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當代技術問題面前,人類亟須一次自然觀的革命,亟需以此糾正對自然及其與人類之關系的錯誤認識。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技術問題的理性反思與環境問題緊密結合產生了生態學批判理論。正是技術范式的生態化轉向使綠色科技的產生成為必然。
關鍵詞:人與自然;生態整體主義;綠色科技
中圖分類號:C913.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043-03
一、問題的提出
工業革命以來,持續技術進步一直在證明人支配自然的神話和啟蒙時代的樂觀主義。20世紀,在取得極大成功,帶來巨大物質繁榮的同時,現代技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技術產生的后果與技術目標背離越來越遠,個人、社會、環境三個層次展現出持續不斷的動蕩不安[1]。雖然現代技術問題主要出現在西方,是西方發達現代化運動的必然后果,但我們“應通過了解西方社會所做的錯事,避免現代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2]。因此,研究技術問題已成為迫切的時代要求。
技術的發展源于社會需求。不良的工業發展模式導致資源匱乏、環境破壞,人們產生了對良好環境的強烈需求,這種需求必然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尤其是綠色科技的創新發展。因而,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技術問題的理性反思與環境問題緊密結合促使技術問題學術研究范式向技術創新生態化轉換。而且,學者們對技術問題的研究經歷了從哲學、社會學的學院式學術研究,已經進入了由綠色思想指引的一系列社會運動的逐步實踐化進程。
二、生態整體主義視角下的科技發展理念
(一)從機械論到生態整體主義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由傳統范式所支撐,其核心是笛卡爾—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這種世界觀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強調主、客二分,并把分離的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然而,這種對自然的理解方式隱含著人對自然的統治。不僅如此,隨著科學的深入發展,這種機械世界觀已在各個學科內部日益暴露出其本質上的缺陷,諸如堅持還原分析、夸大必然性和絕對性、排除偶然性和隨機性以及企圖用單一的簡單化模式把世界描繪為一個完美的機器等等[3]。由于各種人文因素不斷滲入到科學技術之中,科學技術的價值負荷也就日益明顯。因此,尋求造成這種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就變得十分必要和更加迫切了。而在深層生態主義者看來,這種危機最深層的根源就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機械論世界觀。他們認為,要改變現代社會的危機,人們就必須超越傳統哲學范式,而轉向一種新的世界觀,并在這種新的世界觀的指導下,進行一場真正世界觀的文化革命[4]。
人類必須改變以往所形成的狹隘的自然觀。美國著名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主張從生態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他認為“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系統,也是一個人類處于其頂端的系統”[5]。大地倫理學的創始人利奧波德也曾指出,“事實上,人只是生物隊伍中的一員的事實,這已被歷史的生態學所證實”[6]。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與自己生存環境的關系,毀壞自然就是毀壞自己的家園,毀壞自己的“社會的房子”[7]。甚至“可以說,世界若不包涵于我們之中,我們便不完整;同樣,我們若不包涵于世界,世界也是不完整的。”所以,要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社會——經濟——生態——自然”的復雜系統。
因而,在當代技術問題面前,“人類亟須一次自然觀的革命,亟須糾正對自然及其與人類之關系的錯誤”[8]。這就促使生態世界觀得以形成。該世界觀認為,世界是一個具有內在關聯的動態系統,是由事物間動態的、非線性的、永無止境的相互作用組成的復雜關系網絡,呈現為一個可機械分割的有機整體[9]。
(二)綠色科技適應了生態世界觀的本體論要求
1.綠色科技的形成和發展
研究技術問題已成為時代的迫切課題。“在人類歷史上,似乎還沒有一種力量更能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進程了,事實上,不管技術從何而來,又流向何方,今天人類所有的問題似乎都在這里聚集起來”,“技術盡管不能被斷定是問題之源,但卻折射著所有問題”[10]。可以說,人類面臨的環境、道德、價值觀等諸多危機,都在技術上尋找病理根源。從盧梭對技術與道德問題的質疑,到海德格爾對技術問題的思辨性追問,再到當代社會對其進行的社會、人文的批判,無不表明,技術問題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與現實狀況交錯的復雜性。“現代工業體系盡管擁有它全部體現高度智力的先進技術,但卻在摧毀自己賴以建立的基礎”[11]。因此,為了解決舊的技術范式下現代技術所造成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技術問題的理性反思與環境問題緊密結合產生出生態學批判理論。正是技術范式的生態化轉向使綠色科技的產生成為必然。“范式一改變,這世界本身也就隨之改變了”[12]。
