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歷史文化之十

2010-12-31 00:00:00王麗珍方麗萍安海民董家平
群文天地 2010年19期

“語言是一種社會事實”,“是民族群體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種樣式……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語言中隱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對語言的研究,我們不但可以窺見歷史留下的串串足印,還可以發現語言族群的文化價值趨向和將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既包含著歷史,還反映著現在和未來。一個元音、一個詞、一種句式也許就會解決考古發掘也無法解決的諸多懸疑。

因為不同民族生活區域的交叉或重疊,一種語言不與另一種語言發生接觸的機會極少。加之人類歷史文化的層層累積,語言,也就在這頻繁的接觸和不斷的累積中發生、發展、變化著。仔細辨別,語言接觸(歷時和共時的)大致會有四種結果:一是語言的同化,也叫“語言的統一”,基本是處于經濟文化劣勢群體所操的語言被優勢群體同化,處于文化劣勢群體的語言逐漸消亡;二是語言的借用,指一種語言吸收另一種語言的成分或結構,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三方面;三是語言的雜交,兩種不同語言的成分交配成一個新的語言單位——詞或較固定的詞組,在其中一種語言里使用,四是雙語或雙言現象的產生。雙語現象(bilingualism)是指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能夠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口頭表達或交流思想。雙言現象(diaglossia)是指同一個人能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方言。《甘肅通志稿》對三江源地區語言接觸的結果有所反映:“甘肅諸土司所轄有番民、土民。土民或操漢語,或番語,或蒙古語,……蒙語者,亦不用蒙文而用番文,或回文,其原不可考”。這說明,三江源地區各民族群眾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各自的語言都發生了多少不等的變化,也有拋棄本民族語言而使用他民族語言的現象發生。

三江源地區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1、多語系:在三江源廣袤的土地上,生存著藏、蒙古、回、土、撒拉、哈薩克等40多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的語言分屬三個語系下的不同的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的語言同屬阿爾泰語系,撒拉語屬于突厥語族,蒙語、土族語屬于蒙語族;漢族、藏族屬于漢藏語系,藏語屬于藏緬語族;回族日常生活使用漢語,但在宗教活動中使用的語言屬于閃——含語系的閃語族中的阿拉伯語支。2、各民族語言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現象突出,語言帶無法截然分開,這僅從這些地方的行政名稱便知,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3、三江源的漢族非土著,均為歷代移民。“屯兵之初,皆自內地撥往,非番人也。故今有吳屯者,其先蓋江南人,余亦有河州人?!弊宰钤绲臐h武帝時趙充國率兵屯邊,到上世紀50年代的“屯田”和60年代的“三線建設”,三江源地區漢族的語言也是南北方言的大匯雜。4、因為地處偏遠,與外界交流的不十分便利,所以語言中有不少歷代語言的遺存,甚至某些上古語言都可以在當地方言中找到。

這些語言特點決定了三江源地區語源和語用的復雜,如某些西寧方言詞匯可能是古漢語遺存,有些可能是隨著明代的大規模移民從南方來,而又有一些可能借自某個生活在三江源地區的少數民族。如果沒有經過仔細考辨和專業的訓練,就是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們也無法說清他們所生活城市的某些地名的來源及其確切含義。在這片土地上,雙語人大量存在,媒介語異常發達,雜居民族間的交流幾乎不存在任何障礙;在這片土地上,普通話普及程度之高,人們普通話表達的流暢和準確程度,絲毫不亞于北方方言區的任何一個發達城市。而通過滋生于這片土地上的民間智慧的精華——諺語、歇后語等,我們還可以發現這里人民的價值取向和群體性格。通過三江源各地區、各民族語言這面鏡子,我們可以采集到的江源文化信息很多很多。

一、 俯拾皆是“風攪雪”

“風攪雪”也叫“揚風夾雪”,本來是指風雪交加的自然現象,西北群眾借用它作為一種“花兒”的代名詞:夾雜有演唱者本民族詞匯的“花兒”。西北著名“花兒”演唱藝術家蘇平是這樣界定的:

