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察文化是在核心理念規制下對檢察制度的正確反映并具有積極能動作用的一種觀念形態,這種狹義上的概念解析有利于確保檢察文化建設的有序化進行。檢察文化圍繞“人”這一中心形成了檢察價值觀和檢察權力觀兩項核心理念,并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付諸實現,其目標通過四個方面的建設成果得以展示體系化的結構。
關鍵詞:觀念形態;檢察價值觀;檢察權力觀;建設成果
中圖分類號:D630.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132-03
一、檢察文化的概念解析
近幾年,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檢察文化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熱烈的探討,但由于對檢察文化的理解與定位上的模糊,導致了檢察文化建設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誠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當前存在著一種將檢察文化空虛化和庸俗化的傾向[1],前者認為,根本不存在檢察文化,后者則是把檢察干警的文體活動、檢察藝術創作等具體活動直接等同于檢察文化。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導致了檢察文化的價值與目標的異化,不利于促進檢察文化的建設與發揮作用。由此,必須對檢察文化的概念進行科學的解析與界定。
(一)檢察文化的實質內涵
界定檢察文化,首先應當明確文化的含義。而文化的概念很寬泛,甚至很難對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根據《辭海》,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的是狹義的文化觀,即觀念形態的文化觀,是由毛澤東同志在其《新民主主義論》這一經典性的著作中提出的,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從廣義上理解檢察文化,其將涵蓋檢察制度產生和發展以來形成的所有客觀存在和意識映像,包括涉及檢察業務的規范、設施、技術和理念等。但廣義上的理解實際已接近于檢察學,單就檢察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而言,把檢察文化無限擴大化于實踐并無多大意義。2006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賈春旺檢察長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工作報告中提出檢察文化的概念,也是這一專門術語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人大工作報告中的首次出現。在該報告中,檢察文化是作為2006年工作規劃里檢察隊伍建設的一項內容提出的,即檢察文化的目的更多地在于通過營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促進檢察隊伍建設的良性發展。這種定位更強調的是主觀方面的因素,強調檢察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即是從狹義的文化觀來界定檢察文化的。
從狹義的文化觀出發可以認為,首先,檢察文化是檢察制度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離開檢察制度討論文化勢必淪為空談;其次,檢察文化與檢察制度又不僅僅是單純的存在與映像關系,檢察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是在核心理念規制下的系統化體系,既有對實然狀態的檢察制度的反映,又具有對應然狀態的檢察制度的前瞻;最后,正因為具有相對獨立性,檢察文化還具有一般社會意識的能動屬性,即對檢察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這也是檢察文化建設的基本價值所在。
由此,本文認為可以對檢察文化作出這樣的界定,即指在核心理念規制下對檢察制度的正確反映并具有積極能動作用的一種觀念形態。
(二)檢察文化的結構體系
檢察文化主要通過對“人”即檢察隊伍的教育和指導作用,進而影響檢察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因此其是圍繞著“人”這一根本因素而建立起完整體系的,檢察文化的結構體系具有人本特征。
規制檢察文化體系的核心理念具有相對獨立性,應當堅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即應當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人本理念出發,檢察文化根本和首要的任務在于解決檢察干警自身素質的提升問題上,所以,其核心理念至少應當包含兩部分的基本理念:一是以解決宏觀價值取向為目標的檢察價值觀,涉及的是整體檢察制度的發展方向與價值取向問題,為第一位的核心理念。從當前檢察制度與實踐出發,檢察價值觀應當包括科學發展觀和職業道德觀兩個方面。二是以解決具體行為取向為目標的檢察權力觀,涉及的是對檢察權的科學認識與正確行使問題,其是建立在檢察價值觀基礎上的,為第二位的核心理念。根據認識論的規律,檢察權力觀應當得到檢察權制度的基本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基礎理論的支撐。
(三)檢察文化的外化形態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檢察文化僅就自身概念而言并不具有實在的形態,必須通過一定的客觀存在實現其外化,這種外化形態即檢察文化的客觀載體或建設成果。檢察文化與其建設成果具有一定的聯系,也存在著概念上的明顯區別。檢察文化建設成果是發揮檢察文化能動作用所產生的實踐性的客觀存在,其范圍和質量決定于檢察文化的實質內涵和結構體系。
