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尋租理論作為一個規范化的概念是于20世紀70年代初,80年代后期傳入我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尋找理論基礎以及反腐敗。尋租理論提出的背景及尋租性腐敗造成的損失分析,總結出尋租性腐敗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國今后在解決尋租性腐敗問題時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尋租;腐敗;尋租理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018-02
一、尋租理論的提出背景
尋租理論就是產生于20世紀60-70年代市場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克魯克于1974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最先提出的。其實,在1967年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塔洛克在《關于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一文中也論證了關于尋租現象的問題。尋租理論之所以在這個時期提出,是因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滯漲”危機,凱恩斯主義關于政府干預經濟生活的主張和政策顯得于事無補。于是,反對凱恩斯國家干預,主張自由放任這一經濟思潮就出現了。這些尋租理論家認為:“市場本身是有效率的,市場解決不好的問題政府也未必能解決好。”由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創造了租金,誘發了尋租活動,從而扭曲了社會資源的配置,降低了經濟的運行效率和社會的福利水平,這是尋租理論產生的前提。
二、尋租及其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租與尋租的內涵
1.租的含義:租最初的含義是指地租,即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超過土地產品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報酬,也就是大于土地這種生產要素機會成本的剩余。正常利潤是指企業主如果把資源用于其它相同風險的事業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它屬于機會成本的性質。在微觀經濟學中正常利潤被定義為: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它屬于廠商生產成本的一部分。經濟利潤也叫超額利潤,是指廠商的總收益和總成本之間的差額。
2.尋租的含義:尋租不同于地租,經濟學家布坎南認為尋租就是人們憑借政府保護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而造成資源浪費的活動,或者是在某種制度環境下的經濟行為,在這種制度下,人們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地努力所造成的不是社會剩余,而是社會浪費,是一種非生產性的高額利潤。
(二)與尋租相關的概念
1.尋利:它是指經濟人通過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獲取利益,它是有利于整個社會,能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帶來經濟增長的生產性活動。
2.創租:它是指政府在尋租活動中,以對某些私人或利益集團有利的經濟管制政策作為誘餌,引誘這些利益集團向他們進貢,就是創租行為。
3.抽租:它是指政府在尋租活動中,以對某些私人或利益集團不利甚至有害的經濟管制政策的通過并且以實施進行相威脅,迫使這些利益集團向他們進貢,就是抽租行為。
三、非法手段的尋租
(一)國外對尋租性腐敗影響的分析
西方各國政府一直以提倡競爭、反對壟斷為己任,認為競爭可以使經濟快速發展,各國經濟學家也大都致力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研究,尋求在政府最少干預下的自由競爭,以減少因權力帶來的尋租性腐敗,從而減少社會財富的不公平轉移與耗散。如下圖所示的哈伯格三角:
圖中D、S分別為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P1、P2分別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市場的價格,Q1、Q2為相應的產出水平。由于尋租獲取的壟斷價格由P1提高到P2,使產量由Q1減少到Q2,消費者剩余損失為P1P2BC,但△ABC部分是由于壟斷造成的誰也無法得到的凈損失,即由產量減少價格提高所導致。因為這是哈伯格最先認識到這一損失的,故稱為哈伯格三角。而P2P1AB這部分消費者剩余被無償占有并轉移為生產者剩余了。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為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與其購買該商品時實際所花費的總支出之間的差額。于是,此時的消費者剩余只有△PP2B這部分了。生產者剩余是指廠商在提供一定數量的某種產品時實際接收的總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總支付之間的差額,即上圖所示的P1P2BA這部分。而P1P2BA就是壟斷所產生的租,或者說是利潤。
經濟學家帕斯納指出:“當企業之間為尋求壟斷發生的競爭達到均衡時,企業尋租成本會與壟斷利潤相等,而且這種花費于社會無益”。例如:假定有十個廠商競爭一項政府壟斷項目,該項目可帶來200萬元租金。假定這10個廠商獲得該租金的概率相等,那么每個廠商的尋租期望收益都是20萬元,根據帕斯納的尋租收益等于尋租成本,則每個廠商付出的尋租成本為20萬元,雖然最后只有一個廠商在競爭中獲勝,得到的壟斷利潤高于20萬元尋租成本,但尋租總成本也是200萬元。因此,租金在尋租過程中由于眾多的失敗者存在而耗散了。于是,塔洛克、帕斯納等人認為P1P2BC部分為因壟斷而造成的社會成本,即尋租帶來的損失。