聚居在西北的保安、撒拉、東鄉、裕固等少數民族,在用漢語演唱“花兒”時,由于他們精通漢語,又能講其他民族的語言,所以演唱時結合本民族的語言特點,鑲嵌進一些本民族的生動、風趣、準確的詞匯,融進一些本民族的音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攪雪”“花兒”。

我們可以看幾個例證:

1、漢語撒拉語“攪”:“上一架高山又一架山\高山上水沒淌著\美尼格三花嫂\美尼格明白人\模樣上到你的也有哩\心腸上咋到個你哩?”“美尼格”意思是“我的”。從這個例句可知雜用撒拉語可以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一、可能兩人之間的關系尚不是十分公開,用撒拉語比較婉轉;二則本民族的語言更容易產生認同感。

2、漢藏語“攪”:“沙馬爾當白大豆\讓套水磨上磨走\阿若索麻新朋友\察圖尕炕上坐走?!?沙馬,豆子;爾當,白色;讓套,水磨;阿若,朋友;索麻,新的;察圖,熱炕。這首“花兒”在每句歌詞里并列使用意義完全相同的藏漢詞匯,造成曲折回旋的效果。而從歌曲本身來看,“風攪雪”既幫助補足了音樂的節拍,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歌詞表面意義的重復,增添了藝術魅力。

從以上例證可知,“風攪雪”是一種語言的借用現象,有曲折、婉曲、繚繞回旋等藝術美感。

24年前,兩位“花兒”演唱藝術家:蘇平和朱仲祿關于“風攪雪”“花兒”的具體范疇,發生了一場論爭。從現有資料看,似乎是誰也沒有說服誰。而民俗學者趙宗福先生的觀點與他們二位又略有差別。這屬于“花兒”藝術內部的高端問題,我輩顯然無力置喙。但是,就文化研究本身而言,筆者倒是主張不妨大而化之,將凡屬兩類(或以上)語言夾雜使用的現象,均視作“風攪雪”。緊接著我們就可以針對具體語言現實,試著將這個概念推而廣之一下:“風攪雪”是否是三江源地區的語言文化特征之一呢?

湟源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銅布勺子西哈納,一口氣說了三種話?!边@對任何一個“單語人”來說都不啻天書,而對于生活在湟源這樣一個藏、漢、蒙古等多民族雜居區的人而言,就“簡單得跟一一樣”。因為雜居各民族的日常用語彼此都比較熟悉,“銅布”、“西哈納”分別是藏語和蒙語的勺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地的群眾可以在三種語言間隨意輾轉騰挪,各民族間的語言交流基本不存在障礙。這類語言自如轉換、互通的現象在三江源地區還比較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所以說,我們認為,三江源地區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雜糅并陳的“風攪雪”。這在群眾語言生活的諸多方面都有所體現:

首先體現在命名方式上。三江源地區群眾的命名方式十分自由,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外,還常常取用熟悉的其他民族詞匯,如娜仁卓瑪(蒙語+藏語)、白龍科爾(漢語+藏語)、吾賽娜仁(土族語+蒙語)、楊卓瑪(漢語+藏語)……藏族同胞本來是沒有姓的,受漢族宗族觀念的影響,一些地方的藏族也選擇某個漢族的姓作為家族的標志傳襲下去。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三十“漢人多作蒙古名”條有詳細記載。元代蒙古族居統治地位,一方面統治階級會“賜名”,另一方面,也有出于文化認同心理主動以蒙古語命名者。而分析元代這些名字,如“賈塔爾琿”、“張巴圖”,均是漢族姓加蒙古族名。可從我們上舉的三江源地區群眾的命名來看,與元代情況很不一樣,它并不單純限于向某個“大”民族趨同,而是多元混雜,說明各兄弟民族的地位是相等的,真正表現了“民族一家”的價值取向。

