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因素,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在社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更具有重要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特別是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重點文化設施、城鄉基層文化設施特別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建設,努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中央切實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了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體現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一系列加強“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一項應有內容,一直牽掛著黨中央的心。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文化繁榮,是中央為推動我國農村社會綜合發展所提出的一大戰略舉措。2005年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之后,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中辦、國辦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對新形勢下開展農村文化各項工作作出了部署。中央了解資金的投入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因此在《關于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文件中具體規定:“凡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縣以下不低于70%。”中央也明白具體的實踐工作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上文件中又明確指出:“必須加大農村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實施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鞏固農村宣傳文化陣地……”中央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不過要使中央這一精神真正得到貫徹落實,還有賴于各級政府乃至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并積極認真、切實科學地付緒實踐。為了探討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本人不揣淺陋,略抒己見,以此就教于大家。
一、必須明確,農村文化是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重點
確認農村文化是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重點,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農村文化工作是最能體現群眾文化價值的一個方面。我們已經認識到,群眾文化工作是一種社會化的素質教育工作,其價值在于通過群眾性的審美益智、娛樂健體等文化范疇的活動,使國家的主流思想得到廣泛的宣傳,使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進而有效幫助社會成員之間加強溝通,加強交流,加強理解,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優化,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從這個角度分析,農村擁有我國13億人口的大多數,而這些人口主觀上對于文化生活需求之強烈,客觀上社會對于他們提高素質的要求之迫切,都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已經富起來的農民在物質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后,其精神需求表現得相當的旺盛,尚未富起來的農民更需要通過自身文化的提升,精神的武裝,來提高創業致富的本領,從而走向富裕。總而言之,廣大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是農村綜合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強城鄉溝通,創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正是農村文化工作的著力之處。農村人口的眾多和這眾多人口素質提高的迫切性,有力地說明了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要,而這種重要性又正是群眾文化價值的充分體現。
其次,當前農村文化工作相對于城市文化工作來說,又是個較為薄弱的環節,需要我們明白無誤地將其明確為重點。只有在觀念上強化其重點意識,在實踐中實施全面的傾斜,才能有效扭轉這種長期存在的城鄉不平衡局面。農村文化的現狀不容樂觀,這一點毋須諱言。我們生活在城市的人,常年感受著現代城市文化的多姿多彩。聽音樂、看電影、逛書市、上網、蹦迪、自駕游等等,城市文化雖說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努力加強的方面,但相對于農村文化而言,可以說已經相當豐富了。然而農村呢?大量農村群眾健康的文化生活之貧乏可說是不爭的事實,一些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文化現象,在不少鄉鎮農村仍有著不容忽視的市場。這既是整個農村工作面臨的一大問題,也令人遺憾地顯示了我們群眾文化工作所存在的不足。群眾文化如不將農村文化工作作為重點來加強,從而徹底改變其薄弱狀況,將會使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的所有成果失去應有的說服力。
作為一個認識,農村文化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似乎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如果細究起我們的具體工作來,問題恐怕還是不少的。這里只以一件事來加以分析說明。群眾文化業務工作系統的完整高效性,歷來是群眾文化業務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拿一個省來說,許多群眾文化范疇的工作之所以能很好地上下聯動,能很好地發動組織到最基層,與擁有一個文化館、站三級工作網絡是分不開的。