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訪談、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就業力缺失表現歸納為學習行為缺失、就業心態缺失、職業成熟度缺失和求職能力缺失,并對此缺失表現成因進行了挖掘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學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了提升就業力的途徑。
關鍵詞: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力缺失
中圖分類號:G40-0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240-02
我國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企業抱怨大學生職業道德和工作能力差,學生頻繁跳槽,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就業力缺失。大學生就業力是指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F階段,有關就業力缺失的思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一、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就業力缺失表現
課題組對某普通本科院校1 000名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就業力自我評估與就業心理問卷調查和部分訪談,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在校學習行為缺失
1.淡化專業學習,熱衷于考級考證。對就業幫助最大的環節方面,43.3%的學生認為是社會活動及實踐,29.2%的學生認為是專業實習,18.9%的學生認為是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只有8.6%的學生認為是專業課程;在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條件方面,62.6%的學生認為是綜合能力,28.9%的學生認為是學校名氣,只有8.5%的學生認為是專業成績;而對考級考證方面,86.1%的學生表示認可,并愿意為之努力。
2.逃課、曠課形象嚴重,抄襲作業成風,屢禁不止。調查結果顯示頻繁逃課的占到被調查對象的13.7%,有時逃課的占到68.5%,不逃課的僅為17.8%。對于老師布置的論文形式的作業從網上剽竊抄襲、東拼西湊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直接從網上下載或借其他同學的作業抄襲。
(二)就業心態缺失。
1.對公平競爭機制持懷疑態度。我們在對某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學生進行就業力自我評估與就業心理調查中發現,53.7%的學生認為找工作最有效的途徑是家人親友等社會關系,他們中相當部分擔心因缺少社會關系而無法順利就業,盲目悲觀,懷疑甚至否定“雙向選擇”所體現的公平競爭機制。
2.雖成就動機水平高、實現自身價值愿望強,但缺乏艱苦奮斗的心理準備,害怕面對現實,擇業心理期望高,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明顯。調查結果顯示78.6%的學生選擇職業的原則是有較大發展機會,能實現自身價值,58.1%的學生選擇先從低層次做起,逐步向目標奮斗。但對于擇業優先考慮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卻是薪酬與福利。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上,82.3%的學生選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選擇民營企業和自主創業的學生只占到10.8%和6.9%;在就業地點的選擇上,74.7%的學生選擇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選擇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或鄉鎮基層單位的僅占19.7%和5.6%;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68.3%的學生期望值在2 000元以上,低于1 000元的只占到3.7%。
3.綜合素質重要性意識強,但自身欠缺并且培養不夠。63%的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條件是綜合素質,在求職過程中最困擾的因素選項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綜合素質不足。
4.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近70.6%的學生感覺就業壓力大,其中53.8%的學生出現焦慮心理,38.5%的學生出現自卑心理。有的畢業生幾次面試不成功后便牢騷滿腹或一蹶不振,自信心嚴重不足。
(三)職業成熟度缺失
1.職業方向不明,職業價值觀模糊。在自己能勝任那種職位的選項中,35%的學生選擇沒考慮過,傳到橋頭自然直;在調查或了解過幾家企業的選項中41%的學生一家也沒有選擇;60%的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不是很清楚;超過70%的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確立明確的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沒有認真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求職中考慮社會需求的不足10%。
2.對外圍環境的認知和自我認知不準確。近80%的學生不了解產業環境及發展,不了解雇主的雇傭偏好;在產生壓力的原因選項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業形勢,達到45%,排在最后的是自身綜合素質不高,不足5%。
3.求職過程中從眾、攀比、價值取向功利化現象普遍。相當部分大學生“隨大流”,這山望那山高,片面追求大城市,看重國家機關、外企等,盲目跟風,對用人單位的評價局限于薪水、地域、聲望指標上,很少考慮用人單位的崗位需要與自身實際情況的匹配程度。
(四)求職能力缺失
1.等靠依賴心理較重。有的畢業生依賴家庭,寧可在家閑著做“啃老族”,也不愿吃苦創業;有的依賴學校,把自己封閉在校園里尋找出路,把就業的希望主要寄托在校園雙選會上,特別是學校的推薦上;有的依賴政府,過度期盼政府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具體行為。
2.求職經驗不足。自薦材料無針對性無特色,面對眾多復雜的招聘信息,不做分析和篩選,天女散花般投寄簡歷,奔波于不同城市舉行的招聘會,參加不同行業的單位面試,有的甚至落入招聘陷井,上當受騙。
3.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存在誤區,平時不注重社會資本建立與充分利用。盡管多數學生已認識到在就業過程中社會關系和個人社會資本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許多學生把運用社會資本錯誤理解為不道德的“走后門”、“耍手腕”,不重視個人社會資本的積累與發展。
二、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就業力缺失成因
大學生擇業是在理想與現實、社會需求與自身實力、追究個性與社會規范等各種矛盾中的艱難選擇,上述種種就業力缺失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1.普通高校招生并軌改革的影響。我國實行普通高校招生并軌改革后,學生上學要自己繳納部分培養費,畢業后要參與勞動力市場競爭,學生及其家長不惜數萬元教育投資是為了追求知識,找到滿意職業,為未來高質量生活做準備。因此,就業前景成為大學生學習行為最直觀的因素,大學生的成才需要更多地偏向個人目標。
2.專業選擇發生在大學校園外,學校培養目標相對滯后與市場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與安全性需要不會也不可能成為大學生學習行為的真正動機,只有以獲得尊重與實現自己價值為內涵的成才性需要才可能成為他們學習行為的動力。但在我國大學生專業選擇發生在大學校園外,與真實的大學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影響到大學生入校后的學習行為,差異大情緒波動大,專業滿意度低,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性降低,學習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學校培養目標相對滯后與市場需要,大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校培養目標導向發生偏離,致使許多學生淡化專業知識學習,出現逃課、“考級熱”、“考證熱”等現象。
