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系統功能語法理論的基礎上,對雙重指稱結構的類型進行了界定,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探討這一結構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作用,并指出了這一結構在漢英轉換中的表現特點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指稱;雙重指稱;結構漢英轉換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304-02
“雙重指稱這種用法究竟是為了指示得更具體,還是為了強調,還是為了表達情感意義有待進一步討論”[1]。
指稱是語篇銜接與連貫的重要手段,是一個在語言學界備受關注的概念。語言學家們在語義、語用、認知等各自的研究領域建立起了相對獨立的指稱研究系統,但就本文開篇中的這個問題,筆者作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對于雙重指稱的關注在已較為成熟的指稱研究系統中少之又少。
現有對于雙重指稱的表述僅有:“我們在處理隱喻的雙重指稱問題時,就需要在字面意義所提供的諸多認知進路中做出具有語境恰當性地選擇,以實現恰當的指稱”[2]?!霸姼枵Z言的指稱概念根植于隱喻陳述的分析中,這種指稱概念打算排除日常語言的指稱并且以具有雙重身份的指稱概念為范例”[3]。這兩句話都是從隱喻的角度提出了“雙重指稱”這一概念,這個“雙重指稱”研究的是指稱的雙重性。例如:“靶子”一詞,原來指稱射擊或射箭用的目標,在“大牌球星成靶子”一句中指稱恐怖分子襲擊的對象。為了區別于本文研究的雙重指稱結構,我們暫且把從隱喻角度對雙重指稱的研究稱做“指稱雙重性”。本文把關切點集中在雙重指稱結構,旨在通過對結構的剖析,來認識它在語篇中所傳達的特殊意義。
一、雙重指稱結構的類型
指稱的方式一般分為人稱指稱、指示指稱、比較指稱三個方面。在韓禮德和哈桑的模式中認為比較指稱存在于小句結構之內,根據研究由淺入深的常規,我們在這里對比較指稱暫且不作討論。在剩余兩個指稱方式中,從概率上來講,雙重指稱結構類型應該包括:人稱指稱+指示指稱;指示指稱+人稱指稱。人稱指稱和指示指稱被認為是在語篇中最能體現指稱意義的,在英語中這兩種指稱是相互排斥不能夠同時出現的,但在漢語中雙重指稱的例子卻很常見。在語料的收集過程中,我們發現漢語口語中的雙重指稱最為常見,如:“看你那樣吧,誰能喜歡你?”,“我這蘋果剛打箱,新鮮!”,“對他那人我不好評價什么”。但本文力圖探索雙重指稱結構漢英形式的對比分析,所以放棄了這一部分口語材料,而是利用了部分中外著名的小說、散文、詩歌,并且都已經形成了英譯本、漢譯本的材料作為分析對象。例如:
(一)中:你+那+一點決心……——《尺素寸心》,余光中
英:your marrow……
(二)中:他+那+……+女兒木蘭——《京華煙云》,林語堂
英:his….daughter Mulan
(三)中:他+那+高高的顴骨——《生火》,杰克·倫敦
英:the high cheekbones
(四) 中:在她那海邊的陵墓——《安娜貝·李》,E·埃倫·坡
英:In her tomb by the side of the sea
(五)中:那+我們+談談文藝問題——《夜間來客》,樓適夷
英:shall we talk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s?
二、漢英轉換的功能轉變與意義缺失
以“銜接”和“連貫”為主要內容的篇章分析理論指出,詞語的具體意義要從上下文中的有關詞語索引。我們對于雙重指稱的分析,也需要根據上下文作出合理地理解。
例(一)中,根據文中語境,與作者所欠下的不回信的人情債相比,即使有決心寫了一封回信,卻也無法挽回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想到友人接信時恐怕會想到這是久滯未回的回信,余光中怒重熾,而且寫信這一舉動使自己耗費很大精力,在這對比之中,就打消了回信的念頭?!澳恰备鶕闹星榫芭袛嘤袑Ρ戎猓绻サ艋蛘邠Q成不影響讀者理解的其他詞語,作者對比時的矛盾心理,就完全看不出來了。
例(二)中,在小說的情境中,姚木蘭首次出現時,作者用了這個雙重指稱結構的句子,小說前文介紹姚家時,曾提到姚思安有多少珍稀古董寶貝,但卻唯獨在首次介紹木蘭時使用了雙重指稱,在這個結構中我們已經看不出“那”表示的距離遠近或程度深淺的功能,“那”也可換成“的”或干脆去掉不用,都不會影響意思表達和讀者的理解。但結合小說的上下文分析,任何改變從語義上都無法實現“那”在這里所起到的一種歸屬功能,足以使讀者明白,姚思安對這個女兒的喜愛程度,遠遠勝過那些稀世珍寶,甚至其他任何一個孩子。
例(三)中,“那”表示了顴骨高的程度。在主人公感覺到“確實很冷!”的天氣條件下,即便是他厚密的須毛,也無法讓他感覺到一點點的溫暖。意在說明天氣環境的惡劣,即便是通常情況下面部應該露在外的部位,現在都顯得突兀和多余。
例(四)中,這首悼念亡妻的詩歌,時態從過去時到現在時,表現了一種超時空的愛情?!澳恰痹谖闹薪o人距離遙遠感,既起到了指示指稱表明空間上遠近的基本作用,也起到了語義上的修飾作用,在這個雙重指稱結構中,如果將“那”去掉,不會影響句子所要表達的基本意思,但是卻不能讓人由閱讀而想象到詩人心中意識到天人永隔的悲涼心情,在詩歌結尾處也體會不到從過去到現在,從甜蜜過往回到悲慘現實的無限哀婉之意。
例(五)中,“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轉折作用,在全文中訪問者和被訪者的對話接續不斷,但是都沒有達到訪問者想要從被訪者那里得到的效果?!澳恰痹谶@句里不起指示作用,而且也無法從上下文中找到理解“那”的參照點。這里使用是為了轉變兩人的談話內容,既表現了訪問節奏的緊湊,也開啟了另一個話題。
小結
在以上我們分析的幾個帶有雙重指稱結構的例句中,人稱指稱的功能是固定不變的,而指示指稱的功能卻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指示指稱功能發生了變化,一般不再表示指示功能,即不需要從文中尋找參照點來理解,去掉這些指示指稱后不影響對于整個表達的理解,尤其是句子由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轉化后,“你那”變成“your”,“他那”變成“his/the”,“her”變成“她那”,我們明顯可見雙重指稱結構在漢英或英漢對譯中,人稱指稱在句子中起主要的指稱作用,在英文形式下我們也無法找到雙重指稱結構中指示指稱的任何痕跡,因而我們也可得出另一結論,即漢語中雙重指稱結構在語義上起到的對比、歸屬、程度、轉折等作用,我們在向英語結構的轉換中無法實現意義上的完全對等。
對于雙重指稱問題,本文僅從結構入手,論述還不夠深入,指稱類型沒有完全包括在內;語料涉及也并不全面,口語中含有的大量語料,難以捕捉;漢英結構轉換帶來意義缺失的解決對策暫無辦法;這些問題都需要語言學習者們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徐慈華.選擇與適應:漢語隱喻的語用綜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利科.活的隱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Analysis of double alleged structure and it’s English conversion
Li Pe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 Structure on the type of alleged double defines, through corpu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xpress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ole of specific and pointed out that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erformance of English character and be in-depth study.
Key words: alleged;Double alleged structure;English Con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