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監管比分散監管要好,監管范圍大比監管范圍小要好,這樣有利于資源配置效率提高。
9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首次召開指導監督地方國資工作的專題會議。在中央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的背景下,國務院國資委著手地方國資工作的監督,傳遞了什么信號?全國新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框架現在又是什么狀況?帶著一系列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博士。
總結經驗 理清思路
《國企》:國資委主任王勇就地方國資工作的專題會議作出批示稱,加強對地方國資工作的監管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會議的召開或為下一步推動地方國企的兼并重組做好鋪墊。您是如何認識這次會議?
李保民:經過20多年的企業改革,國有企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國務院國資委成立7年來,中央企業業績突飛猛進。從19到24到30,最近三年,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中央企業在世界財富500榜的名單中實現了完美的三連跳。中石化、國家電網和中石油三家中國能源企業還躋身榜單前十。我們還經受住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即將昂首邁入“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在今年底將濃縮為100家左右,并努力打造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我們在國資監管體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一方面,地市以上國資監管機構已經建立,圍繞出資人職能的各種管理制度、相關部門都不斷到位。如參照國務院國資委,目前不少地方國資委設立了資本收益局或者收益分配局。為了加強和地方聯系,國務院國資委內部也明確了業務局牽頭負責與地方國資委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體制架構不斷完善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內涵的變化。國有企業不再搞行政辦公會那一套,工作的運行規則和決策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的“議決制”向“票決制”逐漸過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中央企業廣泛推行的董事會試點,董事一人一票,記錄在案,舉手表決,責任分明,決策正確的董事績效考核不受影響,從體制上促使大家對每次決策都要認真對待。
而國資監管體制框架內的運行規則、決策機制和方式方法的改善,往往和產權登記制度、資產評估辦法等基礎工作關系密切。過去基礎工作說的比較少,甚至是被忽略。現在形勢有了大的改觀,產權市場和資本市場完善了國有產權流轉機制,提高了國有資產的配置效率。
在這個背景下召開指導監督地方國資工作的專題會議,是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的客觀要求。無論是國資監管還是國企改革的實際狀況都推進到了需要我們認真總結的階段。
專題會議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總結經驗,二是理清思路,為下一步的改革,特別是“十二五”時期地方國有企業的改革打下基礎。國務院國資委落實國資監管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任務——指導地方國資委,需要一定的載體。怎么指導?用會議的形式指導,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經驗、溝通信息、不斷探索新方法。
國企發展的方向是做強做大,在做強做大的過程中少不了縱向和橫向的交流——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之間的收購兼并,地方國有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的收購兼并。通過專題會議的形式加強溝通交流,有利于促進國有企業的兼并重組,最終形成國有資本的合力。
一級財政 一級國資監管
《國企》: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介紹:“國務院國資委在指導各省級政府全部組建國資委后,正在以多種方式,推動建立各地縣級國有資產監管責任主體。與此同時,各省級國資委也在指導本地區市(地)級、縣級國資監管機構的建立和完善”。這是否說明縣級國有資產已經成為新的重要監管對象?
李保民:根據十六屆二中全會的精神,縣一級政府暫時未設國資委。但是現在看來,這對于改善國有資產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改善民生、促進國有資產的流動重組、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是不夠有利的。
沒有國資監管機構,縣級國有資產到底誰負責?公益事業比如水電氣,基礎設施比如公路交通,公用事業比如文化產業、教育產業、圖書館、體育館誰來建,建后誰來監管和營運?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現在許多城市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公用事業很不發達,因為沒有人監管。沒人監管,就沒有動力,投入往往不足。為什么人才都往大城市擠?和基礎設施等的不發達有密切關系。一些地方圖書館和電影院等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都沒有,當地缺乏資源當然擋不住人才向大城市集中。
根據工作部署,縣級國資監管將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縣這一級大多沒有國資監管,是當時認識上的偏差。現在看來,真正關系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離不開國有資本的拉動和優化配置。
當年設立國資委的依據和目標是,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一級投資、一級國資監管。簡單來說,就是一級政府,一級國資監管。縣這一級政府有財政投入,國有資本不是很大。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財政投入誰來監管,怎么管好用好國有資本,這需要實踐上的創新。
我們不見得要縣這一級都有國資委,但國資監管機構還是應該有。不論是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在財政局下面設立國資局或國資辦、成立大一統的國資委,還是把國有資產委托給中介機構監管,國資監管體制無論采用哪一種形式,出資人逐步到位,有人真正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才是最終目的。
整合重組 優化配置
《國企》:“地方國有經濟既要避免分布過寬,也要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防止進入不足;不能單純追求‘量’的擴張,更應該重視‘質’的提高。”黃淑和表示,在組建各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基礎上,國務院國資委將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推動各地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地方國有資產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進行整合重組和優化配置。這傳遞了什么信號?
