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后毛澤東的發展觀中,事物發展的邏輯起點是矛盾,認識的直接起點是實踐,實踐的直接起點是上次實踐上獲取的認識;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客體是政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發展的戰略和目的因時期不同有所差異;政策和策略選擇也隨戰略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發展的理論思想保障是堅持馬列主義,政治保障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發展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發展的動力支持是革命與改革,發展的環境是穩定;發展的方向是“自由王國”,發展的社會定位是,發展是好的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的標志。
【關鍵詞】建國后;毛澤東;發展觀
建國后毛澤東的發展觀,包括毛澤東關于事物發展的基本理論,對新中國的基本理念,對新中國發展有重大直接意義的理論、思想、戰略、目的、政策和策略等體系。它是毛澤東發展觀的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毛澤東思想發展觀的主要的部分。探討建國后毛澤東的發展觀,有助于我們了解科學發展觀的淵源,有利于我們實現科學發展由自發變自覺,有益于我們實現從科學發展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和厚重的理論、文化底蘊。
建國后毛澤東的發展觀,其內容如次:
一、事物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直接起點
(一)發展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即根本、根據、始發點,最基本的依據。毛澤東堅定地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觀和唯物史觀,堅定地堅持“事物發展的邏輯起點是矛盾”,“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這一哲學命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矛盾論》、《論聯合政府》等著作中充分的展示了這一觀點和立場。毛澤東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1]全國解放后,毛澤東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他在《論十大關系》一文的最后指出:“一共講了十點。這十種關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這個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一定還會遇到新的矛盾,新的問題。”[2]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又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我國人民內部還存在著矛盾,正是這種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3]
(二)發展的直接起點
毛澤東關于發展的直接起點說,集中體現在《實踐論》等哲學著作中。毛澤東說:“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不能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4]“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后來毛澤東又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5]人們對某個事物從茫然無知發展到感性認識,又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認識的每一步的發展或提高都依賴于實踐,而且其直接起點都是實踐。由此可以認為,毛澤東是堅持“認識及認識發展的直接起點是實踐”這一哲學命題的。那么從此次實踐到后面高一級的實踐,這個發展的直接起點是什么呢?毛澤東認為,答案是唯一的,即“認識”,在上一次的實踐基礎上獲得的認識。后面的實踐之所以較前面的實踐“高級”,是因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源于前面實踐的認識的指導。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的飛躍,更主要的還表現于從理性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樣一個更高級的飛躍。
二、發展的主體和客體
主體與客體,在哲學上構成認識論的一對基本范疇。主體指認識者或實踐者(人),客體指作為主體認識對象或實踐對象的客觀事物。整個世界,包括人本身及其身體和生活的各個部分都可以成為認識的客體,它不依賴于主體而獨立存在。但是,只有進入人的實踐活動范圍和認識活動領域的那個部分,才是現實的客體,它與主體的能力密切相關。
(一)發展的主體
毛澤東關于發展的主體說,也屬于其“群眾路線”的內容。毛澤東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6]“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7]毛澤東不僅認為發展的主體是人民,而且認為,“人民群眾”這個概念的外延是動態的,它隨著國內外形勢、任務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基礎(工農大眾)不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每一次勝利,都是我們黨緊緊團結和依靠最廣大的人民大眾的結果。建國后毛澤東仍然認為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民主革命勝利后進入建設時期,面對國民黨腐敗政府遺留下來的山河破碎、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爛攤子,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的艱巨任務,毛澤東又特別強調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堅決地依靠人民進行建設。毛澤東深信,只要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就一定能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發展的客體
建國后毛澤東的發展觀中,新中國發展的客體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會、軍事、國防、生態、民族宗教關系、國際關系、國家統一等。
從黨的七大報告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國家發展最大的客體是社會主義工業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發展的客體是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國防、民族平等和團結、正常宗教活動、國際關系、國家統一等;此外,毛澤東還特別關注民主政治建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等問題。
三、發展的戰略和目的
(一)發展的戰略
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指出,國家發展戰略的目標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戰略的任務是發展新民主主義政治、新民主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文化。解放戰爭即將全面勝利之際,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提出 “使新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戰略。
