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利益是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因。民主不是一件東西,也不算一種制度,民主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利益是民主的基礎,民主是利益的實現形式,理清利益與民主的關系,建立健全利益訴求機制對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社會現實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利益;民主;社會
中圖分類號:D262.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022-01
一、利益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管仲)。人性就是趨利避害,現實生活就是根據人性來掌握和駕馭人的思想與行為。在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封建經濟逐漸解體,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人類走上現代文明路途。
所謂利益就是主體在現實其需要的活動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所體現出的價值[1]101。利益實質上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對現實世界或未來“好處”的追求,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對利益的渴求,社會發展初期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相對強烈,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精神利益的訴求更多。不管東方西方,對利益的討論歷史久遠,商品生產交換出現后,勞動交往關系是以個人自由和地位平等為條件,人們對利益、權利等方面要求成為正當要求,西方世界對待利益一般是積極主動的態度,認為爭取自身利益理所當然,自利并不是自私。由于地域和文化原因,在中國利益一般強調集體利益或國家利益,強調個人利益好像就是走資派了,實際上不管東方西方,不管實行什么社會制度,利益訴求應是正當要求,更不能用“主義”和利益掛鉤,利益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實質。
利益不僅指物質利益,還指實際存在的精神利益,利益不僅指個人利益,也指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公共利益,如何平衡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需要考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往往會發生矛盾,社會治理模式的選擇和利益分配規則的設計不能使二者嚴重失衡。
二、民主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臘且斷代于中世紀、重啟于文藝復興,復興的就是古希臘文明,即自由、平等、民主、契約等價值觀。“民主”即“人民的統治”之意,民主并不意味著“所有人的統治”,這里的“民”并不是數人頭,只有“公民”才算。中國小農經濟與家族制度的原因,發展起來的不是地位平等而是層級森嚴,不是民主而是集權專制。民主在中國廣泛傳播是從陳獨秀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開始的,今天中國取得的成績與新文化運動有極大關系。
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民主是個不壞的東西(李君如);只有優質民主才是好東西(張維為),民主討論在當下社會“時尚”起來。民主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可以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2]10。人民有說話的機會,有用和平方式自由選擇生活途徑的機會,有用和平方式選擇政府和政策的機會,這就是腳踏實地的起碼民主(蕭公權)。把民主過分抽象化不給人們實在“好處”;把民主意識形態化,說民主是西方特有的“東西”,都是對民主的偏見。民主不是一件東西也不算一種制度,它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是一個有機系統,得與利益、法治、民生等問題結合起來討論,民主理念不能不加區別地排斥,民主如市場經濟,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我們需要民主反對集權專制,需要沒被扭曲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民主不包治百病,沒有民主定要百病纏身,獨斷專制百害無一利。
三、利益與民主
利益是民主的基礎,民主是利益的實現方式。文革時期的“大民主”把民主抽象化了,民主不是烏托邦,不反映人們根本利益的“大民主”注定失敗。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亞當·斯密)。利益訴求是保證社會安定有序的基礎,一味強調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集體利益至上而忽視了個人利益,會使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嚴重失衡。市場經濟是以個體利益追求為出發點的經濟體制,有市場經濟就要涉及利益與民主問題,“民主”不等同“西方民主”,民主與西方文化結合才是西方民主模式,西方民主有必要批判借鑒,但不能做簡單的“拿來主義”。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所以現在不是討論要不要實現人民利益、要不要實現民主等問題,關鍵是建立起一套機制規則,使這些共識和指導方針落到實處:
第一,法治是實現利益與民主的基礎。沒有法治,利益可以隨時被剝奪,法律是社會運行的最高權威,法律就是利益分配,合理的利益分配會促成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
第二,建立健全利益訴求機制是實現利益與民主的基本途徑。當下社會矛盾尖銳根本的原因是利益訴求機制缺失,社會利益保障體系不健全。
第三,建立對話平臺,拓寬民主渠道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建立政府與民眾有效的民主對話平臺,客觀公正響應人民的正當利益訴求社會才和諧。經濟民主、財政民主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民主渠道多樣化才能實現富民國強。
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沒有民主就不能有社會主義(列寧),沒有民主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把利益、民主等概念過分抽象化、口號化,甚至主義化、意識形態化不可取,否則會導致理論與現實的嚴重背離。
參考文獻:
[1]張江河.論利益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科恩.論民主[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