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協商民主理論在西方國家興起,隨后國內也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熱潮。為了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理論和實踐,本文對近年來協商民主在我國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作一梳理。
關鍵詞:協商民主;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D6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013-02
協商民主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政治學界興起的一種民主理論,其做為當代政治文明建設的新型民主理念之一,越來越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涉足這一領域的研究,在理論方面主要從中國特色的角度來解讀和研究,在實踐層面則既有國家制度層面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還有存在于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聽證制度、人大旁聽制度、評議制度等等,扎根于基層的“民主懇談會”、社區議事會等草根民主形式。
一、協商民主理論的引入和研究
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這一名詞,是由克萊蒙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畢塞特于1980年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文中首次從學術意義上使用的。在他的民主觀中,主張公民參與而反對精英主義的憲政解釋。爾后又有不少學者就這一問題發表專著或文章。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掀起了協商民主理論研究的熱潮,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比如:1996年詹姆斯·博曼教授出版了《公共協商:多元主義、復雜性與民主》,他認為在多元文化、社會復雜現實和普遍的不平等條件下,協商民主依然可以保證公民自治和主權的民主理想。而在博曼教授隨后與雷吉合編的《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一書中,廣泛地收錄了哈貝馬斯、羅爾斯、科恩、揚等學者論述理性、人民主權和協商民主的文章,給研究協商民主的學者提供了初步的思考框架。約翰·德雷澤克教授于2000年出版了《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集中探討了超越自由主義和批判理論的協商民主理論。
我國對協商民主的研究開始的比較晚,2002年德國當代思想家哈貝馬斯在華所作《民主的三種規范模式:關于協商政治的概念》演講,國內學術界首次接觸該理論。首先發表有關“協商民主”研究方面文章的是俞可平,他在2003年6月發表了《當代西方政治理論的熱點問題》一文,認為政治行為者之間就共同關心的政策問題進行直接面對面的對話與討論,這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國內另一位較早對協商民主進行研究的是復旦大學林尚立教授,他在2003年在《學術月報》上發表了一篇《協商政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思考》,提出:中國政治發展的現實條件、承擔的歷史責任和基本政治理念,決定了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程序選擇必須以協商為價值偏好。從2004年開始,協商民主理論研究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學術視野。1)學術雜志開始開設專欄,如《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開辟了“協商民主專題”等。2)課題設置、出版規劃和學術研討等相繼豐富了這一熱點問題。2004-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及相關單位設置了兩項關于協商民主的研究課題。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了《協商民主》文集;2005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將俞可平教授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計劃出版的“協商民主譯叢”列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2006年,浙江大學協商民主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協商民主的發展》出版;2007年,應奇和劉訓練主編的《審議民主》文集出版。3)學術研討會相繼舉行,如浙江大學舉辦的“協商民主國際研討會”(2004年11月),復旦大學舉辦的“選舉與協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路徑”(2007年7月),臺灣地區的學術研討會。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還經常舉辦圍繞協商民主的小型學術沙龍等。4)相關研究機構的成立。2006年12月,“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成立,并舉行了第一次理論研討會。地方各省市政協理論研究會相繼成立,為深入研究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協商民主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隨后中共中央編譯局的陳家剛博士選編了《協商民主》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國外學者關于協商民主的主要觀點,為國內協商民主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同時陳家剛還發表了多篇文章,進一步闡釋協商民主理論及其在我國實踐中的運用。復旦大學教授浦興祖在《協商民主—若干問題初探》一文中,厘清了西方的“協商民主”和我國“協商民主”的關系、我國“協商民主”與“政協民主”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國“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之間的關系。
學者肖巍在《協商民主是促進和諧的重要途徑》中指出協商民主作為一種決策方法,一方面,協商滿足了公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改變了以往公共決策的神秘色彩和疏離感,提高了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協商也有利于提高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涵蓋利益相關者的偏好,以減少決策的失誤概率。
上海師范大學的朱勤軍教授在《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協商民主探析》一文中,深刻地分析了協商民主政治作為一種具體形式在中國的現實可行性,探索了中國特色協商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