新中國誕生之初,毛澤東和我們黨對國家發展的戰略主要以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來表述。1954年2月,七屆四中全會批準了毛澤東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指出了過渡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目標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戰略的任務是實現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公有制改造。含蓋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對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及戰略任務有著更為明確的表述,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說:“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8]1958年3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倡議而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及其六個基本點。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兩步走的步驟勾勒出新中國發展的藍圖,至今仍有重要意義。總之,國家發展戰略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強國,任務是完成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二)發展的目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發展的目的的表述包涵在戰略目標和任務內,即獨立的國家,民主的政治,自由的經濟,繁榮的文化。過渡時期,發展的目的是“借以達到大規模地出產各種工業和農業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確有把握地增強力量,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最后地鞏固人民政權,防止反革命復辟這些目的。”[9]總之是發展生產力,提高生活水平,鞏固人民政權。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有關發展的目的主要載于黨的八大文獻。黨的八大認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一時期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樣就把我們黨的發展目的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目的區別開來了。
四、發展的政策及其策略
毛澤東視政策和策略為黨的生命。他不僅通曉政策和策略的極端重要性,而且還闡明了制定與實行正確政策和策略的基本準則,即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和實行政策與策略,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并在實踐中檢驗,發展完善政策和策略。
與新中國發展有重大直接意義的政策及其策略如下:
(一)統一戰線的政策及其策略
為了實現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我們黨和毛澤東為我黨制定的最大的政策就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內容因其歷史使命不同而有所區別,大革命時期是反帝反官僚軍閥政府的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時期是反對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的獨裁政權的統一戰線,抗戰時期是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就是我們黨和毛澤東對建立統一戰線形式的策略。毛澤東對建立和維護統一戰線的方法、手段的策略也有系統、深刻的見解,如,“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和反對頑固勢力”、“既聯合又斗爭”、“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和“實行統一戰線下的獨立自主”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戰略目標,毛澤東為我們黨確定的最大政策仍然是建立和鞏固統一戰線,并于1954年將統一戰線載入了憲法。毛澤東還認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策略即民主的方法適用于統一戰線。[10]為了鞏固統一戰線和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毛澤東對各個黨派也提出了要求,即各個黨派之間的關系,是長期共存和互相監督;各個黨派都要注意思想改造,跟上時代的要求;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政治領導,不能企圖擺脫或削弱這種領導。[11]
(二)正確判斷、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政策及其策略
毛澤東認為,全國解放后,我國仍然面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這兩類矛盾能夠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正確判斷、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也是我國最大的政策之一。毛澤東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策略,即人民內部矛盾適用民主的方法解決,敵我矛盾適用專政的方法。在過渡時期,毛澤東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階級關系、經濟情況,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把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判定為人民內部矛盾,實行的策略是和平贖買“整個匪幫”(恩格斯語),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變資本主義工商業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而對于弱小分散的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實行合作社的策略。社會主義制度就這樣在一個泱泱大國和平地過渡過來了。這與毛澤東和全黨正確分析形勢,采用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是分不開的。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毛澤東和我們黨仍將工人階級和其它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判為人民內部矛盾,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一般地視為人民內部的階級斗爭。
在互助合作組織與單干農民的關系上,在糧食、災荒、就業、教育、知識分子、民主統一戰線問題這些人民內部矛盾上,毛澤東主張適用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策略。[12]對其它的人民內部矛盾形式,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實行經濟建設優先的平衡發展策略;對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之間的關系,實行統籌兼顧的策略;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地方上下之間的關系,地方和地方的關系,均實行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的利益統籌兼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也是利益統籌兼顧。[13]這種統籌兼顧、協調、平衡發展的策略到底還是“民主”,不過它是對事物矛盾的民主。
總之,要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適用民主的策略,它對人來說,是團結——批評——團結;對事是充分兼顧、協調,允許一定條件下的非均衡發展;處理敵我矛盾適用專政的策略。
(三)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的政策及其策略
實現工業化更是既定政策之一。其基本策略仍是“民主”,對事物的民主,即重工優先的統籌兼顧和適當安排。它以重工業為中心為前提,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既不走西方國家的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傳統路徑,也避免像蘇聯和東歐那樣的重工太重,輕工和農業太輕的失衡,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毛澤東這個基本策略是完全符合當時國情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較大的偏差。1959年以后,我們黨和毛澤東從提法上和具體把握上都有所調整,但實質未變。第二條是掌握好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發展的動態平衡,也即統籌兼顧。[14]第三條是,要靠農民的援助,主要是靠農業稅和“剪刀差”形成積累基金發展工業。第四條是,反對教條主義,根據我國的實際真心實意地學習和應用蘇聯的先進經驗。[15]第五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16]