其中特別是擔負著大量組織指導、管理協調任務的文化站,對當地農村文化工作的繁榮與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文化部下發的《文化站管理辦法》(文群發(1992)29號)中明確指出:“文化站是國家最基層的文化事業機構,是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所設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業單位,同時又是當地群眾進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文化站的任務是,運用各種文化藝術手段,進行時事政策、建設兩個文明、國內外形勢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宣傳教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體育及電影、錄像放映等活動,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搜集整理非物質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做好文物的宣傳保護工作,指導村和城鎮居委會文化室(俱樂部)工作。”從這一大段對于文化站的規定性的文字中不難看出,文化部是把最基層的文化,特別是鄉鎮農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重任寄托在文化站身上的。那么作為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的文化站,對自身所承擔的如此重要的基層文化工作完成得怎樣呢?應該說全國四萬多個文化站,大多數是恪盡職守并取得了相應成績的。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在《文化站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一經設立,不得隨意撤銷合并或改變其名稱和性質”的關鍵性機構,一些鄉鎮進行的所謂改革處理似乎顯得不夠慎重。盡管“養事不養人,用錢買服務”,“撤并為精簡,整合為優化”等等改革的思路和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以結果論是非的話,顯然不少鄉鎮在文化站改革后,農村文化管理的嚴重缺位,農村文化建設的明顯滑坡,的確是個令人憂慮的事實。這是否可以說明,把農村文化作為群眾文化工作重點的問題還遠沒有解決,還需要大家來大聲疾呼。
二、必須看到,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嚴重滯后
是賭博還是看報下棋?是看色情表演還是組織健康的文藝活動?這些看似平常的選項,卻體現著廣大農村兩大文化陣營的較量。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在當前的農村,代表著先進文化的陣營似乎并不總是占優勢。平時常在耳邊縈繞的是一些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現象在農村不乏存在。“回家探母,一喝二賭”,由于靠自己一畝三分地里長出的莊稼致富的可能性不大,許多農村朋友依靠外出打工來維持對經濟的需求。其中很多人只有在逢年過節或父母大壽等特殊的日子才能回家探視。長期辛勞中難得的短暫休息,卻很難以健康的文化生活來調緩長年積累的疲憊,打發時光的方式更多的是用酒精糟蹋賴以賺錢的身子,用賭博糟蹋好不容易賺來的票子;“一家死人,全村舉喪”,在農村文化生活貧乏的狀況下,村子里誰家有人過世竟也成了全村人調劑精神生活的機會。一家死了人,全村出人情,看過放焰口,接著看戲文,一天酒三頓,通宵“砌長城”。其實不光是喪事,誰人娶親,那家中榜,都成了如此這般熱鬧一番的理由。不僅花錢花精力,還使一些腐朽沒落的文化大興其道:“五十掛零,墻根一蹲”,不少農村有一景,午前晌后,大好時光,一些上了點年紀,或暫時無事有點閑功夫的,往往村頭莊后的山墻根下蹲了一溜,除了東一句西一句地聊上幾句,就是東張西望發呆。這種除了勞作就無事可干的情況,形象地體現了人們文化生活的蒼白……這些令人遺憾的現象,從反面印證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嚴重滯后。
當然,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有關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相當一些地方的農村文化建設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的。直接關系到農村的全國性、全省性群眾文化評比項目,我省的成績顯著,先進地區農村文化的繁榮景象,也十分喜人。但發展的不平衡,落后面的比例仍然不容忽視。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鄉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固然嚴重滯后,甚至一些經濟并非特別貧困的地區,農村文化建設也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不少鄉鎮甚至保證不了有一個說得過去的圖書室和文化站,文化娛樂設施更為缺乏,而下延到村就更沒有什么機構設施可言了。機構的不健全,基礎設施的不足,組織管理功能的缺失,當然嚴重影響了相應地區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造成了這些地區農民文化生活的匱乏。甚至連一年一場戲,一部電影都看不到。農民想有個健康的休閑很難,健康文明的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常年難以舉辦,農民獲取科技知識、法律知識的渠道極不通暢,整個轄區的文化向心力嚴重喪失。這些都構成了農村文化建設相對于城市文化建設,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整體上的嚴重滯后。
形成農村文化建設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外出打工人員多,使農村文化工作的運作主體大量流失、使作為群體性的農村文化工作少人問津等等客觀原因固然存在,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文化政策得不到充分落實,某些鄉鎮領導對文化的認識不足,目光短淺,他們認為文化對經濟的貢獻不大,甚至還是用錢的大戶,對文化的投入往往不足,各種原因導致的文化站功能喪失等等主觀上的舉措失當。近年,鄉鎮機構改革后,文化站與廣播站合并為文廣站,農村文化工作缺乏管理,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文化建設相距甚遠。有些農民說:“撤銷了獨立的文化站,基層文化工作無人過問了。廣播啞了,群眾在家看黃色影碟,無人管理,鄉鎮開會只面對鄉鎮的黨員、干部,上面的精神到基層又啞了。
筆者認為,產生這樣的情況有幾個原因:一是農村文廣并站后不能形成合力。本來文廣合并有利于“大文化”資源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充分發揮文化和廣播的優勢。但根據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鄉鎮甚至沒有人任文廣站長,或由原來的廣電站長管一切工作,文化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另外,文廣站已合并的鄉鎮人員縮編減員,出現基層文化專職人員的斷層。二是領導重視力度不夠。鄉鎮普遍存在領導只重視經濟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文化工作擺不上議事日程,在鄉鎮干部工作年終的考核中文化工作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多被抽出包點,或變成“雜役”,一年到頭,借用出去招商引資,抓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各項突擊任務,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抓文化工作。文化主管部門因“三權”下放而鞭長莫及。三是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站“三權”下放鄉鎮,文廣站的管理由條管理變塊管理后,對農村文化工作開展十分不利。鄉鎮文化干部中只注重辦好鎮里交辦的工作,文化部門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閣,從而形成農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錯位,黨的文化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難以落實到基層。顯然,只有實事求是地看到農村文化建設的滯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種滯后所形成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通過努力,真正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加強和發展。
