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初年,資產階級立憲派以政黨為斗爭的工具,在圍繞政權問題上,與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展開了激烈的角逐。進步黨是民國初年的大黨之一,對進步黨在民國初年的興衰歷史進行分析,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中國近代社會學習西方議會政黨制度的歷程及其失敗原因。簡單介紹進步黨的興衰歷程,對近代政黨制度及其作用進行了淺顯的分析。
關鍵詞:進步黨;立憲派;國會;國民黨
中圖分類號:K25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157-02
辛亥革命后,中國出現了組黨熱,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紛紛組織政黨,試圖通過競選,在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組織政黨內閣,實現西方的政黨政治制度。進步黨是民初議會政治時代對抗國民黨的立憲派政黨,它的興衰對我國近代政治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進步黨的興起
進步黨是由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三黨合并組建的。南北和談后,各派勢力開始致力于議會斗爭,1912底國會參眾兩院開始選舉,國民黨在國會議員選舉中優勢明顯,立憲派節節敗退,使袁世凱大為驚恐。第一任內閣總理由唐紹儀擔任,同盟會會員占據多數,被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之后,趙秉鈞繼任總理,國民黨積極奔走,勸告閣員加入。結果,除陸軍部、海軍部、外交部、財政部總長外,其余閣員全是國民黨員。面對這種情況,袁世凱抓緊進行政黨的組織與控制,派梁啟超和王賡出面活動,促成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三黨的聯合,以對付國民黨。同時由于選舉的失敗,立憲派開始與袁世凱相互提攜,從而組織了進步黨。1913年5月29日三黨在共和黨俱樂部開會,選舉黎元洪為理事長,章炳麟為副理事長,梁啟超、張譽、任廷芳、孫武、湯化龍等九人為理事,張紹曾、蔡鍔、閻錫山、陸榮廷、唐繼堯等十九人為名譽理事,進步黨正式成立。民國初年眾多政黨經過利益的分化和組合最終演化成兩黨對峙的局面。
二、進步黨的綱領和大政方針
進步黨的綱領是采取國家主義,建設強善政府,尊重人民公意,擁護法賦自由,順應世界大勢,增進平和實力[1]。進步黨的綱領實際上是和黨、統一黨、民主黨三黨原有黨綱的綜合體現;這個綱領的實質是以共和制為前提,通過聯合袁世凱與地主階級組成聯盟,建立穩固的中央政權,實行整治改造,確立民主制度。
進步黨的大政方針是梁啟超于1913年6月15日在進步黨特別大會上提出并決議通過的。共有六項:1)選舉袁世凱為正總統;2)內閣殘缺,必須改組;3)理論上以政黨內閣為正當,但須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組織本黨內閣;4)先定憲法后選總統;5)宋教仁被刺案,進步黨主張以法律解決;6)承認大借款,但須監督用途[2]。由此可見,以立憲派為主體的進步黨一方面堅持憲政、提倡法制,而另一方面則對袁妥協,力求與地主階級結盟。
三、民國初年進步黨的政治活動
1.立憲派各黨(進步黨系)組織松散的競選
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都對第一屆國會選舉非常重視,但對政黨內閣并不熱心。各立憲派政黨投入競選的力度不大,黨員大多靠自己的力量各自為戰,競選活動的組織水平也比國民黨差很多。結果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得到的國會議席遠少于國民黨,不得不在國會召開后合并組建進步黨。在袁世凱的資助下,進步黨通過分化國民黨議員才在眾議院取得優勢,而參議院仍被國民黨控制。
2.二次革命時期的進步黨
國會選舉結束后,宋教仁被刺案和善后大借款相繼發生,國民黨與進步黨的矛盾也日益激烈。進步黨反對把宋案政治化,主張冷靜對待、法律解決,并與國民黨報刊辯駁。大借款違法簽約后,參議院的國民黨人張繼、王正廷發表借款違法的通電,而進步黨議員藍公武等人卻要求參議院“應即通電全國,聲明此電系張、王二人之私點,與本院無關。”[3]此后,進步黨借口借款乃前參議院已通過不為違法,并通過哄鬧,缺席等方法阻止國會通過國民黨議員提出的否認大借款合法的議案。
二次革命爆發后,進步黨更是積極擁護袁世凱,在輿論界對國民黨發動攻勢,它的機關報《亞細亞日報》連續發表文章,攻擊國民黨是破壞全國統一、危害社會的元兇。進步黨名譽理事蔡鍔派兵入川,鎮壓重慶的起義。另外,進步黨還積極為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職位出謀劃策,籠絡人心,爭取輿論支持。
3.熊希齡內閣的建立和倒臺
二次革命后,進步黨成為國會的第一大黨,熊希齡被任命為總理。熊希齡組閣被進步黨視為擴張黨勢,實行政見的大好機會。進步黨人幻想組建一個擁有實權的完全責任內閣,劃清府院權限;而袁世凱卻想利用進步黨打擊國民黨,為獨裁掃清障礙,不可能讓進步黨攬權。結果,內閣的重要閣部均被北洋派掌握,進步黨不過四人入閣。“熊在內閣半年,發布大方針及各項條例雖多,然終格于袁大總統之大權政治,無一能實行者也。”[4]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后決定解散國會,1913年11月4日他以查獲國民黨議員曾與李烈鈞勾結的電報為由,下令解散國民黨,撤銷國民黨議員資格;致使兩院剩余議員不滿法定人數,不能開會,國會名存實亡。同年11月6日進步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要維持國會,調查國民黨議員脫黨證據等。在進步黨的活動下,參、眾兩院分別向政府提出質問,但袁不予理會。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逼迫熊希齡布署了解散國會的命令,又于2月逼迫熊希齡辭職,進步黨內閣隨即垮臺。這樣,象征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國會和資產階級政黨內閣都不復存在。
