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已有的關于粉碎“四人幫”的研究,不少局限于一人一事一時,較少站在宏觀歷史大背景下去考察。事實上,粉碎“四人幫”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有其深厚歷史基礎的。主要是毛澤東對“四人幫”的認識;鄧小平1975年整頓的影響;人民群眾的逐步覺醒和長期抗爭。
關鍵詞:粉碎;“四人幫”;歷史基礎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151-02
目前,關于粉碎“四人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葉劍英、華國鋒等中共高層領導集體上,其中對某些細節問題的研究已到了很深的程度。弄清細節對于歷史研究來說還是相當必要的,但我們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分析,把它放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放到人民群眾和全黨的意志中去分析,這樣才能進一步深化、發展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揭示歷史事件本身所體現的規律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粉碎“四人幫”看似只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其實是有著深厚歷史基礎的。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毛澤東對“四人幫”的認識
眾所周知,“四人幫”一語最早就出自毛澤東之口。深諳中國歷史并長期領導革命斗爭的經驗,使毛澤東深知宗派主義的危害。因此,毛歷來都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宗派主義。“文革”后期當他逐漸覺察到王、張、江、姚四人的宗派主義活動時,便很不留情面地批評說:“她(指江青)算上海幫呢!你們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1]。后來還當面批評王洪文說:“你不要搞四人幫”[1]。“四人幫”一語由此得名。“四人幫”一語實際上就是對他們四人的問題最早作出了定性:為了小集團的私利不惜損害黨的集體利益的宗派主義。同時“四人幫”一語的發明也為后來人們批判“四人幫”提供了詞語來源,這也是不可小視的一個重要作用,因為它出自于領袖之口,在那個年代是最為有力的批判工具。在“文革”后期毛澤東更是多次尖銳地批評和揭露“四人幫”,指出他們的政治野心。1974年11月12日,毛澤東在江青的來信上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組閣(當后臺老板),你積怨甚多,要團結多數。至囑”。[1]1975年5月3日,毛澤東親自主持在北京的政治局委員開會時特別強調:要搞馬列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矛頭直指“四人幫”。毛澤東對“四人幫”的態度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批評上。他堅持讓周恩來主持中央和政府的工作,重新對鄧小平委以重任,用實際行動挫敗了“四人幫”妄圖通過四屆人大組閣的陰謀。即便是讓王洪文擔任黨的副主席,主持黨中央日常工作,但還是有意把他的排名放在周恩來和鄧小平后面。在周恩來逝世,鄧小平被再次打倒后,毛澤東仍然沒有用“四人幫”,并且身后最終把最高權力交給了經驗和資歷都尚淺的華國鋒,也還是沒有交給“四人幫”。
通過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對待“四人幫”的態度,我們可以些許揣測出他老人家當年對“四人幫”的認識。在毛澤東看來,盡管“四人幫”是其“文革”路線的堅定執行者,并且在其身后也肯定會堅決捍衛這條路線,但“四人幫”私心太重,搞宗派主義,非但不能團結同志,反而對不同意見者打擊報復,大搞陰謀詭計。這勢必會對黨的事業、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帶來重大隱患。正是基于毛澤東對他所親手締造的黨和共和國的無限忠誠,基于他識人斷人的高超用人藝術,在“文革”后期,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保持著可貴的清醒頭腦,表現出了對“四人幫”的正確態度。而這些都為日后粉碎“四人幫”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這點為后來的歷史發展所印證。華國鋒就是把毛澤東對“四人幫”的批評奉為“尚方寶劍”,在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大段引用毛批“四人幫”的話,為其粉碎“四人幫”的行動尋求合理性支持。而且最重要的還在于沒有竊取最高權力的“四人幫”,在最后時刻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反抗,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毛澤東當年對“四人幫”的認識。
二、鄧小平1975年整頓的影響
雖然“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領導發起的,并且在當時已經成為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但黨和人民在“文革”十年中,對“左”傾錯誤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鄧小平1975年的整頓,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整頓,實質上是系統地糾正“文革”以來的種種“左”的錯誤。本來對鄧小平的復出,“四人幫”就極為不滿,再加上鄧違背“文革”路線的全面整頓,直接觸及了“四人幫”的既得利益。這就立刻遭到了“四人幫”的強烈攻擊。當他們得知毛澤東發表的“關于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談話時,又借機掀起了批經驗主義的風潮。他們借批經驗主義,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周恩來和鄧小平。此時,鄧小平意識到如果不把“四人幫”的囂張氣焰打下去,整頓就會被迫中斷,剛剛出現的大好局面就會被斷送。因此他明確向毛澤東表示:“我不同意關于經驗主義是當前主要危險的提法”[2]37,在得到了毛澤東的贊同后,鄧小平在隨后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同葉劍英等在發言中嚴詞批評江青、張春橋等大反經驗主義的錯誤,并對江青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初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所謂‘第十一次路線斗爭’、在批林批孔運動中以個人名義送材料和進行‘四人幫’宗派活動等問題提出尖銳質問”[3]38,最終迫使江青在會上作了檢討。