其次,地名上也多有反映。一般地名至少包括三個層次:少數民族語言地名、漢語方言地名和漢語書面語地名。地名的語源層次是以居民成分的歷史層次為前提的,一般少數民族語言地名產生較早,被稱作“底層地名”。三江源的西北部牧業區的地名基本是“底層地名”,而第二、第三層則基本是音音對應關系,也就是說,在語音上,底層地名和上層地名是重疊的,如格爾木,蒙語音譯,即“河流匯集的地方”;尖扎,藏語音譯,即“野獸出沒的地方”;查汗都斯,撒拉語音譯,即“鹽堿灘”。除了像上述范例那樣單純使用某個民族語言的地名外,三江源地名也存在雜糅現象,或者是混合使用,兩個名字同指一件事物,但使用場所有所區別,如同仁縣,藏語稱為“熱貢”,在稱這個地區獨特的唐卡、堆繡藝術形式時,就只能說是“熱貢藝術”,而絕不可以說“同仁藝術”。再有就是典型的“風攪雪”。分為幾種情況,一是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雜用,如草達坂(漢語+蒙語,“達坂”,“草”也)、托索湖(蒙語,“酥油”+漢語)、哈拉直溝(土族語,“岬”+漢語)、曲庫泉(藏語,溫泉+漢語);還有個別是幾個少數民族地名音譯的組合,如額楞崗(蒙語,紅色+藏語,山崗)、錯達林(藏語“湖”+蒙語“搭連”)。概括地看,地名的“風攪雪”主要是出于使用的方面,是各民族語言的最優化效果。

第三,日常生活用語?;刈迦罕娦叛鲆了固m教,許多宗教用語直接來自阿拉伯語,但是當日常用語與宗教語言組合時,他們就簡單地夾雜使用,漢語動詞+本族語名次,如做奶麻子、作主麻、送埋體等。藏語的“轉瑪尼”等也是如此。

第四,諺語、歇后語中這樣的現象很多。如“雪地里走路需穿酸巴(藏語,高腰皮靴),亂世里處世需要智慧?!薄吧也还艿兰沂?,阿卡不問本布子(紅教徒)”。“阿卡的酥油阿卡的狗吃了——沒處抱怨?!薄芭_吉乃爾的韃子——憨厚者”,“阿且的辮套——拋到腦后者”。諺語、歇后語等是群眾智慧的精華,是通俗文化的代表。“通俗”必然要求“易懂”,如此的智慧,不是生活在三江源地區,在眾多民族語言中回旋自如的話,肯定連理解都做不到。據此,“風攪雪”現象如何普遍,就不言自明了。

二、 南北東西任意“借”

晚唐時司空圖(837-908)有《河湟有感》一詩:“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詩里所寫的現實很有趣:遷來邊地的漢人與少數民族融合得極好,他們在價值選擇上都與“胡兒”完全一致,更不用說語言的學習了。我們這里暫且不管司空圖那悲憤的立場,至少,通過這首詩,我們知道,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群眾很多都已經掌握了“胡兒”的語言,成為語言學上所說的“雙語人”。

如此開放的語言環境必然會影響到本身母語的純潔(按照語言學的觀點,完全純潔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具體表現是三江源地區的各民族語言均有大量借詞,并且,在語言規則上也互相學習、采納。如漢族移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一些本身語庫中沒有的事物他們就通過音譯的方式直接拿來。而原住民也會將所學習到的漢語詞匯按照本民族的語法習慣進行組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江源地區漢語的復雜。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語言結構規則的少數民族語言化。換句話說,就是此地的語言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詞匯借用的例子非常多,如漢族人把那些比喻脾氣乖扭、不成材的人叫做“浪日干”或“浪干”。它是藏語雜種犏、牦牛的音譯,因為犏牛、牦牛雜交到第三代,脾氣乖扭,只能殺了吃肉,所以被用來做罵人的話。另外,喇嘛、奶渣、曲拉、阿卡、阿嬢、烏拉子、“杠趟”(步行,不騎馬)、“杠”(跑)等都是漢族借用了少數民族的詞匯。同樣,少數民族也會借用青海方言,如藏語“梨”的發音就基本上等于漢族的“長把梨”,“長把梨”是貴德一種梨的特指,被借作泛稱了。少數民族之間借用詞匯的現象比較普遍,如蒙古語從藏語中借用了大量的佛學詞匯、醫學術語(藥名、配劑的數量等)。隨著藏傳佛教進入蒙古地區,蒙古人一般請僧人給子女起名,因此,很多蒙古人的人名都是從藏語中借來的,如:達西、巴德瑪、嘎日布、貢布扎布等。

