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評判和道德生成
道德評判和道德生成是道德教育實施過程中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其中,道德標準是關鍵的中介因素,是道德評判的依據,是道德生成的質與量水平;道德評判檢驗道德標準,同時促進道德生成;道德生成會提高道德評判。人類的道德教育中道德評判和道德生成主要是對歷史道德傳統的繼承。因為道德現象作為人類的一種意識形態,其標準和規范是經過長期的歷史進程積累形成的,與社會政治經濟形態相比具有穩定性和很強的繼承性。中外歷史發展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道德教育的遺產,歷史上對道德問題的探究及成果是我們道德標準的重要來源。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紛繁復雜的人物和事件為我們實施道德評判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及后人對其所做的評價,為我們的道德素質提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或作為榜樣,或作為教訓。
道德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環。做人,應該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華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的內涵。講道德、講文明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基準,特別是對社會關系、天人關系的探索不乏精到之處,很多內容和觀點應是解決目前世界范圍的社會危機的有益途徑。概括起來講,在中國傳統道德理想里有兩點是非常關鍵的,對后世人格發展乃至今日仍起著重要影響:一是突出強調理想的人格。孔子說:“仁者,人也。”中國傳統文化講人,最為講求的是道德修養的完善,反映在教育目的上是把“明人倫”作為對人最基本的要求。儒家所講的德性,反映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要嚴于責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在道德規范與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上,重義輕利。二是其強烈的入世精神。有人將無為和消極遁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以說明封建文化的衰落和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這是片面的。從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直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中所體現和流露的,是一種濟國救民的情懷,是一種強烈的歷史和道德的責任感。正如張載所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在中國傳統教育中,也正是從要求修身、齊家開始追求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政治理想。要做事,先做人,在這一點上,中西傳統是基本一致的。西方哲人蘇格拉底也是將“義”看得高于生命,“真正困難的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逃避做不義之事;不義之事比死亡更難逃避。在今天的審判中,我這個遲鈍的老人不能逃避死亡和危險,但聰明而敏捷的原告卻不能逃避不義,不義比死亡更能毀滅人。”①
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所謂道德是指人的道德。歷史上著名人物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無疑將對人們的道德形成和發展起著感召和示范的作用。愛因斯坦在紀念居里夫人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歷史上的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是靠他們的權威、財富,更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美國獨立戰爭中,華盛頓和杰弗遜功高權重,是英雄,因為他們代表了北美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愿望以及為自由和民主而舍去一切的精神。同樣,在獨立戰爭中,納森·黑爾,一個極不起眼的教師出身的中尉,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獲得的情報送給部隊就被英軍絞殺,但他也是英雄,以其藐視敵人、大義赴死的精神成為與華盛頓比肩而立的偉人。他的臨終遺言“我惟一的遺憾是我只能為我的民族犧牲一次”將永遠是人類歷史上最高貴的品質和精神之一。
與此相反,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違背道義和正義的邪惡現象則會從反面給人的道德形成和發展提供教訓。就個人而言,如歷朝歷代的奸佞之臣、荒淫之君:就國家民族而言,德意志及日本法西斯主義對世界和平和他國、本國人民利益的損害。值得我們反省和體察的不僅僅是屬于個人的道德行為問題,還應進而擴大到整個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道德發展趨勢和健康和諧發展的文明程度。
二、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關心
二十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學會生存”的教育口號。它在一份重要報告中指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使學生在這個復雜而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學會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和相處。報告明確指出,“教育有一個使命,就是幫助人們不把外國人當作抽象的人而是把他們看作具體的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理性,有他們自己的快樂;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國際理解、人類友愛、民族間相互依存的意識,是現代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所追求的世界性的道德目標之一。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提出了“學會關心”、“學會共同生活”的教育口號,將培養人類的相互的理解、友愛、合作精神作為現代教育的一個普遍理想和準則加以倡導。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北京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世界教育大會,就以“學會關心”作為大會的主題,極力倡導人類間關心、友愛、尊重與合作為主體的和諧發展的社會新道德。
這些教育理念和口號的提出,是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而對人類發展所遇到的新問題和新形勢而提出的。在此前的時代里,人們習慣于從法律理性的方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特別在發達國家,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和危機越來越多地反映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的冷漠,對自身價值和前途的迷惑和懷疑越來越成為人類進步的痼疾;另一方面,在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中,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有進一步激化的危險。在這種形勢下,在講法制、講制度之外,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發展和協調矛盾。歷史教育在這方面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學習歷史加深國家民族之間的了解,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寬容友好相處,一個重要前提是相互了解和認識,特別需要在文化傳統、歷史、宗教和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理解與溝通。歷史教育應該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陣地。二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有非常精辟的見解和理論。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提出了“能群”的主張,即和諧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怎樣才能“能群”呢?儒家建立了一套道德規范,即“仁”、“愛人”,做事首先要為別人著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我國古代的道家學派提出了“天和”的寶貴思想。“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②所謂“天和”,即指人和自然的和諧。中華民族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精神,雖然是古代的產物,但它作為關于世界普遍規律的表述,不僅有歷史價值,而且也具有現代意義。
三、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及其他
這里,我們再次明確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等具體的德育教育目標,是因為在我國現行的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均強調了這些目標。而且這些目標與歷史教育的教學內容聯系密切,基本上也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其中,除了專設德育課程進行德育教育外,要求各學科教學也要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滲透。對于歷史學科,大綱強調:“歷史常識教學,最易于具體、形象、生動地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方面的一些重大成就和對人類的杰出貢獻;知道近代史上帝國主義野蠻侵略我國的主要罪行以及中國人民受欺凌的主要史實;知道中國人民抵御外侮、捍衛中華的重大斗爭和一些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事跡;知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新中國英勇奮斗的主要事實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教育學生學習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見,歷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道德性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
注釋:
①色諾分.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早辯[M].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②莊子·天道.
參考文獻:
[1]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劉鴻武.人文科學引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吳鵬,房列曙.人文社會科學基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朱漢國,王斯德.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山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常苧,男,陜西漢中人。青海省德令哈市教育局所屬中學教師。2007年考入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生,攻讀歷史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