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社會,如果我們簡單一點地寫個公式,或許是中國加美國除以二。工會問題就是一個好例子。美國工會有時太過強大,中國工會則太過渺小。
美國工會發展到今天,殊為不易。比如歷史上的工人運動分子和礦主的斗爭就異常殘酷。西弗吉尼亞礦工為組建工會,甚至出現了武裝斗爭,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聯邦政府出動部隊大規模鎮壓自己民眾的“布萊爾山”之戰,緣起就是組建工會之爭。
經過一代代工人的斗爭,而今,工會確實在保障工人利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工人繳納會費參加工會之后,不與工會協商,雇主不可隨意炒員工魷魚。工會也可代表員工,與雇主就工資和福利問題商談,商談不了的會發生罷工。美國很多藍領工人收入不菲,不亞于通常意義上被我們稱為白領的工人,皆因這些工人有工會“娘家”為其撐腰,讓其利益得到很好的保護。另外,工會也有強大的政治實力。奧巴馬上臺,就不乏工會組織的支持,他對中國輪胎施加懲罰性關稅,就是對工會投桃報李的手段之一。
但由于工會的集體要價能力,雇主無法輕易辭退員工,以至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大鍋飯局面。例如在美國鐵路行業,蒸汽機被柴油機取代后,鍋爐工的工種已經不存在,但屈于工會壓力,鐵路運營商無法解雇鍋爐工,只得繼續聘用。近年美國汽車業的失敗,很多人也歸咎于工會影響。因為汽車業工會對工人利益保障過頭,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經營成本,挫敗了企業的競爭力。
中國的工會在維護工人權益上,目前的所作所為讓人失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一條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可惜現實中卻是另一番境況。
其實很多行業和企業都建有工會,只是為職工說話的權力有限。是不是該讓他們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如何建立能夠保護“工人階級領導”的工會制度,又能避免美國工會的某些弊病呢?
首先,必須意識到,工人權利意識的提高已是大勢所趨。“用工荒”的出現也表明,企業主必須切實考慮提高工人收入待遇,以免出現利益的尖銳對立甚至悲劇性事件的發生。
再者,希望全國總工會順應時勢,促成屬下各級工會角色的轉型,更實質性地站在工人一邊,為工人謀福利。如若角色持續錯位,發揮不了實質作用,最終必將被工人,也會被歷史拋棄。不如主動與資本、權力“分身”,真正走近工人,成為工人利益的有力代表和勞資糾紛的協調人。如能這樣,對政府、雇主、工人都是好事。雇主也希望出現問題的時候,能有人與之展開對話協商。
第三,在尚未有工會的組織,如組建工會,希望組建真正民主的工會,而非一人獨大的工會,避免重蹈美國一些工會的覆轍。人性中都有貪婪的成分,一些工會頭頭做大了也很貪婪。不僅傷害個人利益,有時還會傷害國家經濟,甚至誤傷他人——美國工會就是反對對華貿易的急先鋒,試圖通過貿易保護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考慮如何提高效率,從自身去找原因推動產業發展。
最后,我覺得政府沒有必要忌諱工會的發展。政府應做的事情,不是如何“揚湯止沸”去暫時維護穩定,而是完善勞資關系和與勞動者權益有關的法律法規,推動法制化建設,對工會進一步放權、讓權,讓其“長大”。同時,社會各方應提高平等意識,尊重勞動者。如政府在勞動法的完善和執行上缺位,社會在價值上對勞動者矮化,必然會間接導致勞資糾紛和社會不穩。
而今中國的工會情形,就如同美國早年的工會發展一樣。而美國今日工會的一些不良現象,也希望能成為今日中國工會發展的一個借鑒。如果說美國工會如今有一些“富貴病”的話,中國工會則是“營養不良”,工人的權益無從得到保護,工人處在弱勢地位。如果要我說的話,我希望中國工會建設發展工人權益保護的步子邁得更大更有力一些,雖然未必要走向美國工會的方向。
(摘自《長江時報》)
鄧小平曾經希望我們到2020年,中國各方面體制能夠定型。但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的體制還沒有完全定型,還在繼續探索。講“模式”有定型之嫌。這既不符合事實,也很危險。
——中央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日前撰文反對“中國模式”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