4.進步黨反對袁世凱的活動
國會解散后,面對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進步黨逐漸走上了反袁的道路。首先,進步黨對1914年5月公布的賦予總統以封建君主般權利的新約法表示不滿,對袁世凱任用舊官僚,尊孔復古進行批判。其次,進步黨堅決抵制袁世凱解散政黨的陰謀。梁啟超相繼發表了《吾今后所以報國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等文章,批駁了更換國體、鼓吹帝制的謬論,宣布了反袁立場。其他進步黨的報刊如北京的《國民公報》、《天民報》、上海的《時事新報》均發表文章反對帝制。安志遠等人聯合致電進步黨各省支部,披露了袁為復辟出賣國家主權的罪行,號召各地進步黨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最后,進步黨人還積極策動領導軍事斗爭。1915年8月進步黨人蔡鍔赴天津與梁啟超進行會談,初步確定軍事反袁計劃。之后,蔡鍔聯合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組織護國軍,于12月底宣布云南獨立,護國運動爆發。在進步黨、革命派以及反袁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貴州、兩廣、浙江、陜西紛紛獨立,北洋軍團內部分化加劇。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死去,護國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5.進步黨的瓦解
護國戰爭之后,梁啟超與湯化龍成立了憲法研究會。梁啟超等原進步黨人又與皖系勢力合作出任段祺瑞政府中財政等三大部的要職。但由于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原進步黨人在臨時參議院和1918年國會中只占少數席位,不久就退出了段祺瑞政府。1918年9月湯化龍被人暗殺,梁啟超則退出政壇致力于學術研究,憲法研究會日漸衰微,1924年國會重遭解散后,研究系也隨之消失,作為民初議會政黨制度最忠實執行者的進步黨徹底瓦解。
四、淺析進步黨及民初的議會政黨政治
1.進步黨是時代的產物,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政權后,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企圖在中國實現議會制度和政黨政治嘗試的結果。進步黨在民初議會政黨爭斗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主張內閣制,提出了司法獨立、整頓財政、軍民分治,地方自治、裁減軍費等實政方針,堅決反對專制獨裁。另外,在反袁活動中進步黨與國民黨、西南地方軍閥進行了合作,形成廣泛的反袁聯合戰線,堅決維護共和,粉碎了復辟帝制,有利地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
2.進步黨對民初政局的負面影響
首先,進步黨階級成分復雜,主張不一,分歧嚴重,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它對國民黨進行攻擊、指責,導致政局動蕩,內閣更迭頻繁,為袁世凱專權和破壞民主憲政創造了機會。其次,進步黨在政治斗爭中過分注重合法的斗爭。進步黨沒有掌握政權和軍隊,資產階級立憲派企圖在封建反革命勢力之下實行政黨政治和議會制度,最終難免失敗。再次,近代中國還不具備實行政黨政治的社會基礎。在民國初年,國內政治生活還沒有達到非武力的文明階段,國民素質低下,“大黨并立割據,小黨星羅棋布,中國之政界將愈多事,蓋以自由平等之共和特權賦予該國程度卑淺之人民,使之干預政事,將來之混亂不難逆料也,”[5]軍隊仍然是政權的基礎,以開明紳士知識分子為基礎的議會政黨活動,既沒得到中央的擁護,也沒有地方實力派的支持,只是中央與地方之間形成的制衡關系為民主政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這種脆弱的平衡不能維持長久,一旦失衡要么中央加強專制,如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后的獨裁專制,要么軍閥割據。所以進步黨追求的議會政黨政治只能是曇花一現,進步黨的興衰證明了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在當時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參考文獻:
[1]謝彬.民國政黨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55.
[2]進步黨之大政方針,憲法新聞1913,(11):179—182.
[3]民國國會之活歷史,震旦,第四期,1913.
[4]謝彬.民國政黨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139.
[5][日]宗方小太郎.馮正寶譯:一九一二年中國之政黨結社[G]//.近代史料筆記叢刊,馮正寶,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