(二)我國對尋租性腐敗影響的分析
尋租理論最早在我國提出是1988年,由于我國選擇的是漸進式改革方式,在經濟中形成了一種雙軌體制,造成的巨額軌間的價差誘發了我國經濟中的不平等競爭。以權經商以及靠雙軌價差、利差、匯差和政策差而發財的活動大量出現。所以,尋租理論引入的初衷就是反腐敗,并且也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尋找理論基礎。
中國學者王滬寧在《反腐敗:中國實踐》一書中,將尋租性腐敗的危害歸納為10個方面:1)資源人為緊張;2)流通環節增加;3)物價上漲;4)生產成本上升;5)國有資金的流失;6)財政收入的減少;7)劣質產品充斥;8)國家計劃受阻;9)經濟失衡;10)政府政策走樣。
四、尋租性腐敗產生的原因
(一)政府對公共權力的壟斷,以及對經濟不適當地干預和管制
由于政府對公共權力的壟斷,以及對經濟不適當地干預和管制,這就使得某些個人或利益集團積極尋租。利用各種途徑影響政府以求獲取某種壟斷地位或維持壟斷現狀,阻礙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不僅破壞了公平競爭,同時也助長了用非正當手段為個人謀利的不良風氣。
(二)產權不清晰,導致尋租性的腐敗
產權是指財產所有權及其衍生的對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是一組權力的集合。判斷產權是否清晰,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產權主體是否清晰,也就是產權最后歸屬的主體是否清晰;二是產權主體間的權屬關系是否清晰,即兩個或者多個產權主體共同擁有同一財產產權時,各主體間產權界限是否明確。所以,產權不清晰,產權主體對產權產出的結果的承擔通常是不確定的,產權內部容易形成“機會主義”與其它不良行為,導致產權效率低下,滋生腐敗行為。
(三)各種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經濟管理制度的缺失
由于制度不健全,導致諸如:官商聯盟、濫用行政權、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一些腐敗問題屢屢出現。例如:由于煤炭資源價格以政府定價為主,遠低于目前真實的市場價格,所以只要拿到煤礦開采權,就可能意味著一夜暴富。正如一礦主所說:“如果弄一個10萬噸、能開采10年的煤礦,拿三百萬元送禮,頂多白干一年,還能賺九年”。而礦產權卻掌握在政府手里,但目前礦產權制度漏洞很多,如山西長治縣一位小礦主介紹說:“該縣的煤礦拍賣了兩年,有規模的都賣完了,多數都被浙江人買去了,明里說是拍賣,其實是暗箱操作”。他還透露說:“在拍賣前,公開登報招標,誰買了算誰的,但是沒關系的人就拍不上?!彼?,有學者也認為:“尋租的正外部效應就是推動制度不斷完善,來遏制腐敗”。
五、治理尋租性腐敗的對策
(一)減少政府干預,規范政府行為
政府干預越多,政府官員權力越大,官員設租和尋租越是便利。因此,減少政府對市場交易的不適當地干預,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同時可以提高公務員待遇,對一些個人或利益集團所要求的優先對其快速有效的服務進行合法、合理收費,增加政府日常開支所需經費。
(二)對國有或集體產權進行以產權清晰為核心的改革
對一些產權進行價值評估和股份細化改造,把“模糊的國有”變為“清晰的產權主體所有”。有助于在產權內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直接提高產權效率,增加社會剩余,減少投機,也減少了腐敗。同時,國家也可以把一些行業下放到市場,讓市場中的個人或利益集團去完成。如郵政、鐵路就可以由私人營運,這樣產權明晰,服務可能更好。
(三)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健全法制
盡可能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加快行政決策法制化的步伐。建立具有強大威懾力的事前監督和事后懲罰機制。從而使我國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不斷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經濟發展,又能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運行機制與體制,從而保證經濟平穩發展,同時也減少了由于西方經濟波動對我國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郭曉聰.政府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
[2]吳敬璉.腐敗與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管理文摘,2002,(8).
[3]洪必綱.尋租理論:對尋租活動正外部性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8,(11).
[4]王玉霞.尋租理論的經濟學貢獻與啟迪[J].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
[5]郭建民.尋租理論與反腐敗分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3,(12).
[6]齊仲鋒.尋租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2).
[7]楊成洲.從尋租理論窺探腐敗現象[J].法制與經濟,2009,(2).
[8]鄒薇.尋租與腐敗:理論分析和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2007,(3).
[9]呂建軍.微觀經濟學原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