其次是語言規則的借用。初來三江源的人們會感覺到這里的群眾倒著說話,如“你肉吃”,“我湯喝”,“他地犁去”,“飯吃了沒?”“你阿咋去倆?”“他在教室里書看著”,“我明早北京去哩”,“尕娃們呆院院里耍著”,“佬阿大六十歲有了”,“你的手里不到”等等。從語法結構分析,是動詞謂語的后置,即S—O—V結構。其根源,就在青海方言對安多藏語語法的借用。

除句子主干的排序方式借用了安多藏語外,從青海方言一些細部特征上還能看出非常鮮明的藏語影響:1、連詞位置的相同,“打了針號罷嘛,病沒好。”“你不去號我也不去”,“號”相當于假設連詞,用在句中而不是句首;2、狀語在動詞謂語后:“他家里沒有號闖(可能)倆”,“今兒下雨的個哈象(好像)哩”,“這些房子把那些房子不到”。

語法中除了借藏語的規則,三江源地區漢族語言還借阿爾泰語系的規則。蒙古族、土族的語言均屬于阿爾泰語系,他們在和漢族的交流中,想當然地以自己的母語語法來套用漢語,久而久之,漢族本身也認為這樣說更簡潔、自如,于是便出現了以下情況:

1、“們”成為所有名次、代詞的修飾形式,有時候用來表復數,有時候用來加強語氣的尊敬、委婉,如“魚兒們”、“話們”、“熱病們”、“恩情們”、“阿扎們”(哪些地方),“你阿大們鄉上開會去了”、“你阿媽們家里有哩?”

2、“哈”用途的廣泛:或者用來提前賓語,如“你北京到了哈給我寫信”,“清茶不喝了奶茶哈喝”;或者使“的字結構”提前,“你喜歡紅的了哈紅的拿上”;還可以表假設,“你走哈我不擋,你留哈我歡迎”;還可以表示兩個動作發生的多種時間關聯,如“他罵哈我悄悄地聽著”。

3、“啦”,用來引入使用的工具,相當于“用”、“拿”等,“鋼筆啦寫慣了,毛筆啦不會用”,“斧頭啦砍柴,刀子啦割肉”。

各民族間語言的互相借用豐富了詞匯,也使得語言的表現方式多樣化。雖然這樣的語言不夠規范,但是,語言的目的是交流,這些詞匯、語法規則在江源地區已經廣泛傳布,約定俗成,對交流有益而無害。生活在這個語言圈中的人們彼此熟悉這些規則,習慣這樣的造句方式。語言方面,各民族“海納百川”的胸襟對彼此的往來、共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層層累積古漢語

三江源地區的漢族文化絕大部分為移民文化,因為歷史上三江源本是羌戎聚居地,漢族是不同時期移居過來的。遷移來時,他們使用的是原居住地的方言。抵達之后他們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語言環境。出于交流的需要,他們會積極向對方語言接近,會大量借用其他民族的詞匯、語法等。而另一方面,對母語的語言忠誠、對家鄉的懷念,或者原來使用的很多詞匯和眼前現實沒有任何牽連等,就會使得他們的語言里保留下一些本身語言固有的、引以為豪的,有特別的情愫蘊含在其中的東西。這些東西,因為是陡然隔斷了與原來語言的聯系,沒有跟著遷出地語言的發展步伐,經過了一定的年代,這些存留可以說是語言的活化石。

