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水、仫佬、毛南族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之進行考釋,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這些民族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
關鍵詞: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異同
中圖分類號:C95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153-02
侗、水、仫佬、毛南族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于歷史、社會等原因,這些民族在族稱、族源、社會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一、不同之處
1.分布
侗族分布于黔湘桂鄂毗連地區。其中,貴州有一百四十余萬人,居住在黎平、從江、榕江、錦屏、天柱、劍河、三穗、鎮遠、岑鞏、玉屏等地;湖南有七十五萬余人,居住于新晃、芷江、靖縣、通道等地;廣西有二十九萬余人,居住在三江、龍勝等地;湖北有五萬余人,居住于恩施、宣恩等地。
水族主要聚居于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與之毗鄰的荔波、獨山、都勻和黔東南榕江、丹寨、雷山、從江、劍河等地;廣西境內主要分布于南丹、宜山、環江等地;云南曲靖、富源等地亦散居部分水族。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及宜山、柳城、都安等地。
毛南族則主要分布于廣西環江、南丹、河池、宜山等地。
2.族稱
侗族自稱為“干”、“更”、“金”。有的地方稱“金佬”、“金絞”、“金坦”。苗族稱之為“呆故”,漢族稱之為“侗家”。解放后始稱侗族。據文獻記載,今侗族地區的古代居民,秦時稱“黔中蠻”,漢代稱“武陵蠻”或“五溪蠻”,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僚”。唐代,在稱“僚”的同時又稱“僚滸”、“烏滸”。宋代,稱為“仡伶”、“伶”、“仡僂”等。至明代,始有“峒人”、“洞人”、“硐人”、“洞蠻”之稱。清代,多稱“洞苗”、“洞民”或“洞家”。其中,“仡伶”是侗族的自稱?!端问贰の髂舷粗T蠻》載: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楊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吳自由”。《老學庵筆記》云:“辰、沅、靖州蠻有仡伶,……男未娶者,以金雞羽插髻”,“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边@些稱謂、姓氏、居地、習俗等與侗族有關。另外,“伶”同是侗族的稱謂?!洱垊購d志》稱:“西南諸夷,種類既繁,風俗各別”“伶與侗同”。《融縣志》說:“侗即伶,背江一隅間有之”。可以說,“仡伶”、“伶”作為侗族的自稱,至遲于宋代就已成為單一的族稱,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
水族自稱“雖”,漢族稱為“水”,是自稱的音譯?!冻嘌拧分杏小八嗔蓬悺钡挠涊d。“雖”在水語中有“篦子”、“疏通順理”的含義。水族古文獻《水書》亦將“水金火木土”五行中的“水”讀作“雖”。歷史上,水族曾被統稱為“百越”、“僚”、“苗”、“蠻”等,至清代中葉后才有所區別,改稱“水家苗”、“水家”。解放后始稱水族。
仫佬族大多自稱“伶”,少數自稱“謹”或“本地人”。漢族稱之“仫佬”,壯族稱為“布謹”。史書中記作“姆佬”或“木佬”。魏晉以來,仫佬族被包括在“僚”、“伶”的統稱之內,是古代“僚”、“伶”的一支。《大清一統志》說:“姆佬即僚人,……宜山天河有之”?!缎绿旌涌h志》稱:“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豆沤駡D書集成》云:“天河縣邑分四鄉,縣東八里咸伶種,名曰姆佬。”這些記載都指明了“僚”、“伶”與“姆佬”(仫佬)的直接關系。
毛南族自稱“阿難”,意即“這個地方的人”?!稁X外代答》中把今毛南族居住的地方稱“茅灘”,把居住在茅灘地方的人稱“茅灘蠻”?!端问贰つ闲U傳》又將“茅灘”異寫為“茆灘”。兩者讀音相近,實即一個地方的名稱?!对贰分幸嘤小败鉃﹫F”、“茅灘處”的記載。《明史》載有“茆灘堡”。清乾隆間,毛南族譜上記有“毛難甲”。光緒間繪制廣西地圖上標著“茅難山”。民國時所編《思恩縣志》及《思恩年鑒》,除了載有“毛難”之外,還有“毛南”、“冒南”之名。這些史籍記載都是“毛南”名稱的同音或近音之異寫,說明毛南是由地方名稱發展而為民族名稱的。以地方名為族名,是許多民族共有的歷史特點,毛南族即是其中之一。
二、相同之處
1.族源
侗、水、毛南等族族源均由“百越”中的“駱越”一支發展而來。
如侗族,屬古“駱越”的一支。據《晃州廳志》記載:“廳治東接龍標,西馳駱越”?;沃?今湖南新晃)之西,即今貴州玉屏、岑鞏、鎮遠等地,這一帶歷史上為“駱越”所居。在侗族地區,有許多冠以“駱”音之地名、山名、丘名、氏族名。如黎平的“鳴洛”、“寨洛”;從江的“八洛”、“洛香”;榕江的“正洛”、“樂鄉”等。“洛”、“樂”與“駱”皆音同字異,這很可能因“駱越”之“駱”而得名。關于侗族的來源,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來自江西吉安府。宋元時期,有不少江南籍漢人因戰亂或不堪忍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而遷至侗族地區。明初,大規模移民遷徙,曾將江西吉安一帶農民遷到湖南新墾區。洪武十八、三十年,先后在侗族地區設五開衛、銅鼓衛,衛所屯軍多屬江西籍漢人。其后,軍屯廢馳,大部分屯戶就地落籍,他們長期與侗族人民雜居,互通婚姻,逐漸融合于侗族。此外,當時一些人在科舉應試序譜系時,為了避免民族歧視,隱瞞民族成分,亦稱自己的祖先來自江西。另一說來自廣西梧州。在黎平、榕江等地侗族民間流傳下來的“祖公上河”及“祖源”古歌中,敘述了他們的祖先由梧州沿江向西北方向遷徙的經過[1]。而通道、三江等地的侗族傳說自己的祖先從古州遷來。新晃、天柱等地則傳說是從通道遷來。從這些傳說看,古代侗族先民的遷徙路線可能是由梧州溯江而上遷到古州。后來,一部分向東移動,經過通道北上到天柱、新晃;另一部分由古州東遷三江、龍勝后定居下來。