(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和促進科學進步的政策及其策略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和促進科學進步,這也是毛澤東為我們黨和國家確定的政策之一。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和促進科學進步,毛澤東的基本策略是藝術上的百花齊放和科學上的百家爭鳴,要有民族特色,要有屬于自我的風格,要獨樹一幟,要“標新立異”。對于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按六條標準(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的領導兩條)衡量,然后按人民民主專政的方法解決。[17]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古為今用,要認真學習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洋為中用,使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同時毛澤東也認為,我們學的是人家的好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要有批判地學,有選擇有目的地學,要辯證地學。[18]學習其它國家和民族的長處,更不可以邯鄲學步,數典忘祖,全盤西化。[19]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發揮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作用。[20]
(五)發展友好、合作的國際關系,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的政策及其策略
發展友好、合作的國際關系,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這是我們黨和毛澤東的一貫政策。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和毛澤東力主結成國際的反法西斯的民主統一戰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認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及安理會的合法權利,鞏固和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族國家的親密合作,鞏固和發展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國家及其人民的團結合作,團結帝國主義國家的人民,爭取與帝國主義國家在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和平共處,制止可能發生的戰爭,多做些互利互惠的生意,這是我們的基本政策,也是國家基本利益所在,更是我們對全人類的貢獻。
五、發展的理論思想保障、作風保障、政治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發展的理論思想保障
毛澤東堅定地認為,馬列主義是我們黨的“靈魂”,堅持馬列主義是我們的事業勝利的理論思想保障。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說:“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21]“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22]1963年經毛澤東審閱的《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一文中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個最重要的經驗是,革命能不能發展和勝利取決于有沒有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黨。必須要有一個革命黨,必須要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必須要有一個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革命黨,只有這樣的黨,才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才能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否則,絕無可能完成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總之,馬列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和發展的理論思想保障。
(二)發展的作風保障(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全黨和人民都適用)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說:“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23]1957年全黨整風開始之前,毛澤東說:“我們黨現在準備開展一次整風運動。……要經過整風,把我們黨艱苦奮斗的傳統好好發揚起來。”“革命黨……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奮斗。一萬年以后,也要奮斗。”[24]
(三)發展的政治保障
毛澤東堅定地認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必須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這是我們的事業勝利和發展的政治保障。 “整個革命歷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勝利了。……中國的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曾經多次領導過革命,都失敗了,就是明證。”[25]隨著民主革命的勝利,進入和平時期后還要不要共產黨的領導,或者說共產黨能不能領導經濟建設,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有些人表示猶豫、擔憂和懷疑。對于這種疑問,黨和毛澤東作了明確的回答。早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作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全國解放后,黨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迅速地恢復了國民經濟并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三大改造,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贏得了人民的信任。事實證明,我們黨不但有能力領導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而且,在中國所有的政治派別和政治勢力中,唯有中國共產黨有能力擔當此重任。1956年過渡期結束后,又有一些人提出了要不要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1957年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我國政治生活中必須堅持的六條標準,其中“有利于鞏固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削弱和擺脫黨的領導”是最重要的一條。1957年至1958年的黨的整風運動中,極少數人借整風之際,攻擊黨的領導是“黨天下”,公開要求“輪流坐莊”。我們黨和毛澤東予以堅決反擊。雖然有擴大化錯誤,但也捍衛了黨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在1957年5月接見共青團三大代表時又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說:“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26]毛澤東還認為,從共產黨自身來說,要保住執政黨地位,必須加強自身的建設,首要的是民主集中制建設,這是黨的組織建設,共產黨員還要加強自身的理論思想建設和三大作風建設。[27]
