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審判監督,是指由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的授權和法定的程序,對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督促和制約。當前,審判監督權在我國的制度設計安排中,存在不符合檢察職能和刑事訴訟原則的問題和弊端。
關鍵詞:刑事審判監督;制度設計;檢察職能;刑事訴訟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163-02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不僅負責對刑事案件的檢察、批準逮捕、對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和提起公訴,而且對刑事訴訟的全過程,特別對案件的審判結果都具有法律監督職權。我國《刑事訴訟法》將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規定為一項基本原則,其意義在于:一方面為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提供了制約和監督,進而為正確處理、審判刑事案件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又為糾正可能出現的冤假錯案提供了一種途徑,從而為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提供了更完善的機制。然而,隨著我國刑事司法體制的改革與發展,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越來越暴露出其理想與現實的巨大沖突。
一、刑事審判監督的制度設計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睓z察機關對刑事審判的監督,是對人民法院刑事審判活動的合法性以及裁判結果的正確性進行法律監督。它既包括對一審審判活動的監督,也包括對二審、再審以及死刑復核活動的監督;既對刑事公訴案件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也對刑事自訴和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進行監督;既對庭審活動進行監督,也對庭外活動進行監督。監督的內容包括:
(一)對審判程序的監督。這主要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于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是否符合審判管轄的規定;合議庭及獨任庭人員是否遵守回避制度;起訴書的送達、開庭通知、公告和審理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審理案件是否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就程序問題所作的決定是否合法等問題進行監督。
(二)對裁判結果的監督。這包括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實體問題所作的判決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上是否存在錯誤;在審理和判決執行過程中對于程序性問題和部分實體性問題所作的裁定是否違背法律規定等進行的監督。
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活動進行監督原則的意義在于制約和監督司法權,以防止司法權的濫用。刑事審判監督既是保證準確地查明案件事實,使犯罪者受到刑罰處罰,無辜者免受刑事追究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也是保障人權、維護司法公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救濟手段。
二、檢察院擁有審判監督權的弊端
從我國審判監督的實踐來看,賦予檢察機關刑事審判監督權是不切實際的,無論在訴訟理論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中都帶來了種種弊端。這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與司法監督的基本特征不符。監督非超然于事外不能避嫌,非位尊權重不能勝任,因此,任何一種監督機制的正常運轉,必須使得監督者相對超脫于被監督者,與其保持一種必要的心理界限,以一種超脫于被監督者之上的客觀、公允的心態進行觀察。公訴權是犯罪追究權和求刑權的合一,公訴的本質和訴訟利益決定了公訴方以提出不利于被告人的案件事實及證據使其最終被定罪量刑為基本活動方式。公訴方本以公共利益為訴訟行為的出發點,保持超然的公正意識,但訴訟對抗性的增強容易強化對抗心理,削弱持平公允的訴訟心態而偏重于公訴效果。
(二)破壞了控辯平等關系??剞q平等對抗是法官發現客觀真相、正確運用法律的基礎和前提,為使控辯平等對抗,對控辯雙方必須進行平等武裝,保持控辯平等??剞q雙方應有均等的機會提供證據和說服法官,雙方應具有平等的攻擊和防御手段。英國有句箴言:“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备鶕绦蚬囊?,法官在整個刑事審判過程中應給予控辯雙方以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各方的證據、主張、意見予以同等對待,對各方的利益予以同等的尊重和關注,以確保各方參與者受到平等的對待,進而實現程序正義。同時,控辯平等還要求控辯雙方不僅要擁有形式上的平等參與機會,而且還應當在實質上要有平等的參與能力,因此,法官應確保參與能力較弱的一方擁有一些必要的特權,以平衡各方實際存在的不平等狀況。無論從形式上看,還是從實質上看,我國刑事審判中公訴方與辯護方的力量都是不均衡的,公訴方所享有的審判監督者身份又使本已失衡的控辯力量相差更為懸殊,造成法庭上控辯雙方地位在事實上的不平等。
(三)影響了法官的中立性。法官的中立性是由人類社會長期的法律實踐經驗所決定的,它要求法官在審判案件時必須在控辯雙方之間保持不偏不倚的地位,不得有任何傾向性。我國檢察官在法庭上除了執行公訴職能外,還以法律監督者的身份對法庭的審判活動加以監督,這就必然使法官的中立形象受到很大的沖擊,考慮到監督與被監督關系,法官在情感上更多地存在維護控方觀點的可能。
(四)致使審判監督名存實亡。首先,檢察官很難以公正、客觀的心態履行審判監督職能。在我國現行刑事審判結構中,公訴人屬于控訴一方,它發起審判程序,并以出庭支持公訴的方式進入審判活動領域,雖然公訴方代表國家有權要求審判機關對被告人準確定罪量刑、罰當其罪,但是公訴的本質屬性和控辯的對抗性特點決定了公訴方以提出于被告方不利的案件事實及證據,使其最終被定罪科刑為基本活動方式。出庭檢察官為實現控訴職能,往往犧牲審判監督職能,把控訴作為其出庭的首要目標,爭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指控條件。由于受到自身直接訴訟目標的制約,出庭檢察官很難以公正、客觀的心態履行其刑事審判監督職能。當庭審活動出現有利于控方的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時,檢察官也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庭審活動的違法疏于監督。其次,庭審方式的改革,控辯對抗的加劇,出庭檢察官無力進行審判監督。《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引入了對抗式的庭審方式,確立了控辯雙方向法庭舉證的規則,加重了人民檢察院的舉證責任,公訴人為了證明己方指控觀點的成立,在法庭上必須一一舉出證據證實犯罪,必須密切關注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反駁依據,同時,由于我國并沒建立證據開示制度,公訴人對于辯方手中有無證據、有哪些證據,在開庭之前一般無法了解。此外,由于庭審方式的改革,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沒有絕對分開,可以交叉進行,法庭調查的每一事實都可能伴隨著公訴人與辯護人一定程度的辯論,這就要求公訴人必須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之中去,不許容有任何疏漏。從訴訟結果來看,人民法院對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案件應當作出無罪判決,這就使得公訴人訴訟風險加大,因此,庭審方式改革后,控辯雙方對抗程度更加激烈,公訴人對公訴利益更加專注,勝負壓力更加沉重,在庭審中支持公訴所要花費的精力遠遠高于過去,在這種充滿對抗色彩的庭審方式下,要檢察官在履行好支持公訴任務的同時,又要履行好審判監督職能,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五)檢察機關的審判監督缺乏必要的權威和效力。《刑事訴訟法》第16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但是,以何種方式、在什么階段、向哪個部門提出糾正意見,糾正意見對法院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目前尚無具體規定,檢察機關即使在庭審中發現上述程序違法,往往由于無章可循或可操作性不強而使得監督難以奏效,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如果發現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確有違法情況時,多采取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如果遇到法院表面上接受而實際不接受,或者對糾正意見根本不予理睬時,檢察機關也無可奈何??梢姡瑱z察院的審判監督只是有其名而無其實。
總之,無論從檢察權的發展歷史來看,還是從檢察權的本質、權能來看,檢察院都不應享有對法院的審判監督權,通過前述對檢察院進行審判監督所帶來的種種弊端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應當廢除檢察院的審判監督權,恢復其在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控辯平等對抗,切實保障法官的中立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出庭檢察官專注于行使公訴職責,增強公訴效果。同時,取消檢察機關的審判監督權,還可以避免檢察官因身兼公訴與監督雙重職能所導致的訴訟角色的沖突,消除檢法兩家在審判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促進我國審判方式改革的順利進行。