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在培養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培養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培養意志力、克服消極情感等方面加強情感教育,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情感教育;英語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300-02
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只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和傳授以及解決疑難問題,而往往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運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或決定性因素,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效果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會影響智力水平的發揮。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2003年英國沃里克大學國際教育研討會上,各國教育專家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以及情緒。它包括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以及他們的自尊,關注每個學生能夠感到身心愉悅,更為重要的是關注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系的效果,人際關系和社會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盧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更為具體地指出,“所謂情感教學,從最根本的含義上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從以上專家對情感教育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情感教育更為完整,它著重從知情交融的教學活動中的“情感”角度來分析教學現象,告誡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回避、抽離情感層面,而應該把認知和情感統一起來。情感教育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的教育。確切地說,情感教育是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們的內在潛能,發展他們的情感調控能力,促使學生通過內化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情感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英語學習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尤其明顯。愛因斯坦說過:情感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英語學習是一種對語言的學習,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流,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而消極的情感則會對語言學習有不良影響。對情感因素的培養和發展就是要培養和鼓勵學生積極情感的發展,克服或抑制消極情感。另一方面,英語并非母語,在缺乏有利的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習起來會有很大的難度。進入初中以后,英語學習開始系統化,這使得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下降。因此,需要學生有更多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從而克服困難、堅持學習。尤其進入初二以后,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多數學生的成績會有所下降,此時學生會產生焦慮、沮喪等不良情感,久而久之會喪失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通過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鍛煉其意志力。
教師要充分認識情感教育與初中英語教學的關系,注重情感教育,以飽滿的熱情去對待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健康發展。
三、初中學生英語情感現狀
為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必須要先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況。目前,已有部分學者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初中生英語情感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初二年級學生,在學習動機上,35%的學生領悟到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32.5%的學生因為對英語的愛好和未來的個人發展,意識到英語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而學習,12.5%的學生為了應試和出于家長的強迫而被動學習,2.5%的學生無明確目標和動機;在學習興趣上,67.5%的學生對英語保持一定的喜歡程度,但是這些興趣大多為直接興趣,具有暫時性;在學習自信心上,37.5%的學生有時信心十足,有時又缺乏足夠的自信。總的看,初中生大多喜愛英語學習且有較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毅力和動機尚有待培養和加強。筆者在教學中也發現,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并非出自對知識的渴求,而是一種被迫的學習,為了達成家長或老師的期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雖然有很多學生表現出對英語的喜愛,但是這種喜愛隨著年級的增長會逐漸減少,只有教師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模式,才能鞏固學生已經建立的對英語的興趣。
四、情感教育的運用
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遞和練習,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中國情感教育研究專家盧家媚教授通過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情感因素的程度、能較好運用情感因素的教師比例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與運用情感因素較差的教師比例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盧教授與一些初中生的個別訪談中,學生在談到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時,其中有許多涉及到教師在教學的情感方面處理的問題,諸如,“老師教學主要針對考試,不太考慮學生的興趣”、“聽了沒意思,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等。對于如何進行情感教育,筆者認為,可以從培養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培養自信心、培養意志力、培養合作精神、克服消極情感等幾個方面進行。
培養學習動機:對于英語學習來說,建立良好的學習動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能將這一行為指向某些特定的對象和目標,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得以維持,并不斷根據目標做出有效的調整。對學生動機的培養,要協助學生建立一個目標,這一目標并非僅僅是成績,也可以是對英語的掌握,或英語學習中的其他方面。無論是什么目標的確立都應當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確立的,教師的作用是給以恰當的引導和協助。如果有了恰當的目標,學生就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培養學習興趣: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是學習的原始動力。學習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可見,就英語學習來說,是否有興趣是影響英語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興趣的發展一般是由有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對興趣的培養也應該按照興趣的發展進行。有趣是由刺激物的外在的新異現象所吸引而產生的直接興趣。因此,要使學生覺得有趣,必須使英語這個刺激物不斷呈現出新異性。教師可以使用生動的教學設計和多樣的材料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感覺到有趣的基礎上,通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情景劇、游戲活動、情緒感染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讓其感受到英語的樂趣。例如:在初一階段,教學表示顏色的形容詞時,可就地取材,利用學生穿戴著的五顏六色的服裝、鞋帽等。把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小組排成一隊,站在教室前,教師一邊指著學生的衣服,一邊用英語說出該顏色。一節課下來,同學們既樂于學,又樂于展現自己,興趣盎然。
培養自信心: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如果缺乏自信,就會沒有探索事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各方面能力也會受到制約。因此,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增強其自信心,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所有人都能親自感受并能分享成功的愉悅。可以利用游戲活動、小組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培養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培養情感態度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合作性學習,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可增強課堂凝聚力,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頻繁交流,形成了合作氣氛,從而獲得交際的樂趣。所以,在英語課堂中,適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小組對話、小組討論、小組表演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充當好設計者、組織者、鼓勵者和評價者的多重身份。對于語言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來說,獨立學習會大大減弱學習的效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更多地培養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提高學習成績,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技能,使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角色扮演和小組學習是兩種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合作意識,獲得合作技能。
培養意志力:在英語學習中,沖突主要表現為接近——回避性沖突,即英語學習對學生既有吸引力,使得學生愿意去接近它,又有排斥力,使學生傾向于回避它。例如,學生由于對英語感興趣而喜歡學習英語,但又由于總是考不好而回避英語。作為教師,就應該使學生更多地感受到英語有吸引力的地方,促使學生去接近它,減少英語對學生的排斥力,逐漸消除學生對英語的回避。
克服消極情感:消極情感會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阻礙學生學習潛力的正常發揮,因此在培養積極情感的同時還要克服消極情感的影響。對于英語學習,過度焦慮有著很大的破壞作用,它使個體浪費很多精力去關注他的焦慮,從而使其學習效率降低。另一個消極的情感因素是抑制。抑制是為了保護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縮行為。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問題,如果這些困難和問題并沒有被合理地對待和化解,而招來了批評和嘲諷,學生為了避免遭受到這些威脅就會產生抑制,從而保護自己的自尊心。抑制行為會使學生逃避英語學習。為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感,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消極情感是短暫的、可以避免的,使其焦慮維持在適當水平,并嘗試使用各種方法使學生保持放松;其次,給學生成功的機會,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一定的寬容度,而對學生的一點點進步和成功要及時給予有意義的獎勵或鼓勵,并對學生的學習進展做切合實際的評估。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
[2]潘紅麗,李明虎.論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平原大學學報,2008,25,(3).
[3]王晶.論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9).
[4]劉華.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9,(9).
[5]趙霞.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