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在饑餓時,只有一種煩惱,吃飽以后,便會生出無數的煩惱。前者是生存的煩惱,后者是發展的煩惱,而我們就正處于這樣一種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振奮了人們的精神,增強了人們創造新生活的信心,激烈的競爭、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使人們的情感世界產生某些躁動和不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就要靠文化。
一、現今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化不僅是知識的積累,而且是人用以認識自己和相互理解的工具,是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和創造活力的精神來源。這種重要性有時候也許是潛在的、隱性的,但它的效能卻是實在的、巨大的。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組織方式,不論在什么情況下,總要受到其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文化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文化發展有助于化解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
在現代文化的概念中,文化是法律制度以外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潤滑和促進作用。首先,有利于形成適應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文化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猶如一張無形的網將先進氣息帶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其強烈的感染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夠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眾,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民。因此,只要把握住文化的發展方向,文化對社會道德評價準則的形成,對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對以和為貴人際關系的促成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其次,有利于人自身內心矛盾的排解與釋放。人文關懷是就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特點。大力發展文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是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具體體現。第三,有利于提高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是實現國家穩定的前提,當然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我國古代即重視發揮文化對構建社會“大同”的作用,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個人不僅要對自己、對家庭負責,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可見文化對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文化發展有助于解決社會發展與活力缺乏之間的矛盾
一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原始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這種終極目標是人的根本追求,是人行為最原始、最持久的動力。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精神動力。文化作為一種成果,融于整個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脈絡之中,在實現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目標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三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直接的智力支持。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加大文化育人力度,它即是智力支持,這種支持不但有助于公民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更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必要的教育、科技和人力資源支持,使社會具有更大的進步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文化發展有助于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文化發展可以直接推動和諧。中華傳統文化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最著名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這里的“天”即指“廣大自然”,也意為“最高主宰”:“合一”原始之意是指自然的天與人合一,即宇宙真理與人生真理是重合一致的。后來演化為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必須和諧發展的思想。在中華民族偉大的創業史上,自始至終都反映了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中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反映了他對環境生態的一種擔憂。莊子崇無為、尚自然,他為我們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天人和諧共處的完美圖景:“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雀可攀援而窺”。在今天發揚“天人合一”的產傳統文化思想,可以補救我們對自然環境的傷害,重新處理好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積福。
二、精心打造品牌活動,全民搭建文化舞臺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其主要議程是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東陽市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努力營造文化大市。在五事精神的帶動下,政府創新發展,精心打造品牌活動,全民搭建文化舞臺,進一步推進東陽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創建和諧家園:
(一)文化大講堂創文化大繁榮
城市因文化而有品位,市民因文化而有內涵。為充分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東陽文化大講堂以“傳播優秀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共享文明成果,提升城市品位”為宗旨,通過舉辦大規模、公益性、免費的文化普及活動,為市民呈上了一道道豐盛的文化大餐。袁伯偉講“贏在創新”,金正昆談“交際禮儀與有效溝通”,錢文忠論“傳統文化熱的背后”,等等,市民聽后都贊嘆不已,覺得從中受益匪淺。
市民文化講堂還設在市圖書館報告廳,定期邀請市內知名人士舉辦小型講座,請本土行家普及文化知識,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知識需求,如邀請有“英語活字典”之稱的蔣文生為廣大市民作“如何快速掌握英語單詞”的講座。盡管只是小型講座,來的聽眾卻超過預期,許多后來者找不到座位,就在通道、門口站著聽完整堂講座;邀請中華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王曉燕走進文化講堂,給市民們作《教育孩子家長必須注意的六大問題》的專題講座,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豐富的案例,給市民講解了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必須注意的六大問題,在座的家長都表示深有同感,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發。
(二)百姓茶坊品味傳統文化
2009年年初,東陽市有關部門對市區十字街口的一處古建筑進行了修繕,開設“百姓文化茶坊”,它向百姓免費開放,走進這座茶坊的市民不僅可免費品嘗清茶,而且逢周二、四、六晚上還可欣賞曲藝表演。“百姓文化茶坊”借助東陽道情、說唱、婺劇、越劇等形式,傳播傳統民間文化。東陽道情等草根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從而讓市民的生活休閑與文化欣賞結合起來,“百姓文化茶坊”也成了一處融休閑娛樂、道德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一體的文化活動樂園。
(三)文化廣場成群眾大舞臺
東陽市還以豐富文化活動為目標,打造“品牌文化廣場”。通過多種方式,東陽市有關部門鼓勵和扶持并打造以城區主要廣場和各鎮鄉(街道)中心廣場為主體的群眾廣場文化活動品牌,使之成為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欣賞和交流文化活動的中心陣地,并對全市農村、社區文化活動發揮輻射與引導作用。如在城區黌門廣場,由社區組織的文藝晚會定期登場;在城鄉各廣場,跳舞健身等文體活動幾乎天天在開展。越來越多的文化活動,就這樣融入市民的生活。
(四)鎮鄉文化站成群眾學習樂園
“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農民不是新農民,“經濟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農村也不是新農村,只有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農村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成使用讓農民真正享受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真正成為了自己的文化主人,展示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以前農閑時,農民除了打牌還是打牌,要么就在背后面搬弄別人的是非,常常弄得鄰里不和。而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成使用就為社區文化氛圍的營造提供了平臺,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熱情。社區居民的文化娛樂已不再滿足于在家里看看電視、碟片了,逐漸富起來、眼界開起來的農民,開始注重更高的精神追求了。在這里百姓們讀書看報,給自己充電;在這里打球排舞,讓自己健身娛樂,從個體的文化享受,到逐漸追求群體文化品位的提升,一個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在逐漸形成。
(五)創機關圖書室,當學習型干部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更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和工作,對人們的綜合素質要求是相當嚴格的;而提高自身素質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學習、不斷地學習。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黨中央歷來重視干部的學習,始終把學習作為提高干部隊伍素質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東陽市政府為打造學習型機關,開辦自助圖書室,給機關干部讀書創造一個新的學習平臺,多讀書,多學習,豐富知識,汲取營養,陶冶心靈,為更好地做人干事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這也對我市倡導爭當學習型干部、爭創學習型機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回顧過去,東陽人勤耕苦讀,奮力拼搏;展望未來,我們崇文重教、精工善藝、大氣包容、創新圖強。我們不僅要干事,更要以創新的思維、開放的理念去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活動,促進文化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