在目前的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們更多地使用“綠色技術”這一概念。從“綠色技術”到“綠色科技”這一提法的微小變化,我們可以感受到綠色技術體系的不斷進步。科學與技術并不能等同,但現代科技的發展更多地表現出科學—技術一體化的趨勢。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綠色科技的主要內涵就是綠色技術的主要內涵。可以說綠色技術一經提出,就得到廣泛接受。由于它幾乎涵蓋了所有與環境相關的技術,因而這樣一個形象的詞匯與傳統工業技術——灰色技術形成鮮明對比。因為灰色技術是建立在近代力學、電學等經典物理學基礎上的,通常給自然生態環境及人類自身發展帶來顯著危害。而綠色技術則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學基礎上,其目的就是要增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三大和諧,就是要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的技術批判理論揭示了傳統工業技術的很多問題,再加上綠色運動的普及、綠色文化的興起、綠色政治呼聲的高漲,使民眾綠色意識不斷增強,為綠色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作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觀念準備。我們可以從表1縱觀綠色技術的發展歷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發展的“綠色”走向:從20世紀60年代發端于末端處理技術到90年代污染預防技術,不能不說是人類技術理念的進步。而當代興起的高科技革命,尤其是生物工程技術、生態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綠色技術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2.綠色科技的內涵及其體系
從感性直觀的角度看,綠色是生命形態、生態系統的主色調,它代表著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顏色。也正因如此,當今世界所顯示出的綠色趨勢和生態覺悟,已使“綠色”成為科技、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及有關學科廣泛使用的概念和限定詞。張遠增博士更把這種“綠色”概括為可持續發展的替代詞[14]。
如前所述的各學科盡管研究領域不同,研究方法、手段各異,但在本質上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因而,基于“綠色”的生動直觀,很多學者以生態科學為依據,把“環境屬性”置于優先考慮的地位,提出了“綠色”應具有如下三大“抽象的規定性”(3R):一是節約(Reduce)。即省料、節能,“由一種有機物排瀉出來的被當作廢物的東西都會被另一種有機物當作食物而吸收”[15];二是重新使用(Reuse)。即對資源的再利用;三是循環(Recycle)。即生態系統中的自養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構成了一個“生產—消費—復原”的閉合鏈條,實現著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高效循環利用[16]。
可見,在“科學技術”前冠以“綠色”,試圖表明該技術有益于環境或于環境無害。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綠色技術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一是側重于環境學的定義,認為綠色技術就是環境保護技術;二是側重于生態學的定義,認為綠色技術就是生態技術;三是生態經濟學的定義,認為綠色技術就是根據環境價值并利用現代科技全部潛力的技術[17]。不同層次的綠色技術體現了“綠色理念”在技術中的不同深入程度,也代表了不同技術經濟范式。這些定義在很大程度上都揭示了綠色科技的內涵。周光召院士在國家環保總局的《綠色科技計劃》中概括性地指出“綠色科技是指能夠促進人類在地球上長久生存與發展,有利于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科學技術”。因而,從綠色科技的內涵來看同,它本身應是一個多要素組成的動態系統,正如埃呂爾所說:“我選擇‘系統’一詞描述當今社會的技術,確實不是因為這些詞時髦,而是因為我覺得它適用于技術”[18]。只有系統各要素有效地結合,相互作用和反饋,才能構成現實的綠色科技體系。
國內諸多學者對綠色科技的構成體系談了自己的看法。趙迎歡認為,綠色技術主要包括綠色化學技術、綠色農業技術、太陽能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現代的生物技術[19]。秦書生認為,綠色技術系統是一種與生態環境系統相協調的新型的復雜技術系統,表明綠色技術不是指某一單項技術,而是一個技術群,或者說是一整套相互關聯的技術,不僅包括工業清潔生產、生態農業,也包括生態破壞和污水、廢氣、固體廢物防治技術,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術和環境監測高新技術。有關保護環境、改造生態的知識、能力或物質手段等只是綠色技術系統組成要素,只有這些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構成現實的綠色技術[20]。
可見,綠色科技是一種“技術體系”,不是專指某一種技術或某產業部門的技術。它代表的是科技發展的未來走向,因而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3.綠色科技適應了生態世界觀的本體論要求
科學技術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對人類需要的滿足和人類福利的促進,而且在于增進整個系統的平衡。從眾多學者的對“綠色”的各種認識中,我們認識到這種形象的說法代表著環境、生命,象征著環保和接近自然。當“綠色”觀念深入人心,深深影響到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時候,綠色科技順應著這一發展趨勢從更深的層次上改善著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世界觀為綠色科技的發展奠定了世界觀基礎。馬克思曾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21]。生態整體主義把世界看成是“人—社會—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在新的世紀,經濟社會要想得到更大的發展,就必須維護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政府在規劃產業布局、進行政策導向時,必須充分重視生物、人類與社會系統及其所處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企業應把綠色科技的思想滲透到企業發展的謀略中去,引導企業把追求利潤目標和減輕對周圍環境不利影響的目標結合起來,實現良性循環。
