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錢學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問題就是“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反映出了中國高水平人才培養乏力的問題,切中了中國教育問題的要害。高等學校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搖籃,肩負著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重任,面對“錢學森之問”必須深刻反思,進一步增強深化教學改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錢學森之問”;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254-02
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錢學森先生生前在各種場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出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人們把這個問題命名為“錢學森之問”。這是繼“李約瑟難題”、“零諾貝爾獎現象”之后擺在國人面前亟待解答的又一個世紀難題。
“錢學森之問”實質上反映的是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問題。毋庸諱言,中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已經成了高等學校“揮之不去的夢魘”,社會各界對此多有詬病和不滿。據有關資料披露,21世紀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搜狐網站,于2005年11月10日至12月8日在搜狐網的教育頻道上進行了一次教育滿意度問卷調查。其中“高等教育里最突出的問題”調查顯示,33.3%的人認為是“大學教育質量滑坡”。調查同時顯示,68.9%的公眾表示對當前大學的教育質量“很不滿意”、“不太滿意”。這反映了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滑坡問題的關注和不滿。
黨和政府對這一問題也極為關注。溫家寶總理在談到如何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時指出:“要認真思考我們為什么培養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從而對教育體制、辦學模式以及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改革進行深入研究,整體謀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中指出:要深化教學改革。這既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意志,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也吹響了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的時代號角。高等學校要以此為契機,增強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把教學改革這一高等學校最根本的改革抓實抓好,以高質量擔當起對國家、對社會、對廣大人民群眾應有的責任。
其實,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呼聲并非始自今日,因而也不是一個時尚和前沿的話題,不免有些老生常談的味道。之所以還要再次呼吁,是因為“深化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雷聲大雨點小,改革的步伐有如蝸行,因此,需要揚鞭催馬。
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各個方面,其中既有宏觀層面的,也有微觀層面的;既有觀念層面的,也有技術層面的。所有這些方面都從不同側面、以不同方式影響和制約著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任何一個方面的缺陷都會成為影響和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短板”,因此,必須把深化教學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全方位破除所有影響和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障礙,為高質量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一是進一步更新觀念。我國高等學校深化教學改革面臨很多的任務,但首要的任務還是更新觀念。觀念更新是改革的先導和靈魂,沒有觀念的更新,就不會有改革的愿望、勇氣、動力和舉措。我國高校教學改革步履維艱、進展遲緩,其最大的障礙就是觀念更新慢。因此,我們要認識到觀念更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深化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放在加速更新教育思想觀念上,徹底打破傳統觀念的桎梏,為深化教學改革掃清觀念上的障礙,提供觀念上的支持。否則,教學改革又會在傳統觀念的羈絆下重蹈“換湯不換藥”的覆轍。于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觀念更新的艱巨性。觀念具有滯后性和保守性的一面,某種觀念一旦形成,尤其是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要想改變乃至徹底放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恐怕就是我們觀念更新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并不是我們沒有更新觀念的意識,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一直喊更新觀念,198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那么,為什么時至今日,傳統觀念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仍在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觀念所具有的惰性所致。因此,要“沖破思想的牢籠”,砸碎觀念上的枷鎖,必須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徹底摧毀陳腐落后的觀念,小打小鬧于事無補,只會貽誤時機、貽誤事業。當前,制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觀念性障礙主要是人才觀、教學觀、教師觀。我們對人才的認識、對教學的認識、對教師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認識上,未能與時俱進,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對教學的需要、對教師的需要已明顯滯后,亟待加以更新。
二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把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反映了政府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關切。囿于陳舊的教育觀念,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因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我國高校培養人才的經典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中心”(即以教師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五統一”(即統一的計劃、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方法和統一的評價標準)。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此,2005年7月30日,錢學森先生以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在病榻上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因此,要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來突破這一瓶頸,創建以創新知識為主的“探究式”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要體現出層次特色、學校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特色,避免“千校一面”、“萬人一面”的趨同化辦學。
三是深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胡錦濤總書記在講到如何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時曾指出:“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目前,高校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普遍存在著“六多六少”現象,即本學科專業課程多,相關學科專業課程少;理論性和知識性課程多,實踐性和技能性課程少;必修課程多,選修課程少;單科性課程多,綜合性課程少;基礎性課程多,前沿性課程少;講授性課程多,研究性課程少,導致學生知識陳舊,知識面狹窄,綜合素質低,基本功薄弱,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差。因此,要徹底轉變課程觀,從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出發,進一步改革和優化課程體系,合理增加交叉學科課程、實踐性和技能性課程、選修課程、綜合性課程、前沿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的比重,使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提高的需要。
四是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其先進與否,在很大程度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提出:“科學技術的時代意味著,知識在不斷地變革、革新在不斷進行,教育應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應該更努力追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即學會如何學習”。我國高校所培養的人才之所以存在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所致。在“惟師、惟書、惟上”觀念的影響下,高校教學始終沒有跳出“填鴨式”、“注入式”的樊籬,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地位,其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嚴重扼殺。為此,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改變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創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必須加大教學方法改革的力度,徹底擯棄單純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積極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對話式、自學、學術報告等方式方法組織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他們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是深化評價方式改革。評價方式改革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它對人才培養起著重要的調節和導向作用。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只注重反映學生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而且評價方式單一,基本上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有的甚至規定必須采用標準化考試。考試內容主要局限于課堂講授和教材的內容,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考察,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這種評價方式無法測評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妨礙了學生潛能的發揮,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拓展。因此,必須改變過去以一元化的知識評價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做法,建立能充分體現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的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各種創新能力的不斷發展。在這方面,美國高校的經驗可資借鑒。他們的課業成績評定方式多種多樣,如考試、指定作業、演講或稱口頭報告、論文、課堂參與等等。只有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才能有效測評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溫家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N].人民日報,2009-01-05(02).
[2]呂海升.論大學生文化主體性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1).
[3]王偉廉.高校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幾個戰略問題[J].江蘇高教,1990,(5).
[4]汪克強.高校課程改革的若干理論思考[J].教育與現代化,1998,(3).
[5]趙歡.試論高校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1).
[6]秦軍,王愛芳.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學研究,2009,(4).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