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陽》一詞中說:“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金風送爽,黃花飄香,又到了重陽時節。因中國古籍《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逢,所以自古人們稱之為“重陽節”。 “九” 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又因諧音,同于“久”,故人們把它與“長壽”連在一起,企盼能健康長壽,又給重陽節賦予了尊長、敬老的含意。1989年,我國特地定此日為“老人節”,就是這個原因。
據說重陽節形成于我國戰國時期,十里不同俗,有的地方人們食蓬餌、佩茱萸,有的地方人們賞菊、登高。如《西京雜記》中就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曰令人長壽。”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詩,簡直成了重陽節思親懷舊的絕唱。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代,人們還在唱“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
佩茱萸、飲菊花酒、登高之習俗,據傳緣于東漢時桓景的故事。桓景隨方士費長房修行,有一天,桓景忽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晨,速帶茱萸和菊花酒到高山上,佩茱萸飲菊花酒,可避災。”桓景大驚而照辦。晚歸,見家中六畜盡死。從此,相沿成俗,每逢重陽,人們紛紛佩茱萸、飲菊花酒、登高,以求趨利避害。東晉時孟嘉曾任東晉大司馬桓溫手下參軍,重陽這天,桓溫邀大家同登荊州龍山,酒后孟嘉迎風遠眺,“發短偏遇落帽風”,后人因稱其地為“落帽臺”。
九月,正是菊花凌霜傲放的時候,故文人雅士又稱九月為“菊月”,重陽節為“菊花節”。菊花,以黃為貴,又稱“黃花”,以歲寒傲霜的氣節倍受人們尊崇和喜愛,被列入竹菊梅蘭四君子之中,千百年來,人們歌之詠之。唐末起義領袖黃巢稱贊它“颯颯西風滿園栽,蕊寒香冷蝶難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贊它“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毛主席稱贊它“戰地黃花分外香”。閑適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陶淵明);相約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唐·孟浩然);在外時,“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元·文森);失意時,“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唐·杜牧);“賞花飲酒過重陽,花自清香酒自香;落葉西風秋寂寞,天教佳色殿群芳”(晚清西寧名士基香齋);就像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一樣,重陽與菊花也是分不開的。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西寧早晚雖已略顯涼意,但晴空萬里,景明眼寬,因而除了賞菊之外,也有登高望遠、強身健體的習俗。當年西寧古城墻未拆毀時,就有人選取登城環游方式,遠眺四郊,俯瞰萬家,以度重陽;而更多的人們在黎明前,扶老攜幼,攀北山、登南山,祈求祛除病患,討個平安康健;文人雅士也相約登高懷古,望遠抒懷,同時也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去年此日作重九,曾向山頭醉一斗。”清代西寧縣令靳昂的詩,形象地描述了重陽節土樓山頂、寧壽塔下的熱鬧狀況,多少“高陽酒徒”在山頂喝得天翻地覆,難辨東西;“眾人步至前山巔,舉袂凌空欲登仙”、“登高憑一覽,多少俗心空”,不但記述了他們暢游的過程,更描述了目極八荒、心馳萬里的酣暢情懷。
盛世多喜事,黃花晚節香。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更把重陽節當作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舉辦登山、書畫聯誼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給古老的節日注入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