生態整體主義是綠色科技發展的嶄新的思維方式。它堅持人類實現文化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使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大系統整體協調發展,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現實中的綠色科技要在已有的科技基礎上更能反映對生態環境的友好,而不僅是停留于末端治理,事后彌補。“不是因造成污染而去防,不是因造成污染而去治,因而可以說是一種積極控制或事先控制,經濟上更可行……”[22]。要想把一個污染了的生態環境重新恢復到它的平衡狀態,不依賴于科技進步,必將形成另一個更加惡劣的循環。綠色科技創新能維持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它使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綠色化,使人的進化向生態化方向發展,使人類社會真正保護和改善環境,成為自然的伙伴;另一方面,又使自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適宜的物質條件與生態空間。
可以看出,綠色科技是對傳統科技創新理論的一種全新詮釋,它要求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全面引入生態學思想,考慮科學技術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和作用,既保證技術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又要確保環境清潔和生態平衡,在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又創造生態價值,最終協調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結束語
綠色技術是對生態環境有益的技術。對綠色科技的認識應突破傳統科技的范圍。它不僅僅要求我們在謀求發展的同時能夠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而且要求我們盡力去改善環境狀況或至少是無害于生態環境,尋求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與價值取向。現在人類將走向一個新時代,人們認識到綠色象征著生命和存在,于是人們呼喚綠色,重建綠色,要從“綠色道路”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成崗.現代技術問題:從邊緣到中心[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6):37.
[2]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3]薛勇民.環境倫理學的后現代詮釋[D].山西大學,2004:20.
[4]余謀昌.生態哲學與可持續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2):47:50.
[5]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9.
[6]AldoLeopole.ASandCountryAlmanac[M].NewYork,1949:206.
[7]漢斯·薩克塞.生態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4.
[8]盧風.放下征服者之劍[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10):1.
[9]佘正榮.生態世界觀與現代科學的發展[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6,(6):51.
[10]高亮華.“技術轉向”與技術哲學[J].哲學研究,2001,(1):25.
[11]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7.
[12]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1.
[13]朱棟梁.知識經濟下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對策[J].廣東商學院學報:1999,(4):60.
[14]張遠增.綠色大學評價[J].教育發展研究,2000,(5):16.
[15]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6]萬倫來,黃志斌.推動綠色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2):94.
[17]丁樹榮.綠色技術[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8]Ellul.TheTechnologySystem[M].ContinuumPublishingCorpora
tion,1980:78.
[19]趙迎歡.從DDT看綠色技術[J].科技成果縱橫,2004,(2):38.
[20]秦書生.復雜性視野中的綠色技術[J].科技與經濟,2006,(6):46.
[21]葉敦平.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
[22]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79.
The Id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Ecoholistic Perspective
TIAN Fang
(Qinxian Normal branch of Changzhi College,Changzhi 046400,Chin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technical issues,the revolution of natural concept is needed urgently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errone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fter the 1970s, the critical theory of ecology arised from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technical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t is the ecology changes of technical model that makes the green technology appear necessarily.
Key words: 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holism;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