受檢察文化質的規定,其建設成果也呈現體系化。從實然的角度看,由于不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檢察文化的外化形態必然具有形象性特點;同時,檢察文化的前瞻性決定了其建設成果必然具有相對不足性,即檢察文化建設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往更高的目標前進。從應然的角度看,檢察文化的外化形態基本等同于檢察文化建設的目標,不同的時期對建設目標有不同的需求,確立科學的目標有利于檢察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二、檢察文化的結構解析
誠如上文分析,檢察文化圍繞著“人”這一中心而形成了檢察價值觀和檢察權力觀兩項核心理念,進而細分為科學發展觀、職業道德觀、檢察權理論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四項基本內容。
(一)檢察價值觀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機關之一,人民檢察院應當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價值觀,檢察干警在行使職權時應當明確價值標準和目標追求。同時,作為國家司法工作人員,檢察干警還應當具備相應的司法職業道德水準。從而科學發展觀和職業道德觀構成了檢察價值觀的兩大基石。
1.科學發展觀①
根據黨的十七大報告,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理所當然地也成為我國檢察價值觀的第一塊基石。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檢察事業也應當遵循這一要求。對外而言,檢察職能履行的首要目的在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司法保障,應當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局來把握檢察工作的主題。對內而言,檢察事業也需要發展,應當堅持以建設高效公正權威的檢察制度為努力方向而深化改革。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檢察職能的履行不能脫離國情,當前的社會矛盾要求檢察機關應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應當實現履行檢察職能和關注民生問題的最佳結合,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檢察事業的建設也應當以人為本,從干警自身素質的建設抓起,從嚴治檢、人才興檢。
2.職業道德觀
職業道德觀對于職務履行的質量和效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檢察職業道德觀體現了檢察干警在履行職權過程中所持有的態度,既包括對職業神圣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也包括對享有檢察職權的律己性觀念。職業道德觀不存在有無的區別,只存在正誤的差異。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能夠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促使干警正確履行職責,錯誤的職業道德觀將產生消極的指向作用,甚至誘導干警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高度重視職業道德觀的建設,早在2002年3月7日即發布了《檢察官職業道德規范》,以正式發文的形式規定了檢察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觀念。根據這一規范,檢察官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應當符合忠誠、公正、清廉和嚴明四項基本要求,這是檢察隊伍建設所必需的,涉及的是檢察干警對檢察職業的價值認識,因此也成為檢察價值觀的另一重要部分。
(二)檢察權力觀
如果說檢察價值觀解決的是檢察制度宗旨和目標的問題,那么檢察權力觀主要針對的是檢察制度如何運行的問題,主要內容在于對檢察權的正確認識和公正行使。
1.檢察權制度的基本理論
理論來源于實踐且高于實踐,檢察權制度理論以實然狀態的檢察制度作為研究對象,并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對其完善和發展作前瞻性的研究。作為一般檢察干警,不一定都需要具備對檢察制度理論深入研究的能力,但基本理論卻是必須掌握的,這也是正確履行檢察職責的要求。如果未能正確理解檢察制度的內涵、檢察工作機制等基本理論,也無法保證正確履行檢察職能。
當前檢察事業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大報告已就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即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新形勢要求檢察干警應當正確認識檢察工作的發展,履行職責應當堅持“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遵循“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的總體要求。
2.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檢察干警在履行檢察職權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觀念與態度,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從2006年開展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以來,其已經成為促進干警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的治本之策。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這從宗旨層面為檢察職權的履行指明了方向;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這從目標層面為檢察職權的履行作了質的規定;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這從組織層面為履行檢察職權提供了保障。因此,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已經較好地解決了檢察權力觀的基本問題,其教育活動經由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應當成為檢察權力觀的重要理論支撐。
