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生存論的視野對“人的能力”問題展開探討,從哲學的角度說明“人的能力”的基本內涵,闡明作為文化理念的“能力本位”的基本內涵以及“能力本位”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能力;生存;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B0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057-02
關注和研究“人”及“人的生活世界”是哲學的現代發展所表現出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人的存在、發展”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表明,對諸如“人的能力”、“人的素質”之類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是當前社會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很多學者自覺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并給出了自己地回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切社會問題都可以理解為“人”的存在問題。因此,對“人”的問題的解答就具有基礎意義。只有從“人”的存在本身出發,才能正確的理解和說明當今社會生活和人的生活已經發生的深刻歷史性變化,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當前,以人的現實存在方式——實踐為基礎,把諸如“人”的存在問題、“人”的意義問題放到人的實踐活動中來審視和反思,對人的能力、人的發展的含義給出哲學地說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論出發,立足當代人的生活世界,把“人的能力”問題放到人不斷生成自身的實踐活動中來理解,從而闡明“人的能力”的內涵和特征,澄清過去關于“人的能力”的理論誤認,闡釋“能力本位”理論的真實內涵及其意義,是本文力圖到達的目的。
一、“人的能力”的現實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說,形而上學性是哲學的內在秉性。哲學“關心終極存在,主要還是源于一種生存論關切與眷顧”[1]205。哲學試圖在對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況作一個全面地理解之后,獲得一種基于人類整體性的生存論理論模式,建立一種真正立足于人類的理論視野,在關注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況基礎上解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問題。有學者說“哲學即人學”,這是有道理的。哲學就是在最普遍的意義上來說明“人”的問題。馬克思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生存論哲學,為我們理解、說明人的問題、社會問題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范式。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不斷生成自身的感性活動,是解釋和說明一切人的問題、社會問題的客觀根源和現實基礎。“人只需要通過對自身感性活動的自我肯定與闡釋活動就可以解決自身的生存意義問題,而不需要藉助于外在于人、凌駕于人的抽象存在來規定人的生存過程”[1]216。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存論哲學為我們研究、分析“人的能力”確立了兩個基本的原則:現實性原則和歷史性原則。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存論理論為我們具體地研究“人的能力”問題確立了現實性原則,即把“人的能力”問題放到人客觀的、現實的、具體的、感性的實踐活動之中來思考?!皩嵺`—生存論所要表達的則是一種自為的生存論統一關系,這是自然、人和社會之間開放的并且具有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系統—整個自然、人、社會的自為的統一,就是通過社會化所實現的?!盵1]220“生成人自身”的實踐活動是思考“人的能力”問題的現實基礎。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和結構決定了“人的能力”的內涵與結構?!叭说哪芰Α毙纬?、發展的途徑和意義等問題也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存論理論為我們具體地研究“人的能力”問題確立了歷史性原則,即人的實踐活動的歷史性特征決定了研究“人的能力”問題必然要具備歷史性的理論視角?!皩嵺`——生存論是關于人類生存狀況的根本理論,——是對人的生存實踐活動及其社會化過程的自身闡釋,——立足于人的實踐和社會性的生存方式,——把人的生存看成是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揚棄自身局限性,從而自覺追求類生存的歷史過程?!盵1]224實踐活動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步地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某個具體的時代和歷史階段,人只能創造有限的主觀和客觀條件來實現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一個人通過實踐創造新的主客觀條件不斷揚棄自身的過程。任何具體時代和社會發展階段都是揚棄歷史的產物,同樣也必定被新的時代所超越和揚棄。因此,歷史性的視角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基本視角。把“人的能力”問題還原到歷史之中,我們才能真正把握問題的實質。
二、“人的能力”的基本內涵
“能力作為人的本質的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內在根據,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2]因此,“人的能力”的基本內涵也只能在人的活動中才能界定,實踐的本質特征決定了“人的能力”的基本內涵和結構。“人的能力”就是人的“實踐力”,就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所形成和展現出的各種素質和技能的總和。實踐是人自我實現和自我生成的活動,實踐是帶有人的主觀目的性的活動,實踐是具有超越性的活動,這決定了“人的能力”結構與此對應地包括三個方面:自我實現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我創新能力。
自我實現能力是“人的能力”的第一個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實踐—生存論看來,實踐是人對象化的活動,實踐活動的展開形成人自我實現和自我生成的歷史,人的能力就形成且表現在這個歷史進程之中。因此,“人的能力”首先就體現為人的自我實現能力。人的自我實現能力是人最基本、直接的能力,是人在歷史運動進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利用一切主客觀條件實現自我意志和目的的能力。諸如農業生產活動、工業生產活動都是這種能力的直接運用,生產力可以說是這種能力的直接表現。通過人的自我實現能力,人實現自我發展的躍遷,社會得以向前發展。
自我學習能力是“人的能力”的第二個方面。人的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主觀目的性特征。人的目的的設定,目的實現方式的設計,都必須以人對世界的了解和把握為前提。因此,人必然要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通過對文化和知識的習得,提高人認識和把握世界的能力,從而科學合理地選擇實踐目的和設計實踐方式,為實踐活動的展開創造條件。自我學習能力是人獲得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
自我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第三個方面。社會歷史性是實踐活動的主要特征,人的實踐活動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又在實踐中創造新的歷史條件。在實踐活動中,人必然要對過去批判、對當下反思、對未來預設。這必然要求人具備一種反思、超越的能力,實現知識創新、方法創新、觀念創新,為實現人和社會發展到更高的階段準備條件。
三、“能力本位”及其理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的實踐活動理解為人的存在方式,人類社會是人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的“屬人世界”,實踐是人類社會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內在動力?!叭祟惖倪@種生存和發展方式,必須要求人們時刻關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1]368馬克思認為人要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首先就是“作為人的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3],并且“任何人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就是全面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人只有實現自身一切能力和才能的充分、自由、全面地發展,才可能創造、駕馭實現人和社會發展的物質條件,“人的能力”是人和社會發展賴以實現的直接基礎和現實條件。因此,“能力本位”理論的提出就具有重要意義。
“能力本位”理論是奠基于實踐中“人的能力”的基礎性作用的一種文化理念?!澳芰Ρ疚弧贝_認“人的能力”是實現人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主張把人的全面能力的生成和發展作為內在于我們活動的核心價值觀念,要求建立相應的以“人的能力”為核心的社會機制。恩格斯說,“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盵5],其實就是主張建立相應的社會原則和社會機制實現“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能力本位”理論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首先,“能力本位”理論能為我們正確理解“人的能力”的內涵和社會作用提供了理論指導。其次,“能力本位”理論能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制度創建指明了一個價值取向和評價尺度。再次,“能力本位”理論為我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確立一種內在的理念和范式。
參考文獻:
[1]韓慶祥,鄒詩鵬.人學——人的問題的當代闡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鄭永廷,等.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