又如水族,由“駱越”的一支發展而來。據水族民間歌謠敘述,其祖先原居住在今廣西邕江流域的“岜雖山”,后來因戰爭影響,先民離開邕江流域,經今河池、南丹一帶沿龍江溯流而上,往今黔、桂邊境遷移,從此開始從“駱越”的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漸向單一民族發展。毛南族亦如此。
至于仫佬族,其族源在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根據廣西羅城縣境仫佬族各大姓的墓碑、宗支簿、祠堂碑記載及相關老人的口述,說他們的祖先不是當地的土著,而是從湖南、山東、河南、江西等地遷來的[2],其祖先原來并不講仫佬話,遷居羅城后,與原住當地的苗人結婚,其子女的語言都跟從母親,以后子孫后代相沿皆如此。于是人們稱這種話為仫佬話,稱講仫佬話的人為仫佬人。其二,仫佬族可能是土著民族,很早就居住在廣西境內[3]??梢娯锢凶遄逶慈杂蟹制缫庖姡写M一步研究。
2.社會制度
侗、水、仫佬、毛南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共同經歷了漫長的沒有階級壓迫與剝削的原始社會階段,這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史詩、傳說及現實生活的某些習俗中有所反映。如侗族地區以地域為紐帶的村與村、寨與寨的聯盟組織“款”,毛南族聚居的山區峒寨實行的“隆款”,水族地區流行的“過端”習俗及其傳說等,都是原始時代社會組織的重要痕跡。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央王朝勢力的不斷深入,在其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下,使侗、水、仫佬、毛南族地區的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土地原為氏族公社所有已轉化為氏族酋長占有,步入以勞役地租為標志的封建社會初期,形成了剝削與被剝削兩大階級,從而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農村公社跨越了奴隸制社會而直接過渡到封建社會。
3.語言文化
侗、水、仫佬、毛南族均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在語言文化上為同源關系。
具體而言,如侗語,分南北兩部方言,在方言中又各有三個土語區。北部方言包括新晃、靖縣、三穗、天柱、劍河及錦屏北部,以錦屏“大同話”為代表;南部方言包括黎平、榕江、從江、鎮遠、通道、三江、龍勝及錦屏南部,以錦屏的“啟蒙話”為代表。侗語與水、壯、傣、仫佬、毛南語等有親緣關系,尤其是與水、仫佬、毛南語的關系更密切。然由于侗、漢兩族人民長期交往,在侗語中也吸收了不少古代和現代漢語詞匯,且多數人都能說漢語,甚至有的地方漢語代替了侗語。侗族原無文字,一直沿用漢字。解放后,黨和政府為了提高侗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準,于1956年組織專業人員對侗語進行調查,確定以南部方言為基礎,以榕江縣章魯話為標準語音,用拉丁字母為文字符號創制侗文,并于1958年由中央民委批準在侗族居住的農村試點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水語,其內部一致性較大,可以互相通話。由于水、漢兩族人民長期交往,水語汲收了不少漢語借詞。水族有自己古老的文字,水語稱為“泐雖”,漢譯為水文或水書。水書有四百多個單字,為水族先民所創造。水書作為水族人民固有的文化,得到了鄰近各族的公認,并成為研究水族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4.生活習俗
侗、水、仫佬、毛南族的生活習俗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這在居住、飲食、婚姻、喪葬、宗教信仰等方面均有表現。
如仫佬族,多聚族而居,有血緣關系同族姓的人常聚居在同一村寨。房屋一般是泥墻瓦頂、三間并列的平房。主食大米,喜好酸辣味和糯米飯,忌吃蛇、貓肉。過去還曾有禁吃狗肉和動物內臟的習俗,傳說這與祖先遭難得救有關。曾盛行父母包辦的早婚,只有少數是自己通過“走坡”戀愛結婚,婚后有“不落夫家”之俗??膳c漢、壯族通婚,并曾分宗之后或同姓不同宗的均可結婚。喪葬中有“買水”為死者沐尸的習俗,安葬時看風水,葬儀隆重。崇信多神,禁忌較多,如二月初一不進地,六月初一不做工等。
又如毛南族,一般是同族同姓的聚居在一起,以數戶人家的小村落居多,最大的村屯也不超過百余戶。住房多為瓦房泥墻,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養牲畜及堆放農具雜物。男女喜穿青、藍色土布衣褲。平壩地區以大米為主食,玉米、小麥為輔;山區則以玉米為主,小米、高粱、豆類為輔。有喜吃酸食的傳統習慣,素有“百味用酸”之說?;橐鲋杏小安宦浞蚣摇薄⑿纸K弟及、弟終兄及之俗。舅權較大,可以干預和決定外甥的婚姻。曾盛行離婚、納妾、寡婦再嫁及入贅。遇喪事要給死者買水洗身、入殮并打齋,出殯時棺材的小端在前,大端在后,安葬時間和地點須請風水先生擇定。毛南族沒有全民信仰統一的宗教,以信仰道教為主,少數人信仰基督教,崇信多神,經常進行各種敬神活動。
侗族及水族的生活習俗與上述仫佬、毛南族亦有諸多相似之處,此不贅言。
參考文獻:
[1]侗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M].1963.
[2]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R].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
[3]仫佬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M].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