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文化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世界背景下對中國正進行著強勢的文化滲透,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掌握西方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明確其帶來的主要影響對我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的應對措施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西方文化;大學生;思想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219-03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與社會轉型期的到來,西方發達國家以其特有的經濟和技術優勢對我國進行了強勢的文化滲透,所謂的西方“文化熱”到現在仍然是余溫未消。文化是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觀念并以生活方式的形態表現出來的,現代西方文化已經對我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擊,認真研究其傳播途徑和由此帶來的主要影響,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西方文化的特點及其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
西方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與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因此,要探究西方文化究竟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了什么影響,必須首先要對其主要特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一)西方文化的擴張性
西方文化的擴張性源于西方文化中心論,許多西方學者極力宣揚西方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并試圖鞏固這個中心地位,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從來都沒有放棄用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主導全球這一極具野心的目標。而文化的傳播比起其他形式的傳播而言更能夠深層次地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所以,必須看到西方文化具有內在的擴張性,這種對外擴張的強烈欲望也成為了西方文化發展的強大的內驅力。文化的交流通常也伴隨著文化的滲透擴張,西方文化在中國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是良莠并存的,隨著大眾傳媒、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西方文化的傳播有了更加快捷的載體,其內容也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這無疑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西方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刻而廣泛的,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應對強勢擴張的西方文化,如何幫助大學生實現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都是值得高度重視和有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西方文化的滲透性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曾經這樣解釋過文化:“一個社會的文化既包括無形的方面——信仰、觀念和價值,這是文化的內容,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實物、符號或技術,它們表現著文化的內容。”[1]換句話說,西方文化的無形方面正是依附于報刊書籍、影視、音樂、網絡這些有形的載體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的,它通過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媒介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配合強大的巨型跨國公司在全球的運作,美國在全世界推銷著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使美國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國家概念,而轉化成為一個文化、心理認同。”[2]西方文化極強的滲透性是其成功傳播并產生廣泛影響的關鍵所在,而滲透性往往具有隱蔽性特點,這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它不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善于發現西方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和特點,還要力求找出在其外表掩飾下所隱藏的真實目的,從而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同時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措施。
(三)西方文化的務實性
在2009年12月對中山大學931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對于“你接受這些西方文化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有56.65%的學生選擇了“現實針對性強”,36.89%的學生選擇了“理論說服力強”,這一調查結果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深思。西方文化理論的研究隨著資本主義的確立而開始展現生機,西方文化的發展以社會生活的變化為內在的依據,所以,現代西方社會的沖突與矛盾、前途與方向必然要求文化理論從價值觀、文明觀、發展觀、生態觀等方面做出解釋和選擇,而西方文化也因此深深地烙下了現實的影子。當代大學生看待問題的眼光也越來越趨向于務實,他們往往把目光聚焦于現實社會,更多的是關注當前的現實情況,而西方文化的務實性恰好符合了大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所以,很容易就獲得了他們的認同與好感。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陷入了困境。
(四)西方文化的技術性
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末最具有影響力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傳遞平臺對西方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在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地位,不僅依靠于其資本、科技、軍事上的優勢,還與它極度發達的信息傳播媒介和網絡技術息息相關。“西方網絡文化是西方話語背景下的網絡文化,除了具有西方話語體系并反映著西方國家的生存實態和價值訴求外,還有著網絡文化的一般特征。”[3]330網絡文化具有高度的時空壓縮性、虛擬性和交互性,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特征使得西方的網絡文化成為一種具有高度控制性的文化。西方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潮流、新理念可以源源不斷地通過網絡迅速地呈現在大學生眼前,而許多大學生也沉浸于這瞬息萬變的信息海洋中流連忘返。近年來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成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關注的一大問題,筆者認為,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源于它向我們的教育所提出的技術性挑戰。
二、西方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影響的途徑
西方文化一經形成,就以一個開放的思想文化體系在世界范文內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為了有針對性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筆者于2009年12月對中山大學931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西方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教學是西方文化影響大學生思想的主要途徑
通過調查顯示,認為是由于課堂教學“經常”和“較多”了解西方文化的占到了總人數的56.34%,是所有選項中所占人數比例最高的選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課堂教學是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最主要途徑,學生們大多是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接觸到西方文化,并因此對西方文化開始關注的。但是,如果分別從不同的年級來看,這一影響又呈現出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小的特點:本科一年級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是“經常”和“較多”讓自己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占73.39%,二年級的占72.97%,三年級的占58.43%,四年級的占57.07%,碩士占51.48%,博士占51.43%。由此可見,對于不同年級層次的大學生課堂教學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斷增多,心理逐漸成熟,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更趨于穩定,所以,對待問題更多的采取審視的態度,因而不易受到老師的教學的影響。
(二)報刊書籍是西方文化影響大學生思想的重要途徑