李保民:各級國資委不是為了成立而成立,而是在更大的范圍內統一配置資源。國有資本既要防止進入不足。又要防止片面追求大而全。對于公益性行業、公用事業等單位,要加強監管、提高服務質量、整合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對于縣市級特色經濟,要通過比較優勢,努力實現所有者權益最大化。國企在改制重組的過程中要明確提高所有者權益,包括資產收益,做強做大國有資本。
另外,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之間可以并購重組,地方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之間也可以并購重組,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外資也可以并購重組改制重組也可以選擇持股、合并、承包和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不管哪一級國有企業,都要持續做大,大中有強,強中做大,努力做強,關鍵是做強。
為此,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實現產權多元化具有雜交優勢的產權多元化,有利于發揮體制機制的優勢,這也為國內外的公司實踐所證明,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有利于科學決策和應急處理。三、提高核心競爭力,地方發展特色經濟,不僅特而且新,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強”,四、增強軟實力,特色經濟的概念包含了軟實力、軟實力包括企業文化、科學管理、商譽商標、品牌和人才等,軟實力建設要和企業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步伐加快,企業股權結構逐步多元化,我們可以利用產權市場和資本市場,完善國有產權流轉機制,提高國有資產配置效率。
資本市場大家已經比較熟悉了,現在問題的關鍵是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如果建立不了,最起碼要全國聯網。此外,我們還一直呼吁成立產權交易協會,打造國資產權交易溝通交流的平臺。
完善國有產權流轉機制,要充分發揮產權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四個功能一、信息披露功能,有問題找市場,而不是找政府,搞內幕交易、二、價格發現功能、市場決定價值。三、服務功能、最好是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四、監督功能,不是簡單看程序合適不合適,更重要看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監督的同時實現信息反饋。
地方國資監管全覆蓋
《國企》:今年5月黃淑和副主任在全國縣級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現場會上曾表示,未來對地方國資委的監管范圍要逐步實現全覆蓋
因為“集中監管比分散監管要好,監管范圍大比監管范圍小要好,有利于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如何理解國資監管全覆蓋?
李保民:資源配置的本質要求之一是追求規模效益。目前階段,我們最大的問題,企業實力比較分散,科技含量低,產品層次低,背后的問題是資產、資金、資源、資本等各類要素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
因此,要嘗試擴大地方國有資產的監管范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國資系統將地方金融業、投融資業、文化類改制企業的資產也納入監管范圍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特點是分類改革和市場化,國資監管機構也容易把這些資產對接起來。
分散管理肯定是部門利益,屁股決定腦袋,國企改革的方向是做強做大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和金融資本相結合現在是企業改革需要錢,而金融部門有錢卻發揮不了大作用,舉例來說,關于文化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改制,他們的無形資產是軟實力,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因資金缺乏整合不力的局面并不鮮見。
我們現在探討在地方成立大國資委的概念,把量不是很大、分類比較寬的各類資產都劃歸到國資監管機構、這樣,國有資本形成合力后,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發揮自己地方特色經濟,有利于形成比較優勢,做出自己的龍頭企業,有利于地方對外招商引資、并購重組。
國企改革是創新的,早已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而且要建設一個美麗新世界。國企改革的重點是解決發展中體制機制問題,在做強做大的同時實現國資監管全覆蓋,使國有資產真正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