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在其發展的歷史上,經歷了其節目生產和表演方式等的環節特殊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以家庭作坊的方式經過一代又一代而傳承下來的,在這種長期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形成了雜技對技巧的堅守與張揚個性的觀念,這種觀念隨著技能傳承過程在主觀意識的積淀成為一道堅固的屏障,這個屏障在保護了技能的純正的同時,也在有意無意間或多或少地阻礙了雜技與其他藝術門類的溝通與交流,延緩了雜技的拓新步伐。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與文化的全面進步,雜技也開始展露出因人才結構與知識結構深刻變化而帶來的觀念轉變,雜技的眼光開始開闊了,雜技的胸懷逐步敞開了,角色、情節、意境、情緒、敘事、語言、主題、綜合藝術……這些藝術美學中的重要概念,開始進入雜技人的觀念和視野中,通過多種藝術門類富有激情的碰撞、融合,雜技進而步入一個嶄新的與輝煌的蛻變期。
一、雜技藝術的淵源與發展
吳橋已經成功舉辦了8屆國際雜技藝術節,不僅使雜技藝術身價倍增,享譽全球,也使這門擁有千年歷史的民間藝術由鄉間市井走進劇院舞臺。與此而來的除了鮮花掌聲外,雜技如何創新發展、如何貼近市場、如何貼近群眾,以及如何充分挖掘雜技的潛力,發展經濟、文化、旅游產業都成了業內人士和相關專家極為關注的課題。對上述課題及其根源進行探討和反思,成為中國雜技人夢寐以求的永恒追求,“技”與“藝 ”被首次融進中國雜技,通過20年時間的不懈努力,雜技發展史上極其重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開始顯現。雜技藝術突破了傳統雜技演出中各種“技”的單一表演模式,將編導、舞蹈、音樂、美術等藝術引進雜技領域,使古老的雜技藝術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1994年戰旗雜技團《金色西南風》及其系列的問世,極大地推動了主題雜技晚會的勃興,短短的10年時間,以《天幻》、《依依山水情》為代表的一批雜技主題晚會把雜技的藝術品位推向了一個高峰。
主題雜技晚會是中國雜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主題雜技晚會第一次給雜技整臺晚會的演出賦予了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多種不同技巧的雜技節目第一次在同一個主題、或同一個意義、或同一個意境、或同一個邏輯聯系中合成一個藝術整體,這種藝術整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雜技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力,主題雜技晚會以其沉甸甸的碩果和文化分量,讓世人驚嘆不已。
2000年的《東方天鵝——對手頂》以其一鳴驚人的美,征服了業內同行,征服了專家,征服了觀眾,征服了世界。也為雜技劇《天鵝湖》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創作中國雜技劇《天鵝湖》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全新嘗試,它為中國雜技走進世界藝術主流殿堂做出了應有貢獻。”雜技劇《天鵝湖》的出現與成功,在中國的雜技藝術史上譜寫了一曲絢麗的華章。
(一)標題雜技節目
是以傳統的類型雜技節目為區別對象而產生、而存在的,它產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通過近20年的實踐積累,標題雜技節目在當下已經成為雜技創作的主流形式。
標題雜技是越過單純技巧的表演層面,把技巧與其他藝術元素相融合,以技巧作為基本藝術手段塑造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形象,或創造具有某種情緒、情節的意境,這是標題雜技節目與傳統類型雜技節目的主要區別,是標題雜技節目的主要美學價值所在,也是雜技藝術觀念在發展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獅獎第五屆全國雜技比賽中,標題雜技節目所占節目總數比列近2/3;在第六屆全國雜技比賽中,標題雜技節目不論是節目的總數,還是金銀銅獎的分組數,所占比例都超過60%。
不可否認,在新創作的標題雜技節目中,因創造者藝術修養、知識積累與表達能力的不同,其作品自然有高低、粗細、優劣之分;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創作者的藝術觀念中,有別于傳統雜技類型節目的新的藝術觀念——賦予新創作的雜技節目以具有個別性的標題,賦予新創作的雜技節目以更多的文化內涵,以技巧為基本藝術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意識,這種意識,將深刻地影響著雜技的發展趨勢與藝術走向。
(二)類型雜技節目
類型雜技節目,是指以技巧作為節目標題的雜技節目,它相對標題雜技節目而言。
類型雜技節目的突出特點,是把注意力投放到對技巧難度的突破和技巧創新的觀照之中。隨著雜技整體藝術觀念的發展與進步,今天創作的雜技類型節目可以說與傳統的雜技類型節目不論在節目的結構與表現上,還是涵藏在其中的藝術觀念及其藝術效果上,都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山東省雜技團在第六屆全國雜技比賽中獲金獎的《蹬人》,是一個精彩同時又充滿情趣的節目。節目的創作者在創作這個節目時,對道具進行了革新,創造者打破了躺在固定的道具座子上“蹬”的形式,把原來固定的座子改革為可以移動的,并把這種可以移動的座子附著在底座演員的身上,由于材質與設計的科學合理,移動的座子不會影響演員翻騰跳躍的表演,而且演員可以躺在任何一個空間完成傳、拋接人的技巧。在技巧上,節目打破了過去蹬技只是用腳來完成技巧的做法,而是手腳并用。在節目的表演上創作者獨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不點與一幫大塊男孩之間的詼諧較量,節目中,觀眾看到的,是一幫男孩健康、快樂而又風趣的打鬧,《蹬人》在這幫男孩之間的“玩”中開始、“鬧”中結束。