對古漢語的保留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唐前書面語匯,如“胡都”,據李文實先生考證,乃古音,意謂盡善盡美。這個詞,在中國土地上,只有三江源地區在用,并且意思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西北地區罵人話里有個造詞功能很強的“鬆”,如“懶鬆”、“哈鬆”“呆鬆”、“狗鬆”等等,李先生在揚雄的《方言》里找到了它的來源,認為其本字應為“倯”,意思是“不緊張”。此外,“待詔”為秦時官職,被民間用來尊稱理發師;“德薄”見于《周易》卷八“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光鮮”來自曹植的《名都篇》“寶劍值千金,被服光且鮮”;“侵早”,杜甫《杜工部集》卷十八“天子朝侵早,云臺仗數移”;“熬煎”見于《韋江州集》卷五“甿稅況重疊,公門極熬煎”。這類語言遺存對于古代語言、文學、文化的研究都十分有價值。

三江源地區的人們在閱讀元后的通俗文學作品如元曲、雜劇、明清白話小說等作品時,會特別地感到親切,因為他們在這里面發現了很多仍然活躍在他們生活中的、為他們所獨有的詞匯、俗語等。早在四十年代李文實先生就曾經專門做過摘錄,后來有一些研究者專門致力于此,產生出了一些成果,如林有盛的專著《西寧方言尋古》。下面略舉數例為證:

“狼犺”,大而無當。見《西湖游覽志余·委巷叢談》;

“主腰兒”,棉襖,《警世通言》、《三俠五義》、《水滸傳》中均出現過;

“上不得臺盤”,《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臺盤,只得在廚房里或女兒房里幫著……”;

“絞染”,費用、開銷,《西游記》第四十七回:“拼了五十兩銀子,可買一個童男;拼了一百兩銀子,可買一個童女;連絞染不過二百兩之數,可就留下自己兒女后代,卻是不好?”

“央及”,《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央及一個鄰居燒鍋”;

“迭辦”,操辦,《梧桐雨》“囑咐你仙音院莫怠慢,道與你教坊司要迭辦”。

“多咱”,什么時候,《聊齋志異·胭脂》“您叫我多咱來,我多咱來”。

另外,“頭口”(牲口)、“麻噠”(麻煩)、“稀詫”(驚訝)、“汪實”(充足、過量)、“怯唬”(害怕)等都在元后通俗作品中找到。

活躍在三江源方言中的這些詞語與明清時期口語含義完全一致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移民文化的影響。來自江淮、吳越、山陜等處的移民,共同保留了漢民族口語的許多詞匯。而通過這些詞匯的研究,我們知曉三江源語言作為民族交流的工具,是與三江源文化緊密關聯的,它從一個方面展示了三江源地區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獨特的魅力所在。

四、 方言、諺語與藏文化

俗語、方言、諺語、歇后語、童謠等語言形式,是流行在民間,能最集中地代表群眾生存技巧、價值取向、生活經驗和智慧的語言形式,三江源地區也不例外。通過對三江源地區這些語言形式(主要是漢族)的考察,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文化現象發現三江源地區群眾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1、文明的交織與交融

三江源地區集中了農耕與游牧兩種文明形式,所以,在方言諺語等中,既有各自文明的表現,也有文明交織的痕跡。關于草原游牧文明的有:

“羊肺肺壓不到鍋底”,形容人輕浮、躁進,因為羊肺中充滿了空氣,牧民煮肉時發現它總是漂浮在表面。

“拉羊皮不沾草”,這種現象在草原上幾乎不可能存在,用它來形容窮到極致。

“狼不洗臉天天吃肉者”,三江源民間有一個笑話,是此諺語的互文:甲乙二人約好次日進城,甲因故不能去了,告乙,乙勃然大怒,曰:“早點不說,佬把臉都洗下了”。三江源的很多地區缺水,洗臉是一種奢侈,也被大多數不洗臉的人看作是毛?。欢焯斐匀?,則是最高的生活享受,于是,狼成了榜樣。

“鞍價大過馬價”;“馬不跳鞍子跳者”;“一頭牛上剝兩層皮”;“牛毛口袋裝牛角——七拱八翹”,“酥油里抽毛容易”,“有朋友的人心像草原一樣大,無朋友的人心像手掌一樣大”。這些諺語,非深厚的游牧生活積累無法得到。