(四)發展的人才保障
發展的人才保障,毛澤東認為它包括領導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黨務人才等各方面人才。抗戰開始一年多,我們黨就遭遇到人才尤其是領導人材匱乏的困惑和威脅,毛澤東主張盡力盡快解決人才短缺問題。毛澤東在此的人才概念,包含了軍事、政治、文化、黨務、民運方方面面的黨內外人才。一年后,毛澤東又主張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革命隊伍。建國后,毛澤東的人才觀又有發展。1955年毛澤東說:“這樣的技術夜校,每個鄉,都應當辦起來,……農民的學習技術,應當同消滅文盲相結合。”[28]1956年毛澤東同藏族人士談話時指出:“民族區域自治地區要搞建設,便要有自己民族的干部,自己的科學家。……要有使用機器的人才,要有農業科學家,要有地質科學家。漢人也是一樣。……你們要有計劃地培養科學干部。”[29]
六、發展的“活的靈魂”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三個哲學概念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以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意義與形式滲透、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建國后毛澤東的發展觀中,“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發展的“活的靈魂”。
(一)實事求是
毛澤東是我黨實事求是的典范,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毛澤東帶領全黨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主觀主義傾向不懈斗爭的勝利結果。民主革命時期,針對黨內嚴重的主觀主義傾向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38]“我們的陣地只能一個一個地奪取,我們的力量只能一點一點地聚集,這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問題。二十四年的經驗證明:想一手抓一個天下是抓不到的……斯大林告訴我們,要學習美國人的實際精神,還要有俄國人的革命氣概,把二者結合起來。”[31]在毛澤東看來,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也不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實事求是”,戰爭年代是這樣,和平建設時期也不例外。盡管我們黨和毛澤東本人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曾犯過錯誤,甚至是嚴重的錯誤,客觀上背離過“實事求是”,但毛澤東從指導思想上仍然信奉“實事求是”的原則,并沒有背離這一思想路線。1953年毛澤東說:“做一切工作,必須切合實際,不切合實際就錯了。切合實際就是要看需要與可能,可能就是包括政治條件、經濟條件和干部條件。”[32]1959年,針對大面積的浮夸風,毛澤東說:“我們辦農業工業的經驗還很不足。一年一年積累經驗,再過十年,客觀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們認識,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自由了。……同現在流行的一些高調比起來,我在這里唱的是低調,意在真正調動積極性,達到增產的目的。”同時毛澤東還認為,堅持實事求是務必做到三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堅持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本質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反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唯心史觀;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和革命理論指導下的對世界對自身的改造,反對唯理主義、一切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對革命理論的束之高閣等。
(二)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促進事業發展的根本路線。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和我們黨努力踐行“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是人民的主體,工農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基本的革命的力量”、“人民群眾屬于我們黨”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全國解放后,毛澤東仍然認為,要發展我們的各項事業還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1951年,就鎮壓反革命問題毛澤東指出,必須實行黨的群眾路線。就土改工作毛澤東指出,土改工作主要應注意真正發動群眾,由群眾自己動手推翻地主階級,分配土地。就“三反”、“五反”毛澤東說,應把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斗爭看作如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一樣的重要,一樣的發動廣大群眾包括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人士去進行。……同民主革命一樣,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恢復經濟、社會主義改造等斗爭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說,無一不是我們黨實行群眾路線的結果。1957年春天,毛澤東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又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共產黨要善于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33]為了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的脫離群眾的錯誤,1961年毛澤東和黨中央提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重新提倡貫徹群眾路線。同時毛澤東還認為,“人民大眾也是有缺點的”,[34]實行群眾路線務必開展三方面的斗爭,一是跟“英雄”創造歷史和人類歷史是“天意”(絕對精神)自我運動的外在表現的唯心史觀作斗爭;二是跟崇拜群眾自發性,放任自流疏于管理,不對群眾實施經常性的、正確的灌輸教育,對于人民的缺點甚至也不批評的“尾巴主義”和不作為作斗爭;三是跟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冒險主義、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違法亂紀作堅決的斗爭。
(三)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主要是指把馬克思主義真理同本國實際相結合,自己獨立地尋找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方針、路線、政策。毛澤東認為,要發展我們的事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全黨團結起來,獨立自主,克服困難,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同時毛澤東還認為堅持獨立自主務必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迷信和依賴外國,言必稱希臘,另一種是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什么都是自己的好,“自戀”。即展開“兩條戰線”上的斗爭。
七、發展的動力支持和環境支持
(一)發展的動力支持
利益分配制度的嚴重失衡造成分配不公,甚至造成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直至“固化”的社會格局,引發人們的社會心理失衡,終會引起社會革命與改革,是革命與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了事業的發展。這是由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以至于決定作用的性質決定的。毛澤東始終把發展的動力定格在“革命”與“改革”層面上。