從前面對第五、第六兩屆全國雜技比賽參賽節目標題的統計數據來看,在新創作的雜技節目中,類型雜技節目所占比例都在30%上下徘徊,支撐著雜技的近三分之一河山。
二、雜技藝術的發展走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從這個層面來講,各國雜技藝術首先都在融合各類藝術上下功夫。2008年10月25日,第八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拉開帷幕,在25個參賽參演節目中,有15個國(境)外節目,10個國內節目,包含了雜技藝術的地面雜技、空中雜技、魔術、滑稽、馴獸等五大類。最終,俄羅斯國家馬戲公司的《大跳板》、朝鮮牡丹峰雜技團的《大飛人》、山東省雜技團的《天地抒懷——蹬人》、武漢雜技團的《吊環頂技》捧得黃鶴金獎(成人);中國雜技團《蹦拐頂技》贏得芳草金獎(少兒)。武漢雜技節賽場的國際化、權威化,參賽節目的水平高、創新多,折射出未來世界雜技藝術的發展走向。
(一)突出民族特色,發展綜合藝術 《大飛人》、《大跳板》、《柔術》是朝鮮、俄羅斯、蒙古等國雜技的傳統優勢項目,他們的技巧一如既往的高超,技巧難度依然出類拔萃。而同時,各國都更注重突出節目的民族特色,音樂一響起、服裝一亮相,就會讓觀眾耳目一新,曉得該節目來自何方。而江西雜技團的《青花燭影——柔術滾燈》,用高超的柔術技巧,以及服裝和道具展示極具中國特色的青花瓷藝術,仿佛為節目貼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民族化的藝術設計叫人難以忘懷。但是雜技僅有高難度的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化妝、藝術設計、服裝、舞臺表演等技術層面的諸多因素也十分重要。這些藝術元素與雜技的完美結合,才會造就優秀的節目。此外,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門類與雜技的結合,催生了許多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優秀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時代契機。未來雜技必將走向綜合表演藝術的發展方向,雜技藝術的生命力亦將得以延續和興旺。
(二)雕琢節目細節,打造精品力作
動作技巧是雜技的本體,只有圍繞發展技巧為中心,對節目進行多方面的精雕細琢,方可打造出精品力作。
以往中國雜技演員只注重發展高難的技巧,而在情感的流露、內心世界的表達等綜合表演素質方面與國外演員存在很大差距。高難度技巧展現出的優美造型經常因為演員僵化的表情、鮮有的交流而使節目的美感大打折扣。而中國雜技團的《蹦拐頂技》,以“探夢”為主題,將技巧、音樂、情節等諸元素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充分體現了兒童的天性,從而捧得唯一的芳草金獎。
雜技音樂越來越受到編創人員的重視,并把雜技音樂創作納入到雜技的整體創作中來,以前演員表演時喊著節拍,音樂與動作的“兩張皮”現象將告別國際賽場。武漢雜技團的《吊環頂技》,姑娘們口銜釬子,釬子上立著長桿和酒杯,在吊環上翻飛自如,妙曼空靈的音樂最好地詮釋了她們對天空和自由的無限向往。
此外,道具的創新也給雜技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質的飛躍。未來優秀的雜技作品中,雜技演員技巧展示的成分將減少,而借助其他設備、手段的成分將會增加。
(三)力破發展軟肋,引領世界潮流
有的中國雜技節目舞蹈成分過多,與節目本身脫節,表演顯得凌亂,弱化了雜技,讓人不知所云;有的演員由于太過于年輕,而所表演的節目又承載了太多的內涵,演員的理解不夠,不能充分表現編創
人員的意圖,體現不出雜技藝術的美感。有的中國雜技團體在編排節目時,參演人數眾多,有時甚至淹沒了主演,觀眾不知道該看哪里,此外還造成演出成本加大。而歐美的演出商多按節目付費,而非中國按演員人數付費的傳統,龐大的演出隊伍經常讓演出商因支付不起費用而致使商演難以成行,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人財物的浪費。考慮市場因素,重視市場運作是中國雜技節目在編創時必須要加以重視的問題。
三、發展雜技教育,推進雜技社會化
中國雜技演員擁有一流的雜技技巧,每次參加世界各類雜技賽事都是奪金的熱門人選。與此同時,一些國外的評委嘉賓也多次發出不同的聲音,直指中國雜技的“軟肋”。中國已有5所雜技學校以及眾多的藝術學校雜技科班,培養了大批雜技專業人才,在本次雜技節上摘金奪銀的中國演員就出自這樣的教育體系。國外很多雜技界的人士對中國雜技演員年紀輕輕就掌握多門高超的雜技技巧驚嘆有加,對中國擁有這樣的專業學校更是羨慕不已。
如今,國際雜技界也日益認識到雜技學校對雜技人才培養、雜技技藝傳承的重要性。1950年,歐洲80%的雜技演員出身于雜技世家;1980年,40%的雜技演員出身于雜技世家,60%的雜技演員來自雜技學校及民間培訓機構。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10%的雜技演員來自雜技世家!歐洲雜技學校的興起,反映了歐洲雜技的發展訴求和歷史趨勢,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雜技藝術的社會化,新的雜技理念和創作思想的交融,新型雜技演員的培養,也給雜技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煥發了勃勃生機。
中國雜技健兒在國際賽場上摘金奪銀,贏得無數榮譽,“金牌專業戶”、“雜技大國”是對中國最大的褒獎。但是過去的成就不代表未來的輝煌,我們只有認真審視中國雜技的缺失,力破制約中國雜技進一步發展的軟肋,中國雜技才能煥發新的生命力,繼續雄霸世界雜壇、引領世界雜技發展潮流。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