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最年輕黑洞印證廣義相對論
【本刊訊】(記者嚴冬雪)北京時間11月16日,美國宇航局(NASA)報道,通過運行在太空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觀測,NASA發現一個迄今最年輕的黑洞。這個黑洞形成只有31年,是距離地球約5000萬光年的超新星SN1979C的余燼。
超新星SN1979C由美國天文愛好者Gus E. Johnson于1979年4月19日發現,位于室女座星系團的M100星系。NASA的錢德拉望遠鏡、歐洲航天局的XMM-Newton望遠鏡和德國ROSAT望遠鏡,都從該超新星捕獲了一個明亮的X射線源。這個X射線源自1995年被發現以來,到2007年這段觀測期內一直非常穩定。NASA的研究認為,觀測到的X射線譜和X射線能量分布顯示,超新星SN1979C已經演變為黑洞。
對此,上海天文臺傅承啟研究員告訴《財經》記者,如果NASA的判斷正確,那么該黑洞的發現,便有力地支持了學界對于超新星與黑洞之間聯系的理論。這一理論基于廣義相對論,在上世紀80年代,“恒星形成、演變、死亡并可能成為黑洞”的這一系列過程的理論推演,就已十分成熟。但此次年輕黑洞的發現,則首次直接印證了這一理論。
對于該黑洞到底是5000萬歲,還是31歲,傅承啟解釋道:人類觀測到的是它31歲的樣子,但這個樣子是5000萬年前的狀態。這好比一個人,我們找到了他31歲的照片,但這張照片攝于5000萬年前。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則對《財經》記者強調,嚴格來說,到今天為止,人類已經發現的黑洞都不能100%被確認。人類現有的科學技術,無法保證完全準確地觀測天體的演變,比如分辨一個真正的黑洞和一個中子星。確認一個天體是否是黑洞,有待未來更先進技術的長久觀測與判斷。
而此次NASA認為發現該年輕黑洞,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天文技術的發展。李競舉例說,在上世紀90年代,天文學界便根據理論推測銀河系中心會有一個黑洞;到90年代末,該猜測被基本認可,認為在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對于該黑洞的大小,人們無法測量;再到后來,隨著哈勃望遠鏡等技術產品的應用,人類測量出這是一個質量相當于400萬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
此次“最年輕黑洞”的發現,NASA的錢德拉望遠鏡居功至偉。而中國目前尚不能觀測到SN1979C這個最年輕的黑洞。
關鍵詞
“勇氣號”已死?
火星上已經冬去春來,但陷入干流沙、因冬季微弱的太陽能動力供應導致沉默已近八個月之久的美國宇航局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卻依然沒有蘇醒。
9月20日,曾有火星探測器項目負責人表示,在接下來的四周到六周,科學家將聽到來自“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的聲音。但現在, “我們再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了” 。“勇氣號”原定任務只有90天的探測,但它卻頑強工作了六年。
科學家現在指望最后一種可能性:探測器的故障延遲了其從保護性冬眠的狀態中被喚醒的時間,隨著緩慢增多的陽光,以及偶然刮過的風吹掉太陽能電池板上的塵埃,“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或許還可以復活。
進展
生物燃料的另一面
11月上旬,九家國際環境組織對歐盟官方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一個意外結果:歐洲國家推廣生物燃料的方案將推動農民把6.9萬平方公里的野生區域變成農田和種植園,這會讓窮人沒有飯吃,同時導致氣候變化加速。報告稱,在未來十年,歐洲使用的這些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制造的二氧化碳要多出81%到167%。這與人們期望依賴生物能源來減緩氣候變化的初衷相背離。
但歐盟的能源小組對上述報告回應稱,推廣生物燃料所需大部分土地將來自于歐洲和亞洲的廢棄農田復墾,這會使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吸煙與否,肺癌有別
加拿大研究人員報告說,吸煙者罹患的肺癌與非吸煙者罹患的肺癌有著不同的基因突變,看起來不是同一種癌癥。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分析技術比較了兩組肺癌患者的組織樣本,一組是30名從未吸煙的患者,另一組是53名曾經吸煙的患者。結果發現,從未吸煙者肺部腫瘤里的DNA突變數量是吸煙者或曾經吸煙者的近兩倍,同時兩類患者的肺癌有著不同的分子機制。
這一發現有著重要意義,因為這意味醫生著應該針對不同肺癌的不同基因變異進行相應的研究、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