1921年初甚至更早,毛澤東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道路。1921年1月1日至2日他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中指出:“現在國中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顯然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改造,一派則主張改良……改良是補綴辦法,應主張大規模改造……至于方法,啟民(新民學會一會員)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只此方法較之別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質為多。”“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大概有下列幾種……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35]建國后,毛澤東和我們黨又及時發動和成功領導了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其它民主改革以及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些具備完全革命意義的“改革”或“改造”,實質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的“不流血”的正義戰爭,絕非一般意義的“改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說:“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點,甚至連國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了。”[36]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革命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不容置疑的。之外,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有技術革命,文化革命等,這些革命無疑是技術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體制改革是指在既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內對其不適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關系等進行調整和理順,為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推動力支持和開拓空間。它不觸動根本的制度層面。1956年蘇共20大后,毛澤東總結與借鑒蘇聯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體制開始了反思,初步顯露了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思想和動機。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毛澤東主張要有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毛澤東還主張企業要有點“獨立王國”。對企業管理,毛澤東認為,所有制問題解決后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問題。要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在如何對待新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觀點,并把這種政策稱為“新經濟政策”。他還懷疑我國的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主張和觀點大都沒有很好的貫徹下去,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
(二)發展的國內環境
關于發展的國內環境。毛澤東認為,在社會制度是進步的前提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穩定,“亂”只能破壞發展。50年代匈牙利事件發生后毛澤東沉痛地說:“匈牙利的一部分群眾受了國內外反革命力量的欺騙,錯誤地用暴力對付人民政府,結果使得國家和人民都吃了虧。幾個星期的騷亂,給予經濟方面的損失,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我國另有一些人在匈牙利問題上表現動搖,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世界上的具體情況。”[37]很顯然,一個國家的經濟、民主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依賴于人們的一心一意、全社會的齊心合力,即穩定、“向上”、和諧的社會環境,在一個動亂不休、太平無望的社會里,是不可能搞好建設的。上世紀我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給國家、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損失,則從反面進一步說明了這個道理。
(三)發展的國際環境
關于發展的國際環境,毛澤東認為非和平莫屬。1954年毛澤東會見英國代表團時說:“中國是農業國,要變為工業國需要幾十年,需要各方面幫助,首先需要和平環境。經常打仗不好辦事,養許多兵是會妨礙經濟建設的。如果諸位同意的話,我們要繼續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想,這也是英國、法國所需要的。我們的國家現在還很窮,如果能得到幾十年和平就好了。”[38]
“歸根一句話,不打仗最好。……我們現在正執行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也正在開始。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全盤計劃就會打亂。我們的錢都放在建設方面了。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和文化計劃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個戰爭計劃來對付戰爭。這就會使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延遲。……總之,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來防止戰爭,爭取持久的和平。”[39]“1956年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又指出:“我國人民還要同世界各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而奮斗。”[40]
八、發展的方向和社會定位
(一)發展的方向
發展的方向,即發展的趨勢或總趨勢。毛澤東曾說過:“任何過程,不論是屬于自然界的和屬于社會的,由于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都是向前推移向前發展的,人們的認識運動也應跟著推移和發展。”[41]“全世界自古以來,沒有任何學問、任何東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發展的……停止了發展就不是世界。”[42]“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43]毛澤東認為,世界是不停頓地向前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等的發展是不間斷的,是向“上”的,發展的大趨勢是人們漸近于“自由王國”,最終達到自由王國。
(二)發展的社會定位
發展的社會定位或社會認知度是指人們將“發展”定在一個什么高度上。毛澤東說過: “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44]所以,“發展”是正確的方針、路線的標志,是好的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的標志,是政黨受到人民擁戴的前提,是中國共產黨生存的前提。毛澤東的這個思想和主張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6][8][9][11][12][13][14][15][16][17][18][19][20][21][23][25][26][27][30][34][35][36]毛澤東著作選讀.
[2][3][24][29][37][40]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
[4][41]毛澤東選集.一卷本[M].人民出版社.1964.
[5][43]毛澤東文集.第八卷.
[7][44]論聯合政府.
[31][42]毛澤東文集第三卷.
[10][22][28][32][38][39]毛澤東文集第六卷.
[33]毛澤東著作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