中國學術界一直十分關注西方國家的政治文化發展狀況和最新動向,研究西方文化的書籍多種多樣,除此之外,全國各地的報紙幾乎每天都會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時事、國際關系等相關內容進行第一時間的報道。大學生思維敏銳,思想活躍,充滿熱情和活力,他們關心國家、關注世界,而報刊書籍正是幫助他們了解外界的最便捷的途徑,因此,報刊書籍也成為了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肥沃土壤。所以,在調查中顯示,認為通過報刊書籍“經常”和“較多”了解西方文化的占到了總人數的52.57%,僅次于課堂教學的56.34%而排列第二。但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教學雖然是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最主要途徑,但是絕大多數學生是通過閱讀相關的報刊和書籍之后才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西方文化,從而逐漸受其影響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報刊書籍與課堂教學相比其影響更具深度。
(三)網絡是西方文化影響大學生思想的特殊途徑
在本次調查中,認為由于網絡“經常”和“較多”了解西方文化的學生占總數的51.51%,在選擇的人數上也是明顯多于課外活動(26.73%)、學術會議(17.22%)等選項,其原因正是在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西方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的傳播提供了捷徑,網絡由于其特有的虛擬性、交互性、時空性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傳播思想文化的最新陣地。目前,我國的網民人數已經為世界之最,而大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極強,因此他們也無可否認地成為了網絡的主要用戶群之一。網絡不但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國內國際的最新動向,也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對各種信息的需求。但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信息資源占有上的絕對優勢及其英語作為互聯網主要的世界性工作語言的特點,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占據了文化傳播的制高點,加劇了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滲透速度。”[4]
(四)影視文化是西方文化影響大學生思想的隱蔽途徑
電視電影的普及為西方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重要的載體。據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認為“經常”和“較多”通過影視了解西方文化的占總人數的42.3%,繼上述的課堂教學、報刊書籍、網絡之后而位列第四,與其他傳播形式不同的是,以影視為途徑進行的文化傳播更具有隱蔽性和滲透性。目前,觀看西方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和時尚,從早期的《泰坦尼克號》到《生化危機》再到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阿凡達》,這些歐美電影一經播出便立刻受到青年學生的追捧,其他歐美大片也為大學生所津津樂道。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西方影視片里必然包含著西方資產階級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而大學生的過度沉迷和信服也會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最終導致他們產生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沖突和行為方式的失范。
三、西方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影響的應對方略
既然對西方文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那么,就應該在此基礎上尋求積極的應對方略,從而有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各種社會思潮的整合能力。西方文化有優劣之分,因此它對我國的大學生造成的影響同樣也有正面與負面負之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吸收借鑒西方文化中有益的成分的基礎上堅決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的東西,同時,結合現實的國情向學生闡明在當代中國,人們所需要擁有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精神狀態,從而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使他們在西方各種文化的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正確的、理性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一味地聽信和盲從。
(二)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西方發達國家對外進行文化滲透的本質,就是要別國人民逐步淡化甚至拋棄本國的傳統而信奉他們的價值觀。”[4]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主要通過本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體現出來,可以說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內核就是價值觀念。目前,西方文化強勢滲透的狀態有增無減,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任,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從心底產生崇敬和自豪感,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不同文化的交流過程同時也是不同文化相互博弈的過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那么無疑是在這一文化博弈的過程中放棄了最大的籌碼。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
當代大學生是非常關注現實社會的群體,西方文化之所以對他們有著很大的影響也是因為它有著較強的務實性,在文化中體現出對當下現實問題的高度關注。但長久以來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授課方式都心存質疑,大多數人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向學生灌輸一些假大空的東西,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沒有現實的針對性。與西方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深刻的影響到學生相比,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卻一直很難收到良好的成效。因此,必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針對性,把教育的內容與實現緊密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對社會現實問題及其相關思想理論問題的學習與研究,這樣才能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四)加強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建設,重視網絡思想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西方國家將網絡工具解釋權、網絡規則制定權、網絡話語支配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將網絡變成了可供自己任意作為的空間。”[3]340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面對著高度開放而極其復雜的網絡環境,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正在西方文化浪潮的沖擊中發生著重大變化,因此必須要加強網絡技術建設,即在網絡管理、信息監控、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時還要進行相應的網絡文化建設,使網絡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平臺。在此基礎上,應該重視向大學生開展網絡思想教育,“高校黨委要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總體規劃,搶占網絡陣地,全面推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協作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法]弗雷德里·克巴爾比耶.卡特琳娜·貝爾托·拉維尼爾.從狄德羅到因特網:法國傳媒史:histoire des medias[M].施婉麗,徐艷,俞佳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36.
[2]李欣.西方傳媒新秩序——從獨立傳媒、家族傳媒到公司傳媒[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136.
[3]董婭,鄧力.困惑與超越——中西方文化與經濟轉型期的中國青少年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袁麗娜,董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西方文化的傳播方式及對青少年思想影響特征之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5):18.
[5]盧屏,劉海春.西方文化思潮視域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探索,2007,(2):35.
[6]王素榮.教育信息化理論與方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