表現農耕文明的諺語有:

“走遍天下,莊稼為大”。

“咬不下大豆著咬麻麥(炒熟的麻仔和麥粒)者——欺軟怕硬”。

“軟處好取土,硬處好打墻”,也是欺軟怕硬。

“磚大門對磚大門——門當戶對”。

“霜殺的蘿卜——一滾就綿”。

“肥豬哼哼瘦豬也哼哼”,無病呻吟,真窮假窮皆喊窮。

“娘老子的心在兒女上,兒女的心在石頭上”。這條諺語流行很廣,藏、蒙古、漢均視為自己民族的諺語,現在我們也無法說清它到底出自何處。

“藏民穿皮襖——露一手,留一手?!边@個諺語,如果不是和藏族有接觸、對藏族的服飾文化有一定了解無法總結出來,而藏族本身因視這種習慣為天經地義,也不可能使用。所以說,這條諺語是由審美距離產生出的智慧,很能代表三江源地區各民族既團結、融合,又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的特征。也就是說,兩個文明之間并非沒有界限,但是,這界限也沒有大到影響大家的交流的程度。群眾間的語言相互交融,互相借用,許多來自游牧生活的智慧在漢族中亦流傳得十分廣泛,而從農耕生活中總結的諺語少數民族群眾也在用。

2、濃厚的宗族觀念

江河源地區的漢族方言的親屬稱謂詞非常龐大,這一方面是因為群眾間互相借用彼此的稱謂,另一方面是因為三江源地區群眾濃厚的宗族觀念。如對父親的稱呼:爹爹、大大(上聲)、阿大、爸爸。母親:阿媽、媽媽、姆媽。這其中阿大、阿媽、阿哥既是藏族、土族的稱謂詞,也被漢族普遍拿來使用。

在親屬稱謂中,除了在使用大多數的漢族稱謂詞外,三江源地區還發明了一些它專屬的詞匯:祖太爺(高祖)、太爺、太太(曾祖)、上姑舅(母親家的親屬)、下姑舅(父親家的親屬)、姑舅哥、姑舅姐(姑表哥姐、姨表哥姐)、新姐(新娶來的嫂子)、挑擔(連襟兒)、黨家(同姓同宗的成員)等。按照語言學家的解釋,某方面詞匯的發達說明了群眾對此方面的重視。在三江源地區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們都知道,此地群眾重視家屬成員間的關系,在中原地區人們看來等于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在本地人看起來都很近。

確切地說,三江源群眾很重視血親和姻親的“內外”區別。一個證明是姑娘結婚就是“給掉了”,另外一個是三江源地區一般會有給同宗同輩人排大小的習慣,然后按照這個序號稱呼人,如“趙八爺”這個稱號就告訴我們他是趙家這一代的第八個男孩。民諺中對黨家和對親戚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筆者按:三江源地區“親戚”僅指姻親)。試看:

“親戚親戚,清來清去”,“若要親戚好,■打私錢交”,“親戚若要好,三年走一遭”,建議親戚不要有太多來往,尤其是不要發生金錢關系。

三江源農業區的群眾都有家族的墳塋,家族所有成員亡故后都會按輩分、年齡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那里。每年的春分前后整個家族成員都會聚集在一起給先人上墳。墳塋一般在這個家族的老屋附近,周圍居住的基本都是這個家族的黨家。所以,黨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笆畟€親戚頂不上一個黨家”、“寧可惹下十個親戚,也不惹一個黨家”、“親戚盼得親戚窮,黨家子盼得黨家子好”。在江源人的觀念中,“黨家”間彼此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家庭成員,親戚只是客人,在那些大型的婚喪嫁娶等活動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會自覺參與其中。