三、必須強調,農村文化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的治國方略之一。其主要內容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農村文化建設,既是一項以人為本的工作,也是一項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因此,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農村文化工作整體思路的形成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原則性依據。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握兩大原則,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改革創新。
中國農村是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承的社會實體,一方面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承襲性,另一方面又有著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因此,農村文化工作的設計與開展必須強調因地制宜的針對性和實事求是的實效性。從實事求是出發,我認為我們的工作起碼應做好這樣三點:一是要加強機構建設,要根據當地文化站的現狀,對其進行有效的完善提升,而不是導致其功能缺失的撤并。既要明確職責,優化人員結構,改進工作套路;也要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設施,幫助它確立起龍頭地位,從而以小城鎮為中心,組織起一個覆蓋全域的高效的工作網絡。二是要把特色文化的挖掘開拓作為標志性的文化建設項目來著力打造。特色文化是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傳承性的民間文化,產生于一方土地之上,滋育于一方民眾之中,對當地的文化形象具有鮮明的標志功能,對當地的民眾具有強烈的親和力。各地農村的特色文化資源是豐富多彩的。通過具有鮮明個性的特色文化建設,可以使當地的文化傳統得到充分的開掘,民風民俗得到有效的整肅,幫助民眾充分認識自身的文化特性,從而有效帶動整體工作的開展。三是通過工作網絡抓好一方農村文化的繁榮。在特色文化建設、送文化下鄉等活動的帶動下,積極培育并經常開展符合當地文化習慣,符合當地文化資源狀況的創作、比賽、展覽、演出等等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特別是抓住當地的年節習俗,及其他具有特殊民俗意義的時機,認真策劃、精心舉辦一些廣大群眾樂于參與的特色活動,使農村文化生活貧乏的現狀得到實際的改善。
強調針對性、實效性的實事求是精神,又必須和創新意識相結合,才會使我們的工作具有適應時代發展的生命活力。這種意識的加強應該既體現在體制創新上,也要體現在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上。關于體制創新方面,無論是文化站的改革,特色文化村、文化室、文化戶等等的創建,還是經費的籌集、投入渠道、使用制度等的創立,都應以其實際效能為評判依據,不管理論起來如何頭頭是道,實施起來不見效果甚至事與愿違,都算不得是好的創新舉措。至于活動內容及形式的創新,則首先應考慮如何適應農村社會的時代特征,以滿足發展了的農村社會廣大群眾的需求為目的。如打工現象的存在,經濟模式的改變,文化層次的提升等等,都為農村文化活動的策劃、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創造因素。其次也是更為根本的是,要考慮如何有利于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問題。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在策劃農村文化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到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健康文明、積極向上,而且更要考慮到活動內容和形式的精彩新穎,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只有思想性和吸引力相結合,才能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只有最廣大的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才能使廣大農村的文化生活得以普遍繁榮起來。
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前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中央對農村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國農村經濟將不斷壯大,農村社會將不斷進步。只要我們的農村文化建設在中央及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關心下,在科學發展觀的關照下,實事求是地分析其現狀,科學切實地規劃其未來,并積極認真地付緒實踐,就一定會改變其落后的現狀,使廣大農民在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廣大農民素質的提高,為農村綜合生產能力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綜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之舉,文化建設必須全過程地滲透在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中。只有文化建設抓好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后勁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設抓好了,農民的綜合素質逐步提高了,鄉風文明、社會穩定和諧的目標才能實現。現實情況是,很多傳統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解體或走向消亡,適應新時期的文化還沒有發展起來,而農村更急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因此,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看,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順應歷史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