三、檢察文化的目標解析
人與文化存在著交互關系,具體個人的意識總和構成文化的基礎,文化又作用于人并引導人的行為活動。檢察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始終是以“人”為中心的,這決定了檢察文化建設離不開“人”這一基本命題,其成果也應當是圍繞著“人”——檢察干警而展示的。
(一)檢察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檢察文化指導實踐的過程即檢察文化建設,形成的客觀存在即檢察文化建設成果。這一過程是在一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是有意識、體系化的活動過程。
檢察文化建設應當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七大對檢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要求為方向,深入扎實地推進。
檢察文化建設應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檢察干警的發展開展教育活動。檢察干警的發展不能片面化,一方面,應當體現為人的素質提升,即通過文化建設達到自身思想素質、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應當體現為人的自我約束,即通過文化建設達到自覺遵紀守法,廉潔自律,切實用好手中的權力。
(二)檢察文化建設成果的體系
經由檢察文化建設的過程,科學的意識形態得以形成并凝結沉淀在一定的載體中,而以人為本的原則決定了這些載體必然是以“人”這一基本命題而展示其完整體系的,因此,檢察文化建設成果主要形成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結構體系:
1.基礎設施建設成果。這是檢察文化基礎性要件得以改善和發展而形成的。檢察干警自身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客觀條件,這也是檢察制度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關注的問題,從“兩房建設”到“三位一體”中的信息化建設,再到2007年全國檢察長會議提出的“保障現代化”要求,無不體現著對于檢察干警自身發展所賴以為基礎的物質條件的重視。檢察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有利于保障干警自身的最大化發展,必須不斷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為干警接受教育提供多元化和開放性的平臺。
2.人文環境建設成果。這是檢察文化中人的發展的表現形態。該成果至少應當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管理氛圍。加強領導班子和管理機制建設,健全完善檢察工作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環境;二是學習氛圍。加強對干警學習的引導,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理論和實務調研成果;三是競爭氛圍。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人才競爭機制,通過崗位練兵、崗位輪換等方式促進培養綜合型人才。四是激勵氛圍。建立一套完善的獎勤罰懶的激勵機制,通過樹立先進典型帶動后進人員,形成積極向上的整體工作態勢。
3.自律機制建設成果。這是檢察文化中人的約束的表現形態。自律機制建設成果體現在紀律、作風和廉政的相關工作機制的充分化和完善化:一是紀律建設。如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04年8月頒布的《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試行)》僅對檢察人員違反各種紀律的行為方式和處罰標準的規定就達到86條,又如2008年2月頒布的《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執法辦案活動的制約機制,通過全面貫徹執行紀律制度,培養干警遵章守紀的自律意識。二是作風建設。注重工作作風的改進,切實保障文明執法和為民執法;注重生活作風的提升,維護檢察機關的權威和形象。三是廉政建設。加強對檢察人員廉政教育力度,發揮職務預防教育部門的對內功能,進一步豐富崗位責任中的廉政監督要求。
4.服務發展建設成果。這是檢察文化建設經由對人的作用進而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表現。檢察文化建設雖然以人為中心,但最終指向也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實現檢察制度良性運行,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發展的建設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供司法保障,檢察權公正高效行使的直接意義是創建平安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這也是檢察文化存在的根本基礎。二是服務和諧建設,檢察文化還蘊涵著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通過指引檢察人員開展公正的司法活動,以影響和感化的方式促進解決糾紛、維護穩定。三是文化影響力。作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化形勢,檢察文化還將以其特有的品性產生對社會的積極影響,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彭誠.檢察文化研究不能庸俗化[N].檢察日報,200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