可能是因為三江源地區的貧困,也可能是受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三江源農區群眾并不向往幾世同堂的大家族生活,一般兒子們結婚以后就會分開單過,“樹大分枝,家大分居”,“兒子多了煙洞多,姑娘多了親戚多”,一般分家時都得給兒子分一些用具,自然會使原來的家庭越來越窮。與此相聯系的是中原地區“多子多福”的觀念并沒有被這里的老百姓接受,“駝子太高翻過哩,兒子太多耽擱哩”,“馬蓮繁了根亂哩,人口多了家爛哩”,“一家六個娃,吃穿攪用大”,“兩口兒兩個娃,吃穿將卡碼(剛好)”,“蛇大窟窿大”(家大開支大),所以,盡管重視兒子,但多子多福的觀念在這片土地上并不流行。

在兒女的教育上,自然也會內外有別,“給丫頭給臉別給心,給兒子給心■給臉”:兒子是自己將來的依靠,振興家族的事業寄托在兒子身上,所以要嚴格管教讓他有出息;而女兒,遲早要“給”到別人家,好賴都是別人家的事,管多了、嚴了也許女兒會記恨。如果家庭條件又十分有限,當然就懶得真心實意地對女兒好了。這不由令人聯想到燕趙大地上的一種說法:“養一個女兒養一個賊,加上媽媽一個半”:意思是說女兒出嫁后心思完全在自己的小家,回娘家就是為了搜刮父母的東西;而母親心疼女兒,會明里暗里幫助女兒搜刮,在性質上,兩人就近乎“賊”??磥?,全國各地傳統觀念對女兒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3、貧苦、簡單中的智慧與熱情

在三江源的農業區,人情往來的“禮行”是直徑二十公分左右的大饃饃。一般在客人準備離開時,主人會說“去撿給些饃饃”。此刻這個“撿”是絕對的名實相符,因為大型活動時,主人家要專門騰出一面大炕放置大家拿來的“禮行”,那里就無疑會形成一座大饃饃山,自然要“撿”了。三江源地區群眾招待客人,隨著茶水一起端上桌的也是各種饃饃,主婦的本領都顯示在饃饃功夫上,主婦最愛聽的話是說她“茶飯好”。吃饃饃在江源群眾的生活中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與此相聯系,三江源地區最多的詞匯是食品,主要是面做的主食。

通過蒸炸烤等方式做出的面食有:油花兒(青稞面蒸的花卷)、月餅(中秋時祭月和饋贈親友的大花饃饃)、刀把兒(白面蒸的,用刀切開而不是用手揉成的饃饃)、糖餃(三角形的糖包子)、卷卷兒(花卷)、桃兒(形狀像桃子的白面蒸饃,用于祝壽、祭祀)、蒸餅(蒸制的多層餅狀面食)、韭合兒(韭菜餡餅)、磚包城(雜面白面夾雜蒸成的花卷)、狗澆尿(發面加香豆、菜籽油烤制的一種薄餅)、圈圈兒、馓子、果兒、翻跟頭、油香、棋子、炕炕、鍋盔、曲連、疙瘩兒、旋旋、焜鍋……

煮出的面食:拉面、面片、棋花兒、雀舌兒、寸寸兒、破布衫、筒筒麻石、撥吊子、雜面丁丁、巴羅、面魚兒、蛋蛋子、扽扎皮、扯面、攪團、麻食兒、馓飯……

其他的面制品就不列舉了,上面這些已經足以令人目眩神迷,垂涎不已了。

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的面食詞匯,是因為這個地區的農業落后,物產貧乏,取得和享受各種面:青稞面、豆子面、蕎麥面等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主要目標和樂趣。而聰明能干的主婦們,則極盡其聰明之能事,在原材料幾乎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不斷花樣翻新,靠的是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情。

4、老實本分、知足安適的生活態度

因為地域、氣候、物產、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原因,三江源地區群眾相對江南要貧窮一些,但是,因為人口稀少,土地廣袤,比起黃泛區,甚至比寧夏、甘肅等的一些地方又要好一些。在三江源,生存并不是十分困難,靠天也能吃上飯。在這種環境下,三江源農業區的群眾就比較宿命,比較容易滿足,缺乏積極進取、冒險等精神。