3.受以關系為本位的歷史傳統的影響。我國歷史傳統是一個以關系為本位的社會,社會關系網絡非常發達。現代中國人既承認現有制度安排結果,又偏愛并運用傳統資源獲得手段的雙重需求及行為[1]。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進入轉型期,勞動力市場分割,大量的勞動力供給需求信息交流仍屬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階段,缺乏一定的公開性、易得性[2]。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正以不同的方式在大學生的求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和在校學習行為。
4.勞動力市場的多重分割。勞動力市場分割對我國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工資收入和工作流動性具有顯著影響[3]。勞動者一旦進入一級勞動力市場,便意味著有更高的工資收入,更好的工作條件、更低的工作流動性。對于應屆大學畢業生來說,進入哪一級勞動力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但影響未來的收入水平,還會成為畢業生能力高低的標志。因此,應屆畢業生必然會顯示出對就業單位、職業和就業地區的明顯偏好出現鎖定效應。
5.“溫室教育”的影響。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大多是在呵護與寵愛,甚至庇護與溺愛過程中完成的。在這種“溫室育人”理念和方式下培養出來的獨生子女們缺少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經歷,缺乏對社會國情的了解,缺乏情感舞臺,缺乏獨立面對苦難和挑戰的平臺,致使他們難以體驗生活的艱辛和掙錢的困難,難以懂得承擔家庭責任和為父母分憂,難以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價值取向,難以真正體會到誠實守信、守時惜時等優良品質,難以在成功與失敗的磨練中培養堅強的意志。
6.缺乏系統化和專業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缺乏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雖然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日益重視,列入“一把手工程”,但對于如何開展就業指導、組建何種就業工作體系、如何使就業指導個性化和專業化等一系列問題研究不夠、投入不足:在就業指導的時間上缺乏連貫性,內容上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注重應聘技能、技巧的培訓,忽視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組織上各自為政,高校、市場、中介機構、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深層次的合作,人員上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根據學生情況提供專業化、差異化的職業設計和就業指導服務。此外,就業指導部門搜集到的各類反饋信息難以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得到體現。因而,不少大學生不清楚自己的個性、特長、優勢和不足,不明白自己畢業后可從事何種職業,不了解該職業需要何種知識和技能,更不知道獲得這種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學習目標不明,學習動力不足。
三、提升就業力的途徑
就業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協同作用。
1.加強政府對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建立就業培訓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努力減輕勞動力市場的多重分割狀態,改變“屁股決定腰包”現象;改革人事制度,盡快建立比較完善的畢業生人事及戶籍管理制度,為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免除后顧之憂;建立大學畢業生人才庫,設立用人單位信息網,暢通信息傳播渠道,減少信息不對稱。
2.建立市場信息反饋與調節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加強校友會建設,實現1+1人才培養模式,保持課程內容與行業發展需求銜接,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能與企業最新技術保持同步;改變學校與社會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學與用脫節的辦學模式,提升大學畢業生可雇傭性。
3.建立實訓基地,提高專業實踐、實習等環節的質量,讓學生快速了解本專業一線需求,提升專業認同度,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反思自身知識技能素質的缺失狀況,反思學習行為,探明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確立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學會有目的的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激發自主學習的行為。
4.以就業市場為導向,拓展就業指導工作,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突破“季節性促銷”模式,成立以學科帶頭人為組長的就業指導教研組,對專業(下轉241頁)(上接241頁)崗位群進行深入廣泛地調查研究和分析,從專業發展前景、專業技能、專業素養、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對大學生實行全程輔導,并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推行的“任務驅動,行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模式,開展行之有效的素質拓展訓練,對職業能力中的非專業能力,如獨立性、責任意識、交往與合作、承受能力等進行體驗訓練,促使學生全面、客觀、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己,剖析自己的性格、興趣與人格特征,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制定自己的成才目標,培養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開設簡歷制作、求職技巧、模擬面試等工作室,通過實戰演習提升求職能力
5.幫助大學生消除誤區,合理定位社會資本,促進大學生加強社會資本積累,拓寬就業渠道。在勞動力市場不健全、關系取向濃厚的中國社會,社會資本對個人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對此要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強化師生聯合、積極開展就業引薦,加強校友會建設等提供學生積累社會資本的途徑,督促學生關注、分析自己的社會資本水平,引導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溝通、交流和互助等多種方式聚集主要來自學校、家庭、個人的社會資本,并自覺遵守各種人際交往規則,逐步完善自我,不斷積累經驗,提高使用社會資本的能力,拓寬就業渠道,最終實現成功就業。
6.對弱勢群體實施倫理偏愛。重點關注有生理或心理缺陷以及缺乏競爭能力的學生就業問題,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幫助樹立信心,重點向其推薦用人單位,及時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并從物質上給予一定幫助,促使其順利就業。
7.每個父母應從家庭實際出發減少對自己子女教育、就業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培養他們吃苦創業的精神,讓子女接受鍛煉,并改變教育投資的補償心理,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就業觀。
參考文獻:
[1]張宛麗.非制度因素與地位獲得—兼論現階段中國社會分層結構[J].社會學研究,1996,(01).
[2]王革,景琴玲,陶艷梅.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J].中國高教研究,2007,(9).
[3]何亦名.市場分割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偏好分析[J].財經科學,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