2004年11月,在浙江大學舉行由浙江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和澳大利亞塔斯瑪尼亞大學政府系主辦的協商民主理論與中國地方民主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約50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圍繞“協商民主理論”、“中國政治改革與協商民主”、“西方社會中的協商民主”、“中國農村的協商民主實踐”等主題展開熱烈而深入地討論。此次研討會意味著協商民主正式與中國地方民主實踐的接軌,推動了協商民主在我國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每位學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所以目前學術界對究竟什么是協商民主還未形成一致看法,但總的來說,筆者認為的協商民主是一種以公共利益為導向,以平等公民之間的理性協商為基礎的,能夠形成具有民主合法性和集體約束力的民主治理形式。協商民主意味著政治共同體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過參與政治過程、提出自身觀點并充分考慮其他人的偏好,根據條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實現偏好轉換,批判性地審視各種政策建議,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賦予立法和決策以合法性[1]。
二、協商民主在中國的主要實踐形式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經常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民主協商的一種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主體涵蓋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各階層等社會各界人士。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形式,其目的是為了廣開言路,提供公民有序參與的重要渠道,就重要問題展開對話與討論,就公共政策達成基本共識,從而能夠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保障公民權利得到平等實現。由此可以看出,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蘊涵著合作、參與、對話、妥協、包容的精神,這種制度的實行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納各種利益訴求,有利于實現廣大人民真實的民主權利。
(二)社會公示與聽證制度
社會公示制度就是掌握國家和社會公共權力的機構,主要是指各級黨政機關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對那些除涉及黨和國家機密之外的、與人民群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各種事項和信息,向社會和人民群眾告知。并且在公示之后,通過有效的方式收集人民群眾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并給予解答和處理。公示制度是人民群眾享有的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有效實現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吸納不同意見,接受群眾監督,遏制權力尋租,促進決策部門重視民意,改進工作。
社會聽證是和社會公示相配套的一項制度。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聽證制度是相關職能部門就某項公共事務的決策依據、前提和目標,邀請相關團體、公民和專家進行辯論、咨詢的一種決策程序。聽證制度能夠保證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持社情民意能夠經過合法渠道反映到決策機關,從而影響政治決策。同時群眾的利益訴求得到了表達,也會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三)互聯網上的官民對話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作為信息社會的載體和信息交流的一種手段,憑借其開放性、互動性以及信息的豐富性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擴展,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的政治參與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眾多的網民通過互聯網上的公共論壇參與政治。2009年兩會”期間,據人民網、新華網、搜狐網、新浪網和央視國際網不完全統計,僅網民對溫總理提出的意見多達百萬條,有上億人參與其中[2]。《半月談》報道,網絡的“輿論場”作用,已經日益受到中國高層的重視和肯定,除了高層領導親自上網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國務院設有專門機構從網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聯網輿情”形式提供給領導人參考[3][2]。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和網民的在線交流,更是掀起了網絡參與的高潮。網絡媒體的快捷性、互動性和不受時空、身份限制的特點,打造了一個政府部門與民眾網上交流的機會。
(四)以溫嶺的“民主懇談”為代表的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形式
扎根于基層的“民主懇談會”、“社區議事會”、“居民議事制度”等基層民主形式,他們是我國最微觀的協商民主實踐形式。這些形式通常是鄉鎮、行政村或社區黨組織主持的官員與群眾之間的平等對話,也包括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溝通和協商。他們是我國地方政府政治實踐的創新性改革,是我國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突破,從而促進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
目前溫嶺的“民主懇談會”經歷了幾年的發展歷程,在形式上己經從原來單純的“民主論壇”發展成為初具規范運行機制的制度,在功能上從最初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載體轉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新功能,實現了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結合,由體制外轉向了體制內,并不斷向上延伸。民主懇談的民主主體得以擴大,“民主懇談”的內涵也得以向前演進,并形成了一套基本制度,保障了“民主懇談”正常有序的運作且不斷得以發展。
協商民主的這些實踐形式,有的來自制度安排,有的來自基層社會的自我創造。他們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領域發揮作用,盡管他們有著不同的名稱,但他們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在協商的過程中,參與者被要求在相互尊重的基礎地上交換意見,并在最終下結論之前,鼓勵每個人參與討論和爭辯。
參考文獻:
[1]馬俊華.論協商民主在農村基層民主中實踐的意義和可行性[J].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3).
[2]引自: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7017789.html
[3]林雙川:網絡——中南海溝通民情新窗口[EB/ol]http://qkzz.net/
magazine/1002-7335/2006/07/371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