談判今年第三次會議在中國天津舉行。這是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坎昆談判之前的一次關鍵會議。
坎昆會議能否沿著巴厘路線圖,完成哥本哈根未竟之事業,在2012年年底《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之前,續以新的協議,保護全球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成為今年以來人們關注、頻繁發問的一件大事;天津會議要為坎昆的談判定基調,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坎昆談判走向。
這也是中國第一次以東道主身份主辦氣候談判。盡管這只是坎昆談判前的一系列準備會議之一,但是各國都生出額外的好奇:中國為什么要主動承辦?是為了影響哥本哈根之后的國際輿論,還是向世界表示中國走低碳之路的決心與成績?大家對東道主為中國的這次會議,期望的是怎樣的一個結果?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分別于6月、8月在德國波恩舉行的另兩次談判中,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把在最后一刻夭折的《哥本哈根協議》帶回談判桌。但收效甚微,兩度提議都遭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爾等產油國的強烈反對。會上,沙特阿拉伯的銘牌被暴怒的環保分子扔進廁所馬桶,并拍照公諸互聯網。《哥本哈根協議》中各國將各自減排目標在聯合國合法化的內容,也被否定。
不過,在6月有爭議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主席草案,在8月畢竟有了進展,一份70頁的文案獲得通過。這個文本為12月坎昆氣候變化大會所準備,其中包括有數百個括號說明,實際上也就有了眾多的談判備選方案。
而天津談判的內容,便是期望逐步去掉這些括號說明——從根本上說,是進一步淘汰目前為數眾多的備選方案,以使坎昆談判能夠在一個可執行的范圍內進行。
與此同時,《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特設工作組進展緩慢,發達國家減排行動沒有新的承諾,靈活機制也使碳市場談判一時陷入僵局。
天津會議如約而來,談判的艱難也如期顯現。一個個談判小組相繼進行磋商,來自190多個國家的代表競相發言,然而結果懸而未決。各國代表們的每一輪發言,都伴隨著多種問題的出現,會議時間總是不夠用,會議主席不得不一再建議各方代表增加新的會期,繼續磋商。
大部分與會國家都表示,天津談判尚未、也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大使黃惠康在會上表示:“我們非常擔憂氣候談判進度如此緩慢,我們希望加快談判進度,但是目前的情況令人失望。”他表示,問題在于有些國家想消除雙軌制,抹煞《京都議定書》。他說,中國在氣候談判的基本原則上決不會妥協,在雙軌制上也決不會妥協。
一位新西蘭代表表示,他們需要看到更加清晰的條款, 才能考慮簽署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南非代表說,我們似乎沒有足夠的空間達成一些共同決定,希望增加會談時間。
但天津會議時間有限,剩下的問題,只好交到坎昆去解決。這份文案,注定要帶著諸多的括號走向坎昆。
世界似乎尚未從哥本哈根的打擊中恢復元氣。其實,人們知道,推動下一輪談判最根本的動力來自美國。去年,人們曾美好地想像:各國乘勢在哥本哈根達成框架協議,奧巴馬行政當局回國后,今年上半年參議院通過氣候法案,并通過與眾議院先前通過的法案整合,形成美國國內法,然后繼續為哥本哈根框架添加骨血,在2012年年底前由各國簽署,2013年生效。
但事實并不如人所愿,哥本哈根鏈條一經斷裂,便不知何時能再續上。
而美國就是那根穿起零落珠子的線。有談判經驗的人都知道,談判的成功往往不是對努力工作的回報,而是一旦形成氣勢,便勢如破竹。然而在通過醫療法案和銀行法案之后,奧巴馬總統的政治資本似乎已經耗散大半。參眾兩院中期選舉后,美國國內反倒沒有了氣候立法的日程期待,誰也說不清什么時候會輪到氣候。
這意味著,接下來的坎昆,談判路途依然艱難;甚至較哥本哈根還要艱難。
本文作者原為氣候組織政策與金融項目總監,曾參加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