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中,必須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廣開思路和言路,同時又善于引導,因材施教,即時點撥,并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盡力解放學生的思想,促使學生顯示出各種不同的思路和發展水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因材施教。
[關鍵詞]啟發;引導;點撥;目材施教
啟發式教學并不是某種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是指符合學生認識活動規律的教學過程。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如講授、講解、談話、討論、復習等,都可以成為啟發式,也都可以成為注入式。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中是否能調動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其能獨立思考,依靠自己的已知,來主動地探索、擴展新知,達到掌握、運用知識的目的。
我們不能把講授或講解,籠統地都看作是注入式教學。如果教師一面“講”,同時又引導學生一面“思”,“講”和“思”同時并進,互相呼應,使學生在聽講時,興致勃勃、趣味盎然、思維活躍,既能由已知達到新知,又有助于廣開思路,掌握老師所教的知識系統,這就是啟發式的講授和講解。
‘
有些教師認為:講還聽不懂,還完不成教學進度,怎么能用啟發式。“啟而不發”白浪費時間,這種情況確也有之,但問題的癥結也正在這里。學生掌握知識不是“講懂”而是“學懂”的。是由學生認真聽講,周密思考,由已知向新知轉化的結果。有“思”才有這個轉化,有“思”即使不講,也可能弄懂。光有講不引導學生去“思”,仍不可能弄懂。懂,歸根到底是學生開展獨立學習活動的結果。
運用啟發式要做到得心應手,有教有學、教學呼應,以講促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方面視野狹窄,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必備條件和規律缺乏認識,對教材缺乏重新加工的能力,那就勢必可能把講授當作是最方便或最省事的方法。從而勢必越多講,使學生變的越遲純,反之越遲純就越多講。這樣就造成了教學走過場,趕進度的形式主義??梢姡瑔⒍话l的責任主要不在學生方面,因為世界上不存在無可啟發的正常學生。
那么運用啟發式教學應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盡量開拓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領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
以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管按教學進度完成“教”的任務。對學生是否學習和掌握了知識漠不關心。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夠的責任心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果說責任心不強是工作態度問題,則教學方法不妥就主要是能力因素,一個只會照本宣科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領域的。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沒有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教師再努力,再用功也無濟于事。因此,需要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如講解時要注意思路清晰,綱目突出,語言流暢,理論聯系實際。敘述要注意情感滲透,做到情理交融,融會慣通,既富有針對性,又富有生動性,趣味性,深入淺出,有利于學生接受。所安排的技能訓練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等方式,親自動手、動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主動獲取所學知識。
但事實卻不盡然,目前我們一些學校中,教師只管滿堂灌,趕進度。學生幾乎人手一冊所謂的“學習指導”書。這些指導書實際上就是按教材順序編制了一些填空、解釋、簡答、分析等,并附有“標準”答案。學生用起來很省事,完全不必翻書動腦筋。一切照抄照念、照背了事,這仿佛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方便學生學習,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它減掉的是學生獨立思考,勤于動腦,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因而加重了機械記憶的負擔,助長了呆讀死記的學風和教法,使各種“標準”答案在學生頭腦中變成了浮光掠影,轉瞬即逝的東西,推廣這種指導書是毫無益處的。
二、放手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各抒已見,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素
《學記》主張“導而弗牽”是大有道理的。教學理應抓住重點,在為學生開拓獨立思考領域的同時,引導他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達于某種正確結論。而不是牽著學生鼻子簡單地跟著教師齊步走,得出與教師一樣的預定的結論。
《莊子,田子方》中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如果老師要求學生亦步亦趨,學生也就會專門揣測教師要我怎樣想,我就怎樣想,老師喜歡我怎樣說我就怎樣說,這就會使學生的思路和結論、甚至學法和問題的解法,變成統一化和單一化,這樣,學生只有記憶,沒有思考,甚至思路也是背下來的。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的課堂提問,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等,往往要求學生眾口呈詞,或對學生設置“圈套式”的提問,以達到教師預定的,絕對化一的思路和結論,最后照抄照背了事。對于學生提出的異議不置可否,或不予理睬。這并不是“導而弗牽”的啟發式,而是化導為牽,“引君入甕”的所謂問答法。這樣下去,天長日久學生養成一種習慣,覺得沒有進行獨立思考的必要,因為標準是老師的教案。我們經常看到,那些亦步亦趨的學生,呆讀死記,自信心不強,雖考試成績優良,但實際工作能力平平,甚至有的不能勝任工作。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廣開思路和言路,同時又善于引導,因材施教,即時點撥,并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盡力解放學生的思想,促使學生顯示出各種不同的思路和發展水平。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因材施教。
三、啟發式教學必須實行因材施教
任何一個班上的學生,在“材”的上面是有差異的。因而在教學進程中必然會出現參差不齊或分化的現象。如果要求絕對地不準分化也是不正常的。解決這一問題最為科學有效的辦法,就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為一項原則來看待,實質上意味著采去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區別地對待不同的學生,區別對待,僅僅限于教學方法的運用,絕對不是教學態度上的區別對待。即不可欣賞尖子而厭棄差生。這樣做,就必然壓抑差生的智慧潛力,貽誤他們的發展,也必然造成同學之間的互相岐視,使班上的道德面貌惡化a
教學方法上的區別對待,決不是在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內容上對差生降低要求。實際上課標的基本要求,只要努力學習大部分學生是能夠掌握的。學生中出現差生的原因并不在于差生本人不能學好,主要在于我們忽視了調動他們內部的精神力量。尤其常見的是忽視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把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
首先是教學形式要多樣化,除采取全班課堂教學之外,還應采取分小組教學和個別輔導的形式,把三種形式適當結合運用。進行小組或個別教學的輔導,是特別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啟發學生開竅的。輔導的根本方法是因材施教。
其次,獨立作業不應全班一律化,應按不同類型加以適當區別對待,或在作業中確定選作范圍。這樣,一方面差等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完成任務,樹立信心,逐步跟上和趕上大多數。作業上的區別對待,正是為了縮小發展上的懸殊差別。
第三,凡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都應及時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以增強差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對差生要特別重視彩用啟發式的輔導方法,幫助他們自學,促使其不斷進步。只有啟發進步,才能使他們抬起頭來,也才有可能引導他們走向全面發展的道路。
總之,因材施教,在實質意義上就是因材施行啟發式教學和教育,啟發式教學和因材施教是相互為用的,只有善于因材施教,才能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只有運用啟發式教學,才能有利于深入了解學生,從而進行因材施教。只有那些善于運用啟發式的教師,才能研究和了解學生,同時,也才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利用這種因素的特有感染力,激勵學生產生創造性的學習氣氛,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魏澤馨,傅任敢教育譯著選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董遠騫,教學原理與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