(1)提倡老實、本分,反對奸猾:“老羊皮隔風,老實話受聽”,“生飯吃不得,虛話說不得”,“野狐兒奸,野狐兒皮子叫人穿”,狐貍夠聰明的,但聰明又能怎么樣?最終還是被殺被剮?!叭丝竦湷鰜恚R狂瘙出來”,“沒帶過籠頭的驢嘴巴硬,沒有學問的喇嘛口氣硬”,“水淌的水手,狼吃的獵手”,“會水的魚兒浪打死”,而對那些出類拔萃的人也是冷嘲熱諷,“麥子伙里的濺顆兒”。

(2)宿命:“一個羊的嘴底下有一把草”。“黃鼠狼一夏,不如老犍牛一掛”。草原上的黃鼠狼忙著搜集草籽,一夏天也不過給自己窩里儲存三五斤。可掌握了黃鼠狼習性的人會在深秋時,帶著鐵锨、牛車來挖洞。窮人再忙活、再勤勞,怎么折騰也是給別人忙,還不如不折騰算了。相似的有“有福的人兒不用愁,沒福的人兒干跳彈”,“命該如此就如此,養下個跳蚤咬死”,“命里吃球還吃球,去到天盡頭,拾了個紙包包,里頭還是球?!迸c之相連的一個詞是“太陽花”:指農閑時節蹲在房檐下曬太陽的青壯年農民?!斑^陰天”也與之類似,陰天不適合勞動,于是村民們集中在一起喝酒聊天。

(3)保守、知足:“白蘭皂,檀香皂,洗到臉上沒知道;公雀兒屎,尕娃尿,臉上越洗越綿稍。”“吃飽了,喝脹了,我逮(跟)有錢漢倆一樣啦”,“今兒的肝子比明早的肉香”,“有福不可重受,油餅不要加肉”。

在精神上,在極其有限的比較中,三江源群眾找到了優越感,這從他們對外地人的稱呼中也可以略知一二:“下邊人”(自覺呆的地方高一些,地形的“高”等于身份的“高”)、“哇噠啦”(外邊人說的話聽不懂)、“拉猴兒”(解放前,河南人到這里靠耍猴表演討生活,所以,在群眾的概念中,外地人生活都很困難,靠耍猴這樣一些卑賤的活計謀生),甘谷人幾乎就是貧窮、吝嗇的代名詞,甘谷人簡化出另外一個詞:“干”——摳門、吝嗇,摳到極致就是“干死了”,毫無疑問,這些詞都含有輕蔑色彩。

比較中人們得到了心里的平衡,加上“日子長著樹葉兒似的”,三江源地區人們的日子就像境內的長江、黃河水那樣波瀾不驚、平穩、平靜地向前“推”著。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三江源地區人們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陽花”們很多都從閑散自足的生活中走了出來,到城市來做買賣、當農民工,“站大腳”(攜帶勞動工具每天早晨站在街頭等待雇主),或者在政府號召下移民到西部開拓新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眼界、觀念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些,我們爭取將來做進一步的后續研究。

“語言史和文化史(‘詞’和‘物’)就是這樣聯系在一起,互相提供證據和互相說明”。通過對三江源地區的語言、尤其是語言接觸的考察,我們可知,三江源群眾的語言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在多元共存中又自然誕生了許多大家都樂于接受的共同的價值和規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是緊緊地跟社會結構和社會的價值聯系在一起的。人們對不同的方言和方音會有不同的評價?!安倌骋环N特定方言的人為什么愛上了某些新的言語形式?……它僅僅從一個方面表現出人們的一種強烈欲望——趕上和模仿那些他們認為比自己高的人?!睆娜吹貐^群眾的語言接觸及其影響我們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區各族群眾對兄弟民族的心理認同程度極高,他們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在一天天地走向富裕、繁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毛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99久久性生片|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区网址|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网久久综合|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色精品视频| 日韩专区第一页|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天天色|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a网站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级毛片|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超碰色了色| 国产97色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色偷偷综合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素人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成人|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成人一级|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欧美成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乱人伦99久久|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