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冊中收錄了劉紹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文章詳盡地敘寫了過去運河人家過年的種種風俗。
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年”的最初含義來自農業生產,古時人們把谷物的生長周期稱作“年”。《說文·禾部》有:“年,谷熟也。”甲骨文和金文中“年”的字形都是人手持成熟谷穗的模樣。上古時候我國人民就在冬寒將盡、春陽萌動之時舉行“臘祭”活動,主要目的是感謝神祗上一年賜予的豐收,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隨著中國農耕文化的延承。很多過年的習俗也一直延續到今天。但近年來,年味越來越淡,這讓人們感到困惑也很無奈。原因何在呢?
人口的增長
古代形成的某些過年的習俗,比如燃放煙花爆竹,是出于表達驅疫禳災的祈福觀念。過去的鄉村人煙稀少,有些地方甚至方圓幾里也就住幾戶、十幾戶人家,過年時在自家庭院燃放爆竹,對他人和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可是今天,無論都市社區還是鄉村集鎮,都是人口密集,燃放爆竹就會造成巨大的噪聲、粉塵和固體垃圾污染,有時甚至還會造成人身傷害和火災!這一習俗也跟當代清潔環保、經濟節約的生活理念相背離,因此,過年放爆竹這種最典型、最熱烈的慶祝方式,也逐漸在自覺或行政干預下慢慢減少,人們過年的興味自然也降低了。
此外,隨著人口的增長、城鎮化及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社會結構也產生了變化。以往拜年,成群結隊的鄰居親朋紛紛上門互道祝福,而現今居民間的關系走向陌生化,都市中老死不相往來的鄰里關系必然也會帶來傳統民俗的淡化與遺忘。
工業化的飛速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正由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受到工業化的影響,現在過年置辦年貨,可以在超市、商場很方便地購買到幾乎過年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外,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一些傳統的春節食品正在慢慢消失。這也是“年味變淡”的一個主要原因。
又比如,過去春節一些自發性的娛樂活動,比如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等,這樣的活動一年才有一次,大家都熱衷參與。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平時都在外打工,春節回家主要是和親人團聚,休養身心,很少再有人愿意在這短暫的假期中去組織和參加這些活動。參與這類活動的微薄的經濟報酬。在多數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眼里也不屑一顧。時間一長,傳統的傳承也跟著斷檔。這些活動少了,年味也顯得淡了。
再因為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在外打工的人越來越多,春節交通的壓力非常大,甚至有一些人覺得春節回家是一種負擔,成了“恐歸族”。加之現代通訊技術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電話、手機或者互聯網視頻相互拜年,以此代替團聚,這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傳統的過年模式也因此有了較大的改變。
另外,現代年輕人受發達國家強勢文化的影響,往往對“洋節”比較熱衷,平時節日的豐富多樣,也削減了人們對過年的渴望。
生活理念的改變
改革開放后,國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春節跟平時的生活沒有根本的不同。這就很難呈現其特殊地位。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帶來生活理念的改變,過年不再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衣食上,更加注重身體健康,身心愉悅。春節吃的逐漸清淡了,除夕夜看完春晚就睡覺,因為大魚大肉和熬夜都不利于健康。本是團聚之日,春節選擇外出旅行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大自然中讓身心得到放松。祭神祀祖雖仍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重心開始由祭神轉向娛人,轉向了家庭團圓和眾人共同參與的游藝娛樂。過年方式的多樣化,也使得年味越來越淡。
一些傳統習俗的改變甚至消失,都是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都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所以,形式的消失和變化不足以遺憾,更重要的是,記取節日背后高揚在人們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