正是由于鄧小平針鋒相對的斗爭,才使全面整頓沒有因為“四人幫”的阻撓而過早中斷,從而保證了全面整頓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顯著成效。1975年的全面整頓迅速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效地扭轉了社會生活和經濟工作的混亂局面,使1975年的形勢明顯地好轉。據統計,“工農業生產總值(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1975年達到4 50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80億元,增長11.9%。”[4]242
雖然隨著鄧小平的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頓還是被迫中斷了,但全面整頓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卻是無法遏制的。可以說,正是鄧小平復出后大刀闊斧地進行全面整頓,是全面整頓所取得的顯著效果,是他與“四人幫”針鋒相對的戰斗銳氣,使全國人民看到了前途,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增添了全體中國人民與“四人幫”斗爭的勇氣;同時,也正是由于全面整頓在“四人幫”的阻撓下被迫中斷,人們由希望變為失望,這更加激起了人民群眾對“四人幫”的強烈不滿,這些都為后來粉碎“四人幫”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正如程中原在《1975:鄧小平主持各方面的整頓》一文中所寫到:“1975年整頓的巨大成就與突然中斷,它的成功和挫折,為隨后發生的‘四五運動’和粉碎‘四人幫’,為結束‘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十分重要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5]。
三、人民群眾的逐步覺醒和長期抗爭
“文革”初期,人們出于對領袖的信任和愛戴,限于對“文化大革命”這個新事物的認識,異常狂熱地投身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中。但隨著“文革”向縱深的發展,面對著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一大批功勛卓著的老同志相繼被打倒的殘酷現實,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由開始的狂熱盲從,逐漸演變為猶豫彷徨,直到最后的冷靜反思。這其中一些重大事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林彪的折戟沉沙,使中國更多的有識之士于狂熱中猛醒;鄧小平1975年的整頓與被迫中斷,使人們由希望變成失望;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使全國人民增添了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憂慮。此后,“四人幫”更是加緊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一再壓抑廣大人民悼念周總理,誣陷鄧小平,這激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義憤,從3月下旬到4月5日,全國各大城市的群眾,紛紛自發進行悼念周恩來,抗議“四人幫”的各種活動。群眾的活動引起了“四人幫”的極端仇視,在江青等人的擺布下,中央政治局會議認定:“這次是反革命性質的反撲”,并決定實施鎮壓。這進一步激起了群眾對“四人幫”的憤怒,由此引發了“四五”運動。通過這次運動使人們徹底看清了“四人幫”的丑惡嘴臉,激發了廣大群眾反抗“四人幫”的決心和勇氣,這就為日后粉碎“四人幫”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對此,1980年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采訪時說:“我認為首先有‘四五’運動的群眾基礎。‘四人幫’這個詞是毛主席在逝世前一兩年提出來的。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我們同‘四人幫’進行了兩年的斗爭。‘四人幫’的面貌,人們已看得很清楚”[6]349。可以說1976年的“四五”運動就已經吹響了粉碎“四人幫”的號角,這場運動的直接作用就是加速了“四人幫”的倒臺和“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回眸那段歷史,我們必須首先肯定葉劍英、華國鋒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敢于在毛澤東逝世不久的情況下,就對“四人幫”采取異乎尋常的處置方式,除了依仗黨內老同志的支持,依仗軍隊的力量作為后盾,還有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民群眾的逐步覺醒和長期抗爭,也正是基于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粉碎“四人幫”后,局面才很快就得到了控制。這也正應了那句古訓:“得民心者得天下”。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分析,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粉碎“四人幫”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正是因為它突出地反映了廣大群眾的歷史意愿,順應了人民群眾的要求,是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歷史選擇。
參考文獻:
[1]華國鋒.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R].1977-
08-18.
[2]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4]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程中原.1975:鄧